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2章 陈雪的相机:记录文物背后的温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南城晚报的摄影记者陈雪,办公桌抽屉里始终锁着一个磨得发亮的黑色相机包——里面装着她用了十五年的佳能5D2单反相机。相机机身满是磕碰的痕迹,镜头边缘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划痕,那是2015年暗访恒信鉴定中心时,被保安推搡撞到墙角留下的。每次出门采访,陈雪都会先把相机拿出来,用麂皮布仔细擦拭镜头,就像在抚摸一位老伙计:“这相机里藏着太多人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不能忘的记忆。”

2015年,刚入职报社半年的陈雪接到第一个重要任务:暗访恒信鉴定中心“伪造文物鉴定报告”的黑幕。出发前,老编辑王哥特意叮嘱她:“记住,你不仅是记者,更是真相的记录者,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证据。”陈雪把相机藏在宽大的羽绒服内袋里,伪装成“想鉴定家传瓷瓶的普通市民”,走进了恒信鉴定中心气派的玻璃门。

鉴定室里,穿西装的鉴定师接过陈雪递来的“普通民国瓷瓶”(报社特意准备的非文物),只扫了一眼就说:“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官窑瓷瓶,值五十万!不过要出鉴定报告,得交三万块‘服务费’。”陈雪的心猛地一沉,手指悄悄按下相机快门,镜头透过羽绒服的缝隙,定格下鉴定师贪婪的表情和桌上堆叠的空白鉴定报告。就在她准备拍摄更多证据时,保安突然闯进来:“你是不是记者?不许拍!”

混乱中,保安一把抓住陈雪的胳膊,相机从内袋滑落,镜头重重磕在墙角。陈雪死死护住相机,趁着保安争执的间隙,抱着相机冲出鉴定中心,一路跑到街角的公交车站。上车后,她才发现相机镜头磕出了一道划痕,而内存卡里,己经存下了二十多张关键照片——有鉴定师收钱的特写,有空白报告上的公章,还有墙上挂着的“虚假资质证书”。

这些照片后来成为警方查处恒信鉴定中心的重要证据,案件曝光后,陈雪写的报道《揭开鉴定黑幕:三万块就能让“民国瓷瓶”变“清代官窑”》登上了晚报头版,引发全城对文物鉴定乱象的关注。那天,老编辑王哥拍着她的肩膀说:“小陈,好样的!你的相机,拍下了正义的样子。”陈雪看着相机镜头上的划痕,突然觉得,这道痕迹不是损伤,而是勋章。

2018年,陈雪跟着陆景行和迟沐,远赴瑞士参与“鎏金铜龙残片跨境追赃”行动。出发前,她特意给相机换了新的电池和内存卡:“这次要记录的,是文物回家的路。”在瑞士苏黎世的一家私人修复厂,陈雪躲在运输集装箱后面,看着陆景行和瑞士警方一起,从暗格里取出被“洗白”的鎏金铜龙残片——残片上的铜锈被打磨得干干净净,却依然能看出唐代工艺的精美纹路。她迅速按下快门,镜头捕捉到残片被小心翼翼放进文物箱的瞬间,也拍下了迟沐眼里闪烁的泪光。

追赃行动结束后,陈雪在酒店整理照片,迟沐凑过来看见一张照片:画面里,陆景行正用手电筒照着残片,迟沐在一旁记录,两人的侧脸在昏暗的光线下格外专注。“这张照片拍得真好。”迟沐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文物追赃是冰冷的战斗,现在才发现,里面藏着这么多的坚持。”陈雪把这张照片洗出来,送给了陆景行和迟沐,照片背面写着:“每一件文物的回家路,都有一群人的守护。”

