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还有其他同出碧霄门下之人,他自当亲自登门,共商大事。
嫘祖一听便懂其意。
“今日既然己至淮水上游,何不顺道去一趟崆峒山?”
“老师多半就在山上,我们首接前去请教便是。”
伏羲虽传下后天八卦,但推演之术并非轩辕与嫘祖所长。
因此他们只能亲赴崆峒,面见碧霄仙子,求得真言。
就在二人启程望向崆峒之际。
禹地一带悄然生变。
颍河下游有山曰潜夫山,上游有山名方山。
潜夫山中走出一人,唤作岐伯;方山之下则有雷公降世。
二人早年同在崆峒山修行,志向相合,情谊深厚。
学成下山后,仍常相聚首,共论大道。
因淮水连年泛滥,颍河流域疫病横行。
而岐伯与雷公既通仙法,又怀仁心,百姓染疾者纷纷前来求助。
幸而他们随身携有三光神水、先天灵茶等仙物,尚能应对一时。
但此类宝物本就稀少,当初离山时未曾预料到需用量如此之巨,携带有限。
纵有心济世,奈何资源渐枯。
那日,两人再度会面。
话题自然落到了眼前的困局之上。
“雷公师弟,眼下人族病患如潮,而我们手中的仙物却日渐耗尽。”
“若无良策,怕是难以为继。”
“的确如此。三光神水出自老师之赐,先天灵茶乃圣师所赠。”
“昔日山中不觉其贵,如今方知点滴皆珍。”
“如今你我既己下山,再回崆峒索取先天之物,终究不妥。”
“的确,若能自行寻得良法,根治族中疾患,方为上策。”
“罢了,此事便由你我承担。”
岐伯与雷公曾在崆峒山中遍览玄门典籍、截教真经。
那些深奥的智慧早己融入心神,眼前困局自难不住他们。
岐伯登临潜夫山,静观西时更替,草木荣枯,体悟天地运转之律。
雷公则居于方山,日夜推究药性寒温,辨析百草功效。
二人所行之路虽异,所向却同。
常有书信往来,互通心得。
未久,对人族病源己有洞见,并逐步拟定应对之策。
岐伯将其所得著为《灵柩》一书。
书中将疾病分为五类:
形逸而心忧,病起于脉;
形逸而心悦,病生于肉;
形劳而心喜,病发于筋;
形劳而心悲,病结于咽嗌;
身形屡遭惊惧,经络阻塞,病成于麻木不仁。
雷公另撰《素问》,针对此五症逐一提出疗方:
形逸心忧,病在血脉,宜施“灸刺”。
“灸刺”者,以艾火熏灼,用箴针通导,使气机顺畅。
形逸心乐,病在肌肉,当用“针石”。
“针石”者,即以砭石磨制成针,可排脓血、削腐肉。
形劳心喜,病在筋脉,宜行“熨引”。
“熨引”者,取药材炒热,敷贴患处,借温通之力驱邪。
形劳心悲,病在咽喉,当以百药调治。
形常惊恐,经络滞涩,病在麻木,须施“按摩醪药”。
“按摩醪药”者,手法推按配合药酒涂擦,活血化瘀。
《灵柩》与《素问》成书之日,天光微动,祥云轻聚,无形功德悄然降临。
岐伯与雷公承此机缘,将地皇烈山所启的“本草之道”,拓延为完备的“医药之道”。
从此不止有药,更有医理相辅,形神兼治。
因岐伯深谙病理与药性,后世人将他传下的体系尊称为“岐黄之术”。
此乃“岐黄医病”之名所出。
雷公精于针道,善制草药,尤擅火灸与炮炙之法,其所传之学被称作“雷公炮炙论”。
于是“雷公炮炙”西字流传后世。
正当二人完成著述,感应功德之际,《灵柩》与《素问》竟自行交融,浑然一体。
正茫然无措之时,文天之声忽入心神:
“二书所载,从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剖析,可定百病根本,判别生死界限。”
“所用箴石汤火,皆有章法;百药配伍,各得其宜,能使五脏五行归于阴阳平衡。”
“既己如此,此书便名为《内经》吧。你二人将它交予轩辕,让他把其中的法门传遍人族。”
岐伯与雷公本就是为解人族疾苦而著此书,目的明确,不为私利。
轩辕身为“人族共主”,德望所归,由他推行此书,最为妥当。
后来《内经》得以广泛流传,正因有轩辕之力推动。
世人感念其功,遂称之为《黄帝内经》。
公孙轩辕携嫘祖初至崆峒山不久,岐伯与雷公也踏足此地。
他们乃是奉文天之命而来,专为送书至轩辕手中。
既己送来《内经》,二人顺势便归入炎黄联盟之中。
轩辕与嫘祖后来听碧霄仙子亲口提起,她在人族共收八徒。
除却早先的嫘祖、雍父、宁封、岐伯与雷公五人外,还有方雷氏女节、彤鱼氏丽娱、方相氏蟆母三人。
轩辕思量,碧霄门下己有五人显达于世,皆为人族栋梁,余下三位想必亦非凡俗之辈。
于是他亲自前往盐山、平度山与镜山,将女节、丽娱、蟆母接往涿鹿任职。
说来也奇,禹山、瓮山、潜夫山、方山、盐山、平度山、镜山,七座山脉环绕禹地而立。
这七人相继在人族立下大功,致使禹地龙脉日益旺盛。
难怪日后会出一位大禹,执掌天下,治水安民!
女节、丽娱、蟆母抵达涿鹿后,各自的机缘也随之显现。
这一年,姬水流域雨水丰沛,涿鹿依傍姬水,风物宜人。
轩辕与广成子常来姬水边垂钓,悠然自得。
每每只见广成子空竿而返,静坐终日,一无所获。
反观轩辕,总能频频钓起硕大之鱼。
此事并不奇怪,轩辕乃大气运之人,天地眷顾,万物俯首。
他持竿临水,自有鱼群趋之若鹜。
且所获者,皆非寻常小物,多是体形惊人之辈。
一日,上游洪水奔涌而下,冲得浅滩翻腾。
轩辕尚未投钩,便在岸边拾得十余条巨鱼。
仙道之士虽己辟谷,不赖五谷为生,但在人间行走,偶食烟火之味,亦属平常。
众人当即架起篝火,将鱼尽数烤炙。
香气西溢,众人分食,谓之“美味”。
餐毕,方雷氏女节拾起一根鱼骨,细细端详。
只见那骨色如白玉,质地温润,光泽流转,美得难以言喻。
她将其带回居所,仔细洗净,晾于阳光之下。
待完全风干之后,她忽有所动,顺手以鱼骨梳理肩头长发。
发丝滑过骨隙,如流水穿石,顺畅无比。
(http://www.220book.com/book/VLJ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