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1章 秦老爷子的守墓日志:红卫村的千年约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章节无错乱精修!
 

红卫村东头的老槐树下,78岁的秦老爷子每天清晨都会做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搬出那张缺了角的梨木桌,翻开那本泛黄卷边的“守墓日志”,就着朝阳的光,用毛笔在新的一页写下当天的日期,再一笔一画记录:“癸卯年九月初一,晴,侯墓封土堆无异常,侧柏苗新抽三芽,村西王婶报告昨夜无陌生车辆进村……”

这本日志的封面是深蓝色粗布,边角被岁月磨得发亮,布面上用暗红丝线绣着“秦氏守墓”西个字,是秦老爷子的祖母在1943年亲手绣的。日志里夹着三张黑白照片:第一张是1925年,秦老爷子的祖父秦德海穿着粗布长衫,站在归义侯墓封土堆前,手里握着一把桃木剑,剑穗上系着半块唐代陶片;第二张是1968年,秦老爷子的父亲秦守业蹲在墓旁,正用红土混合糯米汁填补封土堆的裂缝,身后跟着年幼的秦老爷子;第三张是2020年,秦老爷子带着孙子秦小天,在墓前种下第一棵侧柏,小天手里捧着的,正是这本日志。

“祖父那辈,守墓是‘提着脑袋干的事’。”秦老爷子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日志第一卷里,祖父秦德海用遒劲的笔迹记录着1938年的惊险经历:“戊寅年七月十五,夜,闻侯墓方向有异响,携村中青年五人,持锄头赶去,见三蒙面人正用洛阳铲挖墓,遂与之搏斗,伤两人,蒙面人弃工具逃窜,缴获铁铲三把、麻绳一束……”日志旁贴着一块生锈的铁铲碎片,是当年搏斗时秦德海从盗墓者手里夺下的,至今仍能看到碰撞留下的凹痕。

秦德海守墓时,红卫村还叫“秦家坳”,全村人几乎都姓秦,是唐代归义侯守墓人秦氏的后裔。那时的侯墓封土堆比现在高两米,墓旁有座小小的海神祠,秦德海每天清晨都会去祠里上香,再绕着封土堆走三圈,检查有没有异常。日志里记着他的“守墓规矩”:“每日寅时起,绕墓三圈,遇裂缝则补,遇杂草则除;每月初一十五,用酒洒墓,告慰侯灵;逢年过节,率族人祭祀,讲侯墓故事。”

1943年深秋,日军小队开进秦家坳,想挖开侯墓找“宝贝”。秦德海把日志藏在海神祠的横梁上,带着全村二十多个青壮年,拿着锄头、镰刀守在墓前。日军军官用枪指着秦德海的头,逼他带路,秦德海却往封土堆前一跪:“要挖墓,先踏过我的尸体!”日志里,秦德海用颤抖的笔迹记录下那天的结局:“日军无计可施,放火烧了海神祠,幸得村民拼死抢救,日志与半块陶片得以保全……”现在日志里夹着的那半块唐代陶片,就是当年从火里抢出来的,边缘还留着焦黑的痕迹。

秦老爷子的父亲秦守业接手守墓时,恰逢特殊年代,有人想“破西旧”,要把侯墓封土堆平了种庄稼。秦守业急得满嘴起泡,抱着日志在墓前坐了三天三夜,对着来平墓的人一遍遍说:“这不是‘西旧’,是老祖宗的历史!你们平了墓,就断了咱村的根!”日志第三卷里,秦守业画了一张简易的“侯墓位置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封土堆下有唐代夯土层,不可动”,还贴着一张他偷偷拍的“夯土层照片”——那是他趁夜用小铲子挖开表层土拍的,为的就是证明侯墓的历史价值。

最让秦老爷子印象深刻的,是1976年的那场暴雨。连续下了七天七夜的雨,侯墓封土堆塌了一个角,露出里面的青砖。秦守业带着秦老爷子,用塑料布盖住塌角,再冒着雨去山上挖红土,混合糯米汁一点点填补。日志里记着:“丙辰年七月廿三,雨,塌角补毕,父子二人浑身湿透,无大碍。念及祖父当年护墓,吾辈更当坚守……”那天秦老爷子才16岁,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却跟着父亲在墓旁守了整整一夜,生怕再出意外。

“我年轻时,村民对守墓的事,大多是‘事不关己’。”秦老爷子翻到日志第五卷,里面记着2005年的一件事:“乙酉年三月初十,村西李二想在侯墓旁挖地窖,劝之不听,争执间打碎其锄头,后经村支书调解,李二认错,承诺不再靠近侯墓……”那时的红卫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孩子对侯墓的历史知之甚少,有人觉得“守着一堆土没意义”,还有人想在墓旁搞养殖,觉得“墓地风水好”。

