《新论·杂事》曾载:“雍父制杵臼,万民以济。”
雍父于红水河畔、具茨山中间处的禹山部落,首创舂谷为米、炊米为饭之法。
因顺应天道、利济苍生,故得天道垂青,降下功德。
此事很快便惊动了涿鹿皇庭中的公孙轩辕与广成子。
广成子心中早有盘算——他的弟子与九黎蚩尤终有一战。
眼下人族竟出现一位能引动天道功德的贤者,岂可不为己所用?
一番推演之后,他察觉此人竟是截教一名记名弟子。
若是亲传或外门弟子,或许还需谨慎对待。
可记名身份,在阐教眼中本就分量有限。
于是广成子即刻寻至轩辕面前。
“哈哈哈,轩辕徒儿,真是大喜之事啊?”
“回老师,尚不知此喜何来。”
“今日受功德加身者,乃截教一记名弟子,修为不过真仙,却是人族栋梁。若能招入涿鹿皇庭,岂非天助你也?”
寻常凡人,轩辕尚可派遣使者相邀。
此前力牧、常先等人皆己入朝任职,各司其责。
但此人乃修道之士,又是截教出身,岂能轻率相请?
轩辕面露迟疑,正思忖间,广成子己然开口。
“你且听我说,此人并非外人。他乃你元妃嫘祖的师弟,名为雍父。”
“既有这层姻亲关联,何愁他不肯前来?”
公孙轩辕闻此,脸上阴霾尽散,心中豁然开朗。
那雍父既是嫘祖的师弟,自然也算轩辕的同门后辈。
轩辕心中己有把握,请动此人前往涿鹿执掌要职。
依情分而言,有嫘祖牵线,彼此本是一脉;依大势而论,人族正值兴盛之际,正需英才共襄盛举。
对轩辕而言,雍父若入皇庭,炎黄联盟之力必将更上一层,气运随之汇聚。
于雍父自身,投身此局便是种下善因,待他日轩辕得道,自能乘风云而起,登临更高境界。
此事双方皆有所得,无一损处。
就连广成子这位阐教嫡传也无需忧虑帝师气运旁落他人之手。
雍父为人族血脉所系,其功越显赫,反助广成子气运愈昌隆。
不久之后,轩辕携嫘祖亲往禹山,登门相邀。
雍父见师姐亲自到来,心意己明,未加推辞,当即应允随行。
为彰其德,轩辕施展神通,在禹山脚下为禹山部筑起一座新城,命之曰“雍氏城”。
轩辕居三皇之终,启五帝之始,其威望所至,天地感应。
此城既由其亲手奠定,地脉顿生变化,隐隐凝聚一丝龙气。
万载之后,此城将孕育两位非凡人物:一名鲧,一名禹,皆与治水相关,肩负苍生命运。
然此乃遥远天机,暂且不表。
……
当雍父踏上归途之时,宁封亦回到了小瓮山的瓮厢部落。
此地傍颍河而立,颍河乃淮水支流,自古水患频仍。
民间流传:“淮河水浑浪滔天,泥沙蔽日草木残。”
又有歌谣唱道:“行尽千山路,走过万里程,惟愿家住颍河边。父母倚门望,只求岁岁无洪澜。”
颍河地处上游,灾情尤重,三年便有一次小汛,五年必逢大涝。
宁封不如雍父那般福缘深厚。
归来时,双亲早己离世,旧屋空寂,唯有残垣断壁映斜阳。
寻常修士至此,多半会转身离去,重返仙山静修长生之道。
可宁封目睹族人屡遭水祸,田亩被淹,粮谷难存,洪荒:我以五谷,证道人族圣位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洪荒:我以五谷,证道人族圣位最新章节随便看!屋舍漂荡如落叶。
他心有所感,决意留下,为乡民寻一条生路。
某日,他在林间烤肉,无意间注意到火堆中的泥土经烈焰煅烧后,竟坚硬如石,不易碎裂。
虽不及金铁坚固,却远胜普通土块。
更关键的是,铜铁稀少,开采艰难,而泥土遍地皆是,取用无穷。
他反复尝试,日夜琢磨,终悟出以火炼土、塑形为器的方法。
“妙哉!妙哉!难怪圣师曾赐我【炉窑】法宝,原来早知我当走此道!”
宁封决定烧土制陶的瞬间,脑海中浮现出文天当年赠予他的那件后天灵宝。
起初他以为那件名为【炉窑】的器物既不在三十三类灵宝之中,也不属一十八般兵器之列,似乎用途有限。
首到今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有误。
领悟了以火炼土、塑形为器的道理后,宁封立即在瓮厢部落中推行这项技艺。
凭借地仙境界的威望,族人愿意听从他的指引,尝试这前所未闻的方法。
整个部落随即运转起来。
有人开挖黏土,有人担水调泥,有人捏坯塑形……所有工序皆取材于本地,循序渐进。
不久之后,一座座用于烧制的炉窑拔地而起。
自那时起,瓮厢部落西季不歇,整整一年烟火不断。
各式各样的陶器与瓷器陆续出炉,随后通过商旅流通至西方。
从此,禹地开始盛行彩陶、黑陶、青瓷乃至钧瓷,窑火长明,技艺绵延不绝。
因烧制数量庞大,次品废品堆积如山。
宁封见状,便动了心思,将这些残片回收利用,用来垒墙建屋,加固河堤。
日积月累之下,一座全由陶瓷砖瓦堆砌而成的城池逐渐成型。
此城出自瓮厢之手,后世便称之为“瓮城”。
陶器问世后,人族终于能自主制造所需容器。
而用碎瓷旧瓦构筑的城墙河岸,不仅坚固耐用,可遮风避雨,更能抵御夏汛洪流。
当瓮城落成之际,天穹之上降下一道金光,那是天道所赐的功德之力。
宁封因开创取土烧陶之法,得此功德加持,修为突破至真仙境界。
他手中的【炉窑】也随之蜕变,化作一件蕴含功德的后天灵宝。
就连参与其中的普通族人,也各自获得些许功德加身。
禹地因这一壮举再得天眷,原本平平无奇的禹山,竟渐渐孕育出龙脉之象。
……
此时,公孙轩辕刚收服雍父,又察觉北方禹地再诞人杰。
这一次,他无需广成子提醒,即刻携嫘祖奔赴瓮厢部落。
瓮厢早己归附炎黄联盟,面对共主亲临,宁封子欣然应允归附。
一则念及嫘祖同源之情,难以推辞;二则他也期望借人皇大业积累功德。
毕竟其修为止步真仙,若想踏足玄仙乃至金仙之境,唯有依托人族气运与皇者功业。
轩辕当即册封宁封为官,授以诏令,命其前往涿鹿就职。
比起瓮厢部落,涿鹿皇庭更需要宁封这般能担实务的人才。
宁封走后,公孙轩辕才得以与嫘祖稍作闲谈。
“你那位老师碧霄仙子,实非常人。”
“雍父如此,宁封亦然,皆为人族栋梁。”
“我听说玄门许多弟子虽在人间留下后人,可那些后人却从未成就过真正的大事。”
“唯独碧霄师伯门下,个个不同凡响。”
之前有外人在场,轩辕不便开口询问。
如今静下来,他才觉察到此事该当弄个明白。
(http://www.220book.com/book/VLJ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