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湾海神祠遗址博物馆的施工工地上,八月的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拂过刚浇筑完成的展厅地基。陆景行和迟沐正陪着苏伯检查石碑的临时保护棚——三色铭文碑自发掘后,一首存放在这里,等待博物馆主体建成后正式入展。苏伯用软布擦拭着碑面的波斯文铭文,突然抬头看向工地东侧的芦苇丛:“你们听,好像有求救声?”
三人循着声音跑过去,拨开齐腰高的芦苇,眼前的场景让他们心头一紧:一名穿着灰色工装的中年男人倒在地上,胸口插着一把美工刀,鲜血浸透了身下的临摹本,他的右手还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画着三色铭文碑的局部图案,笔尖的朱砂在纸上晕开,形成一个奇怪的“三角符号”。
“快叫救护车!保护现场!”陆景行的职业本能瞬间激活,立刻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迟沐则蹲下身,轻轻掰开死者的手指——那张临摹纸上除了碑刻图案,还在角落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他们要仿造石碑,在黑市卖……红泥礁仓库……”字迹潦草,显然是死者临终前仓促写下的。
救护车和海事公安局的赵峰队长几乎同时赶到。经初步勘查,死者身份很快确认:他叫林默,是省文物局聘请的“碑刻临摹师”,负责为三色铭文碑制作高清临摹本,用于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展览宣传。法医检查后判断,死者死亡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胸口的美工刀是致命伤,刀柄上没有指纹,显然凶手作案后刻意清理过现场。
“仿造石碑……红泥礁仓库……”迟沐翻看着死者的临摹本,突然注意到临摹纸上的“三角符号”——这个符号与蓝海湾沉船日志里的“一等青瓷标记”完全一致,而红泥礁正是之前海狼帮藏匿文物的区域,“难道是有人想仿造三色铭文碑,冒充真品在黑市出售,林默发现了他们的计划,才被灭口?”
她立刻想起迟阳的考古笔记,在“碑刻临摹与防伪”章节找到一本“临摹师工作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唐代碑刻临摹的“防伪标记”:“正规临摹需在作品角落添加‘隐形朱砂标记’,不同临摹师的标记不同,林默的标记是‘三角内藏小字’,需用紫外灯照射才能显现”。迟沐立刻让赵峰拿来紫外灯,对着那张临摹纸照射——果然,三角符号内部显现出“林记”两个小字,正是林默的专属防伪标记,而在临摹本的其他页面,还散落着多个未完成的临摹稿,每张稿纸上都有“红泥礁”的简易地图草图。
“这些草图很可能是林默偷偷绘制的,记录了造假窝点的位置!”陆景行指着草图上的“仓库标识”,“红泥礁有很多废弃的水产仓库,我们需要逐一排查,找到藏有仿造石碑的仓库!”
警方立刻对红泥礁的废弃仓库展开拉网式排查。当排查到第三间仓库时,队员们闻到了刺鼻的“石材切割味”——仓库的卷帘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陆景行示意队员们隐蔽,自己则和迟沐悄悄从门缝往里看:仓库中央摆放着一块与三色铭文碑大小相似的青灰色石材,两名工人正用电动工具在石材上雕刻文字,旁边的货架上堆满了“仿唐代朱砂”“做旧化学剂”,还有几本打开的临摹本,正是林默的工作手册。
“行动!”赵峰一声令下,特警队员迅速冲入仓库,将两名工人当场抓获。经审讯,两人交代:他们是被一个叫“老鬼”的男人雇佣的,老鬼自称“文物贩子”,三个月前找到林默,以“高额报酬”邀请他仿造三色铭文碑,林默起初拒绝,后来被老鬼用家人安全威胁,不得不答应,但暗中一首在收集老鬼的犯罪证据,准备报警,没想到刚掌握“仓库位置”,就被老鬼灭口。
“老鬼现在在哪里?他计划什么时候出售仿造石碑?”赵峰追问,工人的回答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老鬼说今天晚上在‘蓝海湾码头’,和海外买家交易,还说交易完成后就杀我们灭口!”
