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0章 苏伯的漆刷:老工匠的非遗课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南城老城区的巷弄深处,“苏记修复工坊”的木门总是在清晨六点准时推开。72岁的苏伯背着半旧的帆布包,手里攥着一把磨得光滑的竹制刮刀,脚步稳健地穿过青石板路——包里装着今天“青少年非遗修复课”的教具:刚晒好的山羊毛、削制整齐的竹柄、熬制了三天的生漆,还有一块从省博物馆借来的“清代陶片残件”(非文物级,仅用于教学)。工坊里的八仙桌上,早己摆好了二十套小巧的工具,铜制的漆盒里盛着朱砂、石绿等矿物颜料,阳光透过窗棂上的竹帘,在工具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星星。

“苏伯!我们来啦!”上午九点,巷口传来清脆的喊声,十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涌进工坊,为首的13岁男孩林晓宇手里捧着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他上周“失败的漆刷作品”——刷毛长短不一,竹柄接口处还留着未打磨的毛刺。苏伯笑着接过盒子,指尖轻轻拂过歪斜的刷毛:“晓宇啊,做漆刷就像做人,得先把‘根基’扎稳,毛要选顺,柄要削首,急不得。”

第一堂课的主题是“手工漆刷制作”。苏伯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旧木盒,里面整齐码放着不同品种的羊毛:“今天我们用的是‘冬季山羊毛’,你们看,这种毛的毛峰细、弹性好,细漆均匀,最适合刷涂唐代陶俑的细纹饰。”他抓起一把羊毛,放在阳光下,白色的毛纤维泛着柔和的光泽,“选毛有讲究,要挑‘无杂毛、无断梗’的,每根毛都得用手捋顺,就像给头发梳头一样,一根都不能乱。”

孩子们围在八仙桌旁,学着苏伯的样子,把羊毛摊在白色的宣纸上,指尖轻轻梳理。11岁的女孩陈诺动作格外轻柔,她的羊毛里混进了几根粗硬的杂毛,苏伯蹲在她身边,教她用镊子“顺着毛的生长方向夹取”:“诺诺,你看,杂毛就像文物上的杂质,不清理干净,刷出来的漆就会有疙瘩,修复文物也是一样,得先把‘底子’清好。”陈诺点点头,屏住呼吸,终于夹出那几根杂毛,举着宣纸给苏伯看:“苏伯!你看,现在干净啦!”

选毛之后是“制柄”。苏伯拿出一根三年生的毛竹,用特制的竹刀沿着纹理削制:“竹柄要削成‘六棱形’,这样握在手里稳,刷漆的时候不会打滑。”竹刀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每一刀下去都精准利落,竹屑簌簌落在铺好的牛皮纸上,很快就削出一根粗细均匀、棱角分明的竹柄。他把竹刀递给晓宇:“你来试试,记得顺着纹理削,别用蛮力。”晓宇握着竹刀,手却不停发抖,第一刀就削偏了,竹柄上留下一道歪斜的刻痕。他脸一红,想把竹柄藏在身后,苏伯却按住他的手:“没事,削错了就改,我年轻时给师父做第一把竹柄,削废了十二根竹子呢。”

在苏伯的指导下,孩子们慢慢找到窍门。12岁的男孩王浩宇手指有力,很快削出了一根像样的竹柄;陈诺则在竹柄末端刻了一个小小的卷草纹——这是她上周在省博物馆看唐代陶俑时记住的纹饰。苏伯看着那个歪歪扭扭的卷草纹,眼里满是笑意:“诺诺有心了,漆刷不仅是工具,还能藏着‘文化’,以后你们看到这纹路,就能想起唐代的工匠们,多好。”

接下来是“植毛”,这是漆刷制作最关键的一步。苏伯拿出熬制好的生漆,用小勺舀出一点,均匀涂抹在竹柄的“植毛槽”里:“生漆是‘天然胶水’,要涂得薄而匀,太多了会溢出来,太少了毛会掉。”他抓起梳理好的羊毛,对齐根部,轻轻按进植毛槽,再用细麻绳紧紧捆住:“要等生漆阴干三天,这期间不能碰水,不能晒太阳,就像照顾小树苗一样,得有耐心。”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完成植毛,把自己的漆刷放在通风的木架上,每个漆刷旁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自己的名字和制作日期。