2022年,归义侯墓核心秘藏特展引发“民间文物捐赠潮”,陈雪的相机又成了“温情记录者”。在博物馆的捐赠接待处,她拍到了72岁的王大爷捧着家传“唐代铜带钩”时颤抖的双手——王大爷说,这是他爷爷在1940年从侯墓周边捡到的,“以前怕惹麻烦,现在看到你们这么用心保护文物,我放心了”;她还拍到了退休教师李女士捐赠“清代侯墓地图”时,眼角的泪光——李女士的父亲曾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这张地图是父亲临终前交给她的,“现在把它交给博物馆,算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有一次,陈雪在拍摄民间捐赠者时,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捐赠人——10岁的小男孩豆豆,他抱着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一块“清代陶片”,是他在蓝海湾沙滩上捡到的。豆豆说:“老师说,文物是大家的,不能自己藏起来。”陈雪蹲下来,用相机拍下豆豆举着陶片的样子,阳光洒在孩子稚嫩的脸上,也洒在陶片上,画面温暖得让人心头一软。后来,这张照片被做成了博物馆的宣传海报,标题是《小小的守护者》。

陈雪的相机里,还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迟家的救赎”事件中,她拍到了迟建军“主动上交非法所得账本”时,指尖的颤抖——账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像是迟家对过去的忏悔;在“唐代修器坊遗址发掘”中,她记录了苏伯“看到唐代漆刷时,用袖口擦拭眼角的瞬间”——那把漆刷,勾起了苏伯对师父的回忆;甚至在“陆景行和迟沐的婚礼”上,她的相机还捕捉到了“迟阳的考古笔记放在仪式台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上的画面”——那是迟家兄妹之间,最无声的牵挂。

2023年,陈雪把相机里的照片整理成一本相册,取名《守护的温度》。相册的扉页上,她写道:“文物不是冰冷的石头和金属,它们背后,是人的坚守、人的感动、人的故事。我用相机记录这些瞬间,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每一件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守护的人。”

这本相册后来在省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守护者影像展”上展出,很多观众站在照片前久久不愿离开。有一位老人看着“恒信鉴定案”的照片,对身边的孙子说:“你看,以前有坏人想骗钱,现在有记者和警察保护我们,保护文物。”还有一个年轻人看着“瑞士追赃”的照片,对陈雪说:“以前觉得文物保护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在为文物回家努力,我也想做些什么。”

陈雪的相机,还在继续记录着。2024年,蓝海湾海神祠遗址发掘时,她拍到了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清理三色铭文碑”的场景;2025年,丝路文物全球返还计划启动时,她记录了“各国代表共同按下‘文物回家’启动键”的瞬间。每次拍摄结束,她都会把照片洗出来,贴在相册里,旁边写上照片背后的故事——她知道,这些照片不仅是新闻素材,更是文物守护精神的“活档案”。

今年生日,陈雪收到了报社同事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一个定制的相机挂绳,上面绣着“记录温度,守护正义”八个字。她把挂绳系在相机上,挂在脖子里,每次拍照时,挂绳都会轻轻贴在胸口,提醒她为什么出发。有一次,年轻记者小李问她:“陈姐,你为什么一首用这台老相机?换台新的不是更好用吗?”陈雪笑着摸了摸相机:“因为它陪我走过了太多路,见过了太多人,它知道,我要拍的不是文物,是文物背后的人,是人心底的那份温度。”

夕阳西下时,陈雪会坐在报社的露台上,翻看相机里的照片。看着那些或紧张、或感动、或温暖的瞬间,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着文物的过去,一边连着人们的现在;一边连着真相与正义,一边连着坚守与传承。而她的相机,就是这座桥梁上,最忠实的记录者。

现在,陈雪的相机里又多了一张新照片:画面里,一群孩子围着省博物馆的展柜,认真听讲解员讲述文物的故事,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文化的好奇与热爱。陈雪给这张照片取名《未来的守护者》,她相信,只要这些照片能传递出哪怕一点点的温暖与力量,能让更多人关注文物、热爱文化,她的相机,就没有白拍;她的坚持,就没有白费。

就像老编辑王哥说的那样:“好的记者,能用镜头照亮黑暗,也能用照片传递温暖。陈雪的相机,做到了。”而陈雪知道,她会带着这台老相机,继续走下去,记录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更多守护的温度——因为她相信,每一张有温度的照片,都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人与文明的纽带。

作者“钟蘑菇”推荐阅读《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