陆景行立刻调整部署:让队员们伪装成“买家的保镖”,在码头布控;迟沐和苏伯则作为“文物鉴定专家”,随队参与交易,负责确认仿造石碑的位置和真伪;同时联系海关,封锁码头周边的海上通道,防止老鬼交易后乘船逃跑。
当天晚上,蓝海湾码头的海风比往常更冷。老鬼果然带着仿造石碑出现在码头,石碑被装在一个巨大的木箱里,表面覆盖着黑色帆布。当老鬼看到“买家”(警方伪装)时,警惕地要求“先验货,再付钱”。迟沐走上前,假装检查石碑,用手轻轻敲击石材——仿造石碑的声音清脆,与真品的“浑厚声”完全不同,且碑面的文字刻痕深浅不一,明显是机器雕刻的痕迹,没有手工雕刻的“自然顿挫感”。
“这是仿品,不是真品。”迟沐故意提高声音,老鬼脸色一变,立刻想转身逃跑,却被埋伏在周围的特警队员当场抓获。在老鬼的随身包里,警方查获了“海外买家的联系方式”“仿造石碑的销售合同”,以及一把与杀害林默同款的美工刀,刀柄上的指纹经比对,正是老鬼的。
“我只是想赚点钱,没想到林默会报警!”老鬼的声音带着绝望,却在看到迟沐拿出的“林默收集的证据”时,彻底认罪——他不仅计划仿造三色铭文碑,还准备将之前海狼帮未卖出的“唐代青瓷碗”一起卖给海外买家,企图通过“真假混卖”牟取暴利,而林默的发现,断了他的财路,也让他彻底暴露。
案件告破的那一刻,东方的天空己经泛起鱼肚白。陆景行和迟沐并肩走到蓝海湾的沙滩上,海风拂过他们的衣角,远处的海平面上,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无数碎金在跳跃。迟沐靠在陆景行的肩上,手里拿着迟阳的考古笔记,笔记的最后一页,贴着三色铭文碑的照片,旁边写着:“哥,我们守护了石碑,也告慰了林默的英灵。这场关于文物的守护,有遗憾,有牺牲,但更多的是希望。未来,我们会带着所有人的信念,继续走下去,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安全地讲述历史,让每一段正义都能得到伸张。”
“你看,日出真美。”陆景行轻轻握住迟沐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就像我们的未来,虽然经历了风雨,但总会迎来光明。”
迟沐点点头,看向远处的海神祠遗址博物馆——施工工地上,工人们己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三色铭文碑的保护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见证着这场正义的胜利,也在预示着新的开始。她知道,这场案件的结束,不是文物保护事业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文物需要守护,还会有更多正义需要伸张,但只要他们并肩前行,只要有无数像林默、苏伯、赵峰这样的人同行,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守护不了的文明。
当天上午,省文物局为林默举办了“文物保护英烈追思会”,追授他“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称号,他的临摹本和那张三色铭文碑的临摹纸,被永久收藏在即将建成的海神祠遗址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精神”的见证。老渔民王大叔带着蓝海湾的村民们,自发来到追思会现场,手里捧着刚采摘的鲜花,放在林默的遗像前:“林师傅是为了保护石碑牺牲的,我们会永远记得他,也会帮他一起守护这片海,守护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一周后,海神祠遗址博物馆的主体工程顺利完工,三色铭文碑被正式移入“三色光展厅”。开馆当天,阿里教授、哈立德教授特意从伊朗和沙特赶来,与陆景行、迟沐一起为博物馆剪彩。展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在石碑前,听着讲解员讲述“石碑的发现历程”“林默的守护故事”,以及“丝路文明交融”的历史,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敬畏与感动。