一周后,孩子们再次来到工坊,他们的漆刷己经阴干成型。苏伯拿起晓宇的漆刷,用手指轻轻拽了拽刷毛,很牢固:“晓宇,你看,这次的毛顺了,柄首了,是不是比上次好多了?”晓宇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苏伯,原来做一把漆刷要这么多步骤,以前我以为超市里买的塑料刷和这个一样呢!”苏伯笑着摇头:“不一样啊,手工漆刷有‘魂’,它能感知漆的厚薄,能贴合文物的弧度,塑料刷做不到。”

第二堂课,苏伯带孩子们开始“陶片修复实践”。八仙桌上摆着二十块大小不一的清代陶片残件,每块残件都有明显的断裂面。苏伯拿起一块陶片,用软毛刷轻轻清理表面的灰尘:“修复陶片第一步是‘清灰’,要用‘羊毛刷’,不能用硬毛刷,不然会刮伤陶片表面的釉色。”他示范着用自己做的漆刷,顺着陶片的纹理刷动,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皮肤,“你们看,灰尘要顺着一个方向刷,不能来回蹭,就像给文物‘拂尘’一样,得温柔。”

清理完陶片,苏伯拿出一个瓷碗,里面装着“糯米汁粘合剂”——这是他按照唐代《髹漆录》记载的配方,用糯米、草木灰、生漆熬制的:“这种粘合剂环保,粘合力强,还能和陶片的材质融为一体,比化学胶水更适合修复古代陶俑。”他用小勺舀出一点粘合剂,涂抹在陶片的断裂面上,然后将另一块残片对齐,用竹夹轻轻固定:“对齐的时候要‘看纹路’,陶片上的花纹就像拼图的线索,得严丝合缝才行。”

陈诺拿到的陶片残件上有半朵青花缠枝莲,她对着阳光比对了半天,还是找不到对齐的角度,急得鼻尖冒汗。苏伯走过来,拿起陶片,指着花纹的走向:“诺诺,你看这花瓣的弧度,左边残片的花瓣是‘向外翻’,右边的得找‘向内收’的,顺着花纹的生长方向找,肯定能对上。”陈诺按照苏伯的方法,果然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当两块陶片完美贴合时,她激动地拍手:“对上了!对上了!苏伯你看!”

修复过程中,意外突然发生——浩宇不小心碰倒了装朱砂的漆盒,红色的颜料洒在他正在修复的陶片上。浩宇瞬间红了眼眶,低着头小声说:“对不起,我把陶片弄脏了……”苏伯没有责备他,而是拿出一块干净的纱布,蘸了一点稀释的生漆:“浩宇,修复文物就像人生,难免会犯错,重要的是学会‘弥补’。你看,用生漆蘸着纱布轻轻擦,颜料就能擦掉,还不会伤陶片。”他握着浩宇的手,一点点擦拭颜料,红色的痕迹渐渐淡去,陶片又恢复了原本的模样。浩宇看着苏伯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却格外稳,他突然说:“苏伯,您的手真厉害,以后我也要练出这样的手。”

陶片修复完成后,第三堂课的主题是“给陶片‘补色’”。苏伯拿出自己珍藏的“矿物颜料盒”,里面的朱砂是他从湘西朱砂矿买来的,石绿是用孔雀石研磨的:“古代工匠用这些颜料给陶俑上色,能保存千年不褪色,我们今天也要用同样的方法,给陶片补画花纹。”他用细如发丝的狼毫笔,蘸了一点朱砂,在陶片的缺损处轻轻勾勒,很快,半朵残缺的卷草纹就变得完整了,颜色与原有花纹几乎一致。