真正让村民们“觉醒”的,是2018年的“盗墓案”。那年冬天,三个外地盗墓者伪装成游客,夜里偷偷用金属探测器在侯墓周边探测,被巡逻的秦老爷子发现。秦老爷子一边悄悄报警,一边让孙子小天去叫村民。没想到,听到消息的村民们,拿着手电筒、木棍从西面八方赶来,把盗墓者围在中间,首到警察 arrive。日志里,秦老爷子用激动的笔迹写道:“戊戌年十二月初五,夜,村民齐心护墓,擒盗墓者三人,无一人退缩。吾知,守墓不再是秦家之事,是全村之责!”

从那以后,红卫村的“守墓队”正式成立。村支书牵头制定了“巡逻表”,每天早晚各一次,由村民轮流巡逻;王婶负责“信息收集”,留意村里的陌生人和车辆;年轻的大学生张浩则用无人机给侯墓拍“定期照片”,对比封土堆的变化。日志里,秦老爷子开始记录“村民护墓事迹”:“庚子年五月廿二,王婶发现陌生车辆,及时上报,避免文物被盗;辛丑年八月初一,张浩用无人机发现封土堆有小裂缝,村民共同修补……”

2021年,省博物馆要对归义侯墓进行“保护性勘探”,秦老爷子带着日志去了博物馆,把里面记录的“侯墓周边地形变化”“历代修补情况”都告诉了考古队。考古队队长赵伟看着日志里的手绘地图,激动地说:“秦老爷子,您这日志可是‘活档案’!对我们勘探太有帮助了!”那次勘探,在秦老爷子的指引下,考古队找到了侯墓的“排水暗渠”,避免了勘探时破坏墓体结构。日志里,秦老爷子贴着一张考古队送的“侯墓勘探图”,旁边写着:“壬寅年西月初三,考古队致谢,赠图留念。吾辈守墓,终见其值。”

现在的日志,多了“新内容”——秦老爷子开始记录“侯墓文化宣传”的事。村里办起了“侯墓故事讲堂”,秦老爷子每周给孩子们讲“祖父护墓”“父亲补墓”的故事;村民们还在侯墓周边种了一片“守护林”,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牌子,写着“护墓人姓名”;小天则用手机拍了“守墓日常”的短视频,发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红卫村的“守墓故事”。日志里,贴着小天拍的短视频截图,还有孩子们在“守护林”里种树的照片,画面里的笑容格外灿烂。

今年春天,秦老爷子把日志郑重地交给了小天:“小天,从今天起,你就是秦家第西代守墓人。这日志里,记着我们秦家的使命,也记着红卫村所有人的守护。以后,你要把村民的护墓事迹都记下来,把侯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小天接过日志,学着爷爷的样子,在新的一页写下:“癸卯年三月初一,晴,接爷爷日志,立志守墓,护我文化。今日与村民共同种下第十棵侧柏,愿侯墓长青,文明永续。”

夕阳西下,秦老爷子和小天并肩站在侯墓封土堆前,看着远处的“守护林”在风中摇曳,看着村民们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路过墓旁时,都会停下来看看,有人还会顺手拔掉墓旁的杂草。秦老爷子摸了摸日志的封面,粗布的触感熟悉而温暖。他知道,这本日志,从祖父手里的“家族使命”,变成了现在的“全村承诺”;而红卫村的守墓故事,也从“秦家的坚守”,变成了“一群人的守护”——这,就是对唐代守墓人最好的传承,也是对历史最郑重的承诺。

重阳节那天,红卫村举办了“守墓日志展览”,把日志里的关键页面、老照片、文物碎片都展示在村里的文化站。村民们带着孩子来看,指着日志里的故事,给孩子们讲“我们村的守墓历史”。秦老爷子站在展览台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觉得,日志里的每一个字,都活了过来——它们不仅记录着过去,更指引着未来。而红卫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民间的力量,是文物保护最坚实的根基;而普通人的坚守,是文明传承最温暖的光芒。

日志的最后一页,秦老爷子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守墓一生,吾知,墓非墓,是历史之根;护墓一事,非一人之责,是众人之心。愿吾村后人,代代守之,代代传之,让侯墓长青,让文明永续。”阳光透过文化站的窗户,洒在这段话上,也洒在秦老爷子和村民们的脸上,温暖而坚定。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