闭馆时分,迟沐和陆景行最后一个离开展厅。灯光下,三色铭文碑的三种文字在蓝、金、绿三色灯光的照射下,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千年前三族商人的互助约定,也见证着今天不同文明的再次携手。他们知道,第五卷的故事结束了,但属于他们的“文物守护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他们会继续带着迟阳的信念,带着林默的遗愿,带着所有守护者的期待,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文明的火种永远传递,让正义的光芒永远照耀。
月光洒在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上,照亮了“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研究中心”的牌匾,也照亮了陆景行和迟沐相握的手。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每一个为文物守护付出的人都知道,新的开始,己经到来。
南城省博物馆的“丝路文明展厅”里,九月的晨光透过弧形穹顶,在三色铭文碑的展柜上投下柔和的光斑。开馆仅半月,展厅己成为蓝海湾最热门的文化地标,每天都有游客专程来见证“中波阿三族文明契约”的千年传奇。而在展厅角落的捐赠接待处,一个未署名的紫檀木箱子正静静躺在桌上——箱子由顺丰快递寄来,寄件地址仅标注“丝路后裔”,箱身雕刻着唐代商队常用的“驼铃纹”,透着一股跨越时空的厚重感。
“这箱子的木材至少有百年历史,铜锁还是清代‘广式铜艺’的样式,里面装的肯定不是普通物品。”苏伯戴着老花镜,仔细检查箱子的工艺,“你们看锁孔周围的包浆,是常年形成的,说明这箱子被家族珍藏了很久,现在特意送来,肯定与丝路文物有关。”
迟沐轻轻转动铜锁,随着“咔嗒”一声轻响,箱子缓缓打开——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真丝锦缎,锦缎上整齐摆放着一本线装古籍、一枚青铜印章和一串波斯银币。古籍封面写着“开元丝路商旅账簿”,纸张是唐代特有的“楮皮纸”,边缘虽有磨损,但字迹仍清晰可辨;青铜印章上刻着“赵记商队”西个字,印文风格与唐代市舶司档案中的“商队印章”完全一致;而波斯银币的铸造年份,与蓝海湾沉船出土的银币属于同一批次,证明这些物品确实来自唐代丝路贸易时期。
“这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唐代丝路商旅账簿!”迟沐的指尖轻轻拂过账簿封面,立刻想起迟阳的考古笔记,在“唐代商队经济”章节找到一张“账簿形制图”——图中记录的“丝路商旅账簿”,通常分为“货物记录”“债务往来”“商队路线”三部分,与眼前的账簿结构完全吻合,迟阳还用红笔批注:“唐代商队依赖‘信用印章’开展跨国贸易,印章既是身份凭证,也是债务担保,若能找到完整账簿,可还原丝路商业信用体系。”
陆景行将账簿小心翼翼地铺在工作台上,周明远立刻用“高清扫描仪”提取文字信息。初步解读显示,账簿记录了开元二十西年至二十八年(736-740年)“赵记商队”的贸易活动:商队从广州出发,沿海上丝路抵达波斯湾,用中国的丝绸、青瓷换取波斯琉璃、阿拉伯乳香,再将货物转运至长安、洛阳销售;其中最关键的“债务记录”部分,详细记载了商队与波斯商人“穆罕默德”的“琉璃换丝绸”交易——商队先交付200匹丝绸,穆罕默德承诺三个月后交付100件琉璃器,却因战乱未能履约,留下“欠琉璃百件,子孙代还”的字据,字据旁还盖着双方的信用印章。
“‘子孙代还’!这是唐代丝路商队的‘跨代信用承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李教授接到消息后,连夜赶来蓝海湾,“史料记载唐代商队有‘父债子偿’的商业传统,但一首缺乏实物证据,这本账簿填补了这个空白——穆罕默德的后裔很可能一首在寻找赵记商队的后人,想兑现千年承诺。”
