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归义侯墓遗址旁的“守护林”里,三月的春风带着新绿的气息,拂过每一棵侧柏的枝叶。这片由文物保护者、志愿者和村民共同栽种的树林,如今成了陆景行与迟沐婚礼的场地——没有奢华的酒店宴会厅,没有繁杂的商业布置,只有挂在树枝上的陶片风铃、铺在草地上的亚麻地毯,以及远处隐约可见的侯墓遗址轮廓,处处透着“与文物共生、与守护同行”的温情。
清晨六点,迟沐在临时搭建的“化妆间”里,对着镜子整理婚纱——这件婚纱与筹备时的设计略有不同,裙摆上除了卷草纹苏绣,还多了几处“微型陶片装饰”,每一片陶片都来自民间捐赠的“唐代残片复刻品”,是苏伯特意烧制的,上面刻着捐赠者的姓氏,象征着“所有守护者的祝福”。“这些陶片就像星星,带着大家的心意,陪我完成最重要的仪式。”迟沐抚摸着裙摆,眼眶微微发热。
迟建军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个红绸包裹的木盒,里面是迟阳生前收藏的“唐代青铜书签”——今天,他要代替迟阳,将书签作为“嫁妆”,交到陆景行手中。“你哥要是在,肯定会比我还紧张。”迟建军的声音带着哽咽,却难掩笑意,“他一首希望你能找到一个懂你、支持你守护文物的人,现在,他的心愿实现了。”
与此同时,陆景行在“ groom's room ”里,正由考古队的赵伟队长帮忙整理西装——西装马甲内侧的铜龙纹旁,多了一行极小的手绣文字:“以我之名,守你所爱,共护文明”,这是他特意请服装系学生添加的,既是对迟沐的承诺,也是对两人共同事业的宣誓。“等会儿宣誓时,我要把这句话说给她听,也说给所有守护文物的人听。”陆景行看着镜中的自己,眼神里满是期待。
上午九点,婚礼仪式正式开始。当《归义侯墓考古记录》的背景音乐响起时,迟沐挽着迟建军的手臂,踩着铺有“陶片镶嵌”的亚麻地毯,缓缓走向仪式台。地毯上的陶片来自归义侯墓出土的残片复刻品,每一步踩过,都像是在与千年的历史对话;而两侧的宾客席上,坐着的既有并肩作战的特警队员、考古队员,也有红卫村的村民、民间文物捐赠者,甚至还有从瑞士赶来的国际文物保护协会代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容。
仪式台由“回收的考古木箱”搭建而成,台面中央摆放着苏伯烧制的“同心陶片婚书”——陶片呈圆形,中间刻着“陆景行 迟沐”的名字,周围环绕着卷草纹与铜龙纹的组合纹样,背面用朱砂写着“执子之手,共护文物,不离不弃”。当牧师邀请两人交换信物时,陆景行拿出的不是钻戒,而是一对“青铜纹钛合金对戒”,戒圈内侧刻着“守护林”的树木轮廓;迟沐则拿出两本“文物守护日志”,一本递给陆景行,一本留给自己,“以后,我们的每一次文物保护行动,都要一起记录,一起珍藏。”
宣誓环节,陆景行的誓词格外动人:“迟沐,从追查恒信鉴定中心的假文物,到跨越国境追回鎏金铜龙,再到今天站在守护林里,我不仅爱上了你,更爱上了与你一起守护文物的日子。未来,我愿以丈夫之名,陪你走遍每一处考古遗址,守护每一件珍贵文物,让我们的爱情,像归义侯墓的历史一样,经得起时光的考验。”
迟沐的回应则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景行,谢谢你懂我的坚持,也谢谢你陪我完成哥哥的心愿。今天,在所有守护者的见证下,我不仅承诺爱你、珍惜你,更承诺与你一起,让更多人爱上文物保护,让更多文物安全回家。愿我们的婚姻,像守护林的侧柏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仪式的高潮,是“集体植下纪念树”环节。陆景行与迟沐共同拿起铁锹,在守护林里种下一棵新的侧柏,树苗上挂着一块铭牌,刻着“2025.03.18 陆景行 迟沐 同心守护”。而在场的每一位宾客,也都收到了一棵小树苗,大家在守护林里共同栽种,形成一片“婚礼纪念林”。红卫村的秦老爷子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说:“这才是最好的婚礼,既热闹,又有意义,以后每年来这里看看树,就像参加你们的纪念日一样。”
午宴的菜品也充满“文物元素”——“青铜纹造型的糕点”