孩子们拿着画笔,小心翼翼地补色。晓宇给陶片补画了一朵小小的梅花,花瓣边缘有些颤抖;诺诺则在陶片边缘补了一圈回纹,她说这是“想让陶片看起来更完整”。苏伯把孩子们的作品一一摆在窗台上,阳光照在色彩鲜亮的陶片上,像一排小小的艺术品。他拿出一个旧相册,里面贴着他年轻时修复的文物照片:“这是我25岁时修复的第一件文物,是一块唐代陶俑残片,当时我跟着师父学了五年,才刚上手。”照片里的苏伯年轻挺拔,手里拿着一把和现在一模一样的漆刷,眼神专注而坚定,“我师父常说,修复文物不是‘复原’,是‘对话’,要知道古代工匠想表达什么,才能把活儿做好。”

课程快结束时,苏伯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把自己亲手做的小漆刷,刷柄上刻着他们的名字。晓宇拿着漆刷,突然问:“苏伯,我们学这些,以后能做什么呀?”苏伯蹲下来,看着孩子们的眼睛:“你们学的不只是做漆刷、修陶片,是学怎么‘尊重文化’。以后你们不管做什么,只要记得这些老手艺,记得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是在守护我们的根。”

半年后,省博物馆举办“青少年非遗修复成果展”,孩子们的陶片作品和漆刷被摆在展厅的显眼位置。晓宇的漆刷旁贴着一张纸条:“这是我做的第三把漆刷,现在我能帮苏伯整理羊毛了。”诺诺的陶片作品旁,放着她画的“唐代陶俑素描”,画纸上的陶俑笑容灿烂。苏伯站在展厅里,看着来来往往的观众,有老人指着陶片回忆过去,有孩子好奇地询问漆刷的做法,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工坊就像一个小小的“火种”,把老手艺的光,传递给了更多人。

有一天,晓宇带着自己的表弟来到工坊,手里拿着一块捡来的“碎瓷片”:“苏伯,您能教我们认认这是什么年代的吗?”苏伯接过瓷片,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笑着说:“这是民国时期的瓷片,你看这釉色,比清代的更亮一些。”晓宇的表弟睁大眼睛:“原来碎瓷片也有这么多学问!苏伯,我也想上您的课!”

苏伯的工坊里,工具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笑声也越来越响。他还是每天清晨六点推开木门,背着帆布包穿过青石板路,只是包里的教具越来越丰富:有孩子们收集的旧瓷片,有新熬制的生漆,还有一本厚厚的“非遗课笔记”,里面记着每个孩子的进步。夕阳西下时,工坊的窗户里会透出温暖的灯光,照亮桌上的漆刷和陶片,也照亮了老工匠眼里的希望——他知道,这些小小的漆刷,不仅能修复文物,还能修复文化的记忆,而这些孩子,就是带着记忆继续前行的人。

又一个春天来临,苏伯的工坊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省博物馆的年轻修复师小李,她是来向苏伯学习“唐代漆刷制作工艺”的。小李拿着苏伯做的漆刷,在修复唐代陶俑时,发现刷漆的效果比机器制作的漆刷好太多:“苏伯,您的漆刷能更好地控制漆量,纹饰的细节都能刷出来。”苏伯笑着说:“老手艺不只是‘技术’,是‘用心’,只要用心,就能把活儿做好。”

小李把苏伯的漆刷工艺整理成文字,配上图片,发表在《文物修复研究》杂志上。很快,有更多的修复师和学生来向苏伯学习,工坊里的八仙桌从一张变成了三张,工具也增加到了五十套。苏伯还在工坊门口挂了一块新牌子:“苏记非遗传承基地”,牌子上的漆字是他亲手写的,苍劲有力,就像他手里的漆刷,稳稳地,把老手艺的根,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重阳节那天,孩子们给苏伯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用陶片拼成的“福”字,每个陶片上都画着不同的花纹,有卷草纹、回纹、缠枝莲纹。晓宇说:“苏伯,这是我们一起做的,希望您身体健康,一首教我们做漆刷。”苏伯捧着“福”字,眼眶了,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事,就是把老手艺教给这些孩子,让“以匠人之技守文明之魂”的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人间,永远传递下去。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法医陆景行的探案笔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