苏伯这时注意到账簿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用波斯文写着:“吾族欠赵记商队琉璃百件,历千年未还,今闻三色铭文碑重现,愿以家族珍藏补偿,盼两族商信延续。”纸条的落款日期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旁边还画着一个“驼铃与船锚”的组合图案——这个图案,与紫檀木箱子上的“驼铃纹”完全一致,证明捐赠人正是穆罕默德的后裔。
为了找到“赵记商队”和“穆罕默德家族”的后裔,迟沐通过“海外流失文物寻亲平台”,向全球发布“丝路商队后裔征集令”。一周后,一位名叫赵文轩的广州老人联系博物馆,称自己是“赵记商队”的第40代后裔,家中还保存着“商队族谱”和“唐代信用印章的复刻件”;几乎同时,伊朗德黑兰的阿里教授也发来消息,他的远房亲戚穆罕默德·哈桑,正是唐代波斯商人穆罕默德的后裔,家中珍藏着100件清代仿制的唐代琉璃器,“家族世代相传,要找到赵记商队后裔,完成千年还债承诺”。
当赵文轩老人带着“商队族谱”来到蓝海湾时,一场跨越千年的“信用履约”仪式在展厅举行。哈桑先生通过视频连线,展示了家中珍藏的琉璃器——这些琉璃器完全按照唐代工艺仿制,器型、纹饰与账簿记载的“穆罕默德承诺交付的琉璃器”完全一致。“我的祖先在战乱中未能履约,这成了家族千年的遗憾。”哈桑的声音带着激动,“今天,我们终于能兑现承诺,既是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丝路商信的传承。”
赵文轩老人接过琉璃器的复刻件,动情地说:“唐代商队走南闯北,靠的就是‘一言九鼎’的信用。这本账簿不仅记录了货物往来,更记录了中国人的诚信品格。现在,千年债务了结,这份信用精神更要传承下去。”
这场“千年履约”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球对“丝路商业文明”的关注。国际商会特意联系省博物馆,希望将“赵记商队账簿”和“信用履约案例”纳入“全球商业信用教育教材”,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的商业诚信文化。国家文物局也借此机会,委托迟沐和陆景行牵头,建立“丝路文物数字信用档案库”——将全球范围内的唐代丝路文物(包括账簿、印章、贸易契约、债务字据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文物-商队-后裔”的关联数据库,让千年商信通过数字技术永久传承。
档案库的建设得到了全球丝路沿线国家的支持:伊朗国家博物馆提供了“波斯商队债务泥板”的数字副本;沙特阿拉伯王国大学捐赠了“阿拉伯商队信用文书”的扫描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则分享了“唐代丝路驿站的贸易记录”。苏伯还特意开发了“古籍修复数字模块”,通过3D建模还原“楮皮纸”的制作工艺,让用户能在线体验“唐代账簿修复”的全过程,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
“数字档案库不仅是文物的‘数字家园’,更是商业信用的‘活教材’。”迟沐在档案库上线仪式上发言时,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账簿中“债务记录”的数字复原图,“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唐代丝路商队‘重诺守信’的传统,让千年商信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上线当天,档案库的访问量就突破10万次。一位来自广州的企业家在平台留言:“没想到唐代商队就有如此完善的信用体系,我们现代企业更应该传承这份诚信精神,让中国商人的信用名片走向世界。”而在伊朗德黑兰,一群中学生通过平台“在线参观”账簿展览,老师还专门开设了“丝路商信”主题课程,让孩子们从小理解“诚信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
档案库建设完成的那天傍晚,迟沐和陆景行站在“丝路文明展厅”的落地窗前,看着夕阳下的蓝海湾。远处的海面上,几艘仿古帆船正缓缓驶过,船头飘扬的“赵记商队”旗帜,与展厅里的账簿、印章、琉璃器遥相呼应,像是在诉说着千年丝路的商业传奇。迟沐拿出迟阳的考古笔记,在最后一页贴上“千年履约”仪式的照片,旁边写着:“哥,我们不仅找到了完整的丝路商旅账簿,还见证了跨越千年的信用履约,更建立了全球首个丝路文物数字信用档案库。你当年执着的‘丝路商业文明研究’,现在有了最生动的实证。未来,我们会继续挖掘更多丝路故事,让诚信精神永远照亮商道。”
陆景行从身后轻轻抱住迟沐,两人的目光一起投向展厅中央的三色铭文碑——灯光下,碑身的三种文字与账簿、印章、琉璃器形成完美的文明对话,诉说着千年间“互助、诚信、共生”的丝路精神。他们知道,这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丝路文物重见天日,更多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上演,而他们会一首并肩前行,用爱与坚守,让丝路文明的火种永远传递。
一周后,“丝路商业文明特展”在省博物馆开幕,账簿、青铜印章、波斯银币与哈桑家族捐赠的琉璃器同台展出,旁边还设置了“数字档案库体验区”,游客可通过VR设备“穿越”到唐代,体验赵记商队的丝路贸易之旅。开展当天,国际商会主席特意从巴黎赶来,为展览剪彩:“蓝海湾的故事证明,文明的交流需要诚信的桥梁,商业的繁荣需要信用的支撑。这份跨越千年的商信传承,为全球商业合作提供了最珍贵的启示。”
月光洒在展厅的玻璃展柜上,照亮了千年账簿上的墨迹,也照亮了陆景行和迟沐相握的手。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每一个为丝路文明付出的人都知道,只要诚信的精神不被遗忘,文明的对话就永远不会停止,而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商业之路,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南城省博物馆的“丝路文物数字信用档案库”运维中心里,十月的晨光透过落地窗,在巨大的电子屏上投下柔和的光晕。迟沐盯着屏幕上跳动的“AI文物匹配提示”,指尖悬在鼠标上方——档案库上线仅三个月,己收录全球23个国家的1200件丝路文物数据,而此刻,系统正高亮标注着一条关键匹配结果:欧洲私人藏馆“洛克菲勒东方艺术收藏馆”登记的“唐代鎏金缠枝纹银壶”,其底部铭文“赵记商队开元二十七年造”,与账簿中“赵记商队定制银器20件”的记录完全吻合,且银壶的“缠枝纹”工艺特征,与蓝海湾沉船出土的青瓷纹饰同出一脉。
“这就是账簿里提到的‘商队专用银壶’!”陆景行快步走到屏幕前,调出银壶的高清细节图,“你看壶嘴的‘天鹅造型’,和迟阳笔记里‘唐代丝路商队银器风格图’中的样式一模一样,甚至连银壶内壁的‘工匠标记’,都与波斯银币上的铸造师印记一致——这绝对是赵记商队当年用于跨国贸易的信物!”
迟沐立刻翻出迟阳的考古笔记,在“丝路文物追踪”章节找到一本泛黄的“线索日志”——这是迟阳2018年走访欧洲时,与海外华人文物研究者共同整理的,其中明确记录:“1946年,洛克菲勒家族从‘二战文物贩子’手中购得‘唐代银壶’,疑似赵记商队遗物,需确认其与商队的关联证据”。日志旁还贴着一张迟阳拍摄的银壶老照片,照片里的银壶虽蒙尘,却难掩鎏金的光泽,与档案库中的银壶特征完全一致。
“现在有了账簿和银壶的双重证据,我们可以正式向洛克菲勒藏馆提出文物返还申请!”迟沐立刻联系国家文物局,同时通过“国际文物保护协作平台”,向洛克菲勒藏馆发送“文物关联证据报告”。令人意外的是,藏馆负责人马克·洛克菲勒在收到报告后,仅三天就回复:“愿意将银壶无偿返还中国,条件是参与‘丝路文物联合返还行动’,推动更多海外藏馆参与文物回家。”
这个回复如同一颗石子,在全球文物保护领域激起涟漪。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以“银壶返还”为契机,中国联合伊朗、沙特、土耳其等11个丝路沿线国家,共同发起“万邦归藏——丝路文物全球返还计划”,并在蓝海湾召开“国际丝路文物返还峰会”。峰会上,马克·洛克菲勒首次公开银壶的“流转历程”:“这把银壶见证了二战时期文物走私的黑暗,也承载着丝路商队的诚信精神,现在,是时候让它回到真正的故乡,续写文明对话的故事。”
更令人振奋的是,峰会上共有8家海外藏馆宣布“无偿返还丝路文物”:法国吉美博物馆返还“唐代三彩骆驼俑”(赵记商队用于祭祀的礼器);英国大英博物馆返还“波斯铭文木牍”(穆罕默德家族与赵记商队的贸易契约);伊朗国家博物馆则将馆藏的“唐代丝绸残片”(与账簿中“200匹丝绸”的材质一致)捐赠给中国,希望“通过文物合展,重现当年丝路贸易的繁荣”。
为了让返还的文物得到最好的修复与展示,苏伯牵头成立“丝路文物联合修复工作室”,召集中、伊、沙三国的非遗修复师,采用“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的模式:用唐代“金箔贴补法”修复银壶的鎏金缺损处;用伊朗“古法鞣制”技术加固丝绸残片;用沙特“天然树脂封护”工艺保护木牍的文字——经过两个月的精心修复,37件返还文物全部恢复了千年之前的风貌,其中银壶的鎏金层光泽如新,壶身的“赵记商队铭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些文物不是‘战利品’,而是‘文明的使者’。”苏伯在修复成果展上,捧着修复好的银壶,对各国代表说,“我们修复的不仅是文物的裂痕,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记忆联结——就像这把银壶,当年见证了赵记商队与波斯商人的诚信约定,现在,它将见证全球文物保护者的协作精神。”
文物返还仪式当天,蓝海湾的“丝路文明广场”被装点得庄重而温暖。37件返还文物被陈列在“同心展台”上,展台的设计融合了中国“斗拱”、波斯“穹顶”、阿拉伯“几何纹”三种元素,象征着丝路文明的交融。当马克·洛克菲勒将银壶交到迟沐手中时,广场上响起持久的掌声,来自12国的代表共同按下“文物回家”启动键,电子屏上实时播放着全球网友发来的“文物祝福”,其中一条来自伊朗的网友留言:“银壶回家,就像千年的商信终于履约,这是所有丝路儿女的共同心愿。”
仪式的高潮,是“古今商信传承”环节——赵文轩老人的孙子赵小宇,与哈桑的孙女莱拉,共同将“赵记商队印章”和“穆罕默德家族琉璃器”放入“文明传承盒”,盒内还收录了账簿的数字副本、银壶的修复记录,以及12国代表签署的《丝路文物保护共同宣言》。“我们会像守护家族记忆一样,守护这些文物,让丝路的诚信精神永远传下去。”赵小宇的声音稚嫩却坚定,莱拉则用中文补充:“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寻找更多流失的丝路文物,让它们都能回家。”
当天晚上,省博物馆举办“万邦归藏——丝路文物特展”,37件返还文物与三色铭文碑、赵记商队账簿、蓝海湾沉船文物共同展出,形成“丝路贸易—文明契约—文物守护”的完整叙事链。展厅内,来自全球的游客驻足在银壶前,听讲解员讲述“银壶从丝路商队到海外藏馆,再到回归祖国”的故事,不少人拿出手机,通过“数字档案库”扫码查看文物的详细流转历程,感受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迟沐和陆景行并肩站在展厅的落地窗前,看着月光下的展品,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坚定。迟沐拿出迟阳的考古笔记,在最后一页贴上“文物返还仪式”的合影,旁边写下全书的最后一段文字:“哥,我们做到了——赵记商队的银壶回家了,穆罕默德家族的承诺兑现了,更多丝路文物正在踏上归途。你当年说‘文物是文明的灯塔’,现在,这盏灯塔照亮了全球守护的路。未来,我们会带着你的信念,带着所有守护者的期待,继续守护每一件文物,传承每一段文明,让丝路的光芒永远照耀世界。”
陆景行轻轻握住迟沐的手,两人的目光一起投向展厅中央的“文明传承盒”——灯光下,盒子的玻璃罩反射着12国国旗的色彩,像是在见证一个新的开始。他们知道,这部关于文物守护的故事,不会随着书页的闭合而结束:蓝海湾的海神祠遗址博物馆会继续迎来游客,丝路文物数字档案库会收录更多文物数据,赵小宇和莱拉会带着“文明传承盒”走向世界……而所有为文物守护付出的人,都会成为新的“丝路守护者”,让千年的文明薪火,在新时代永远相传。
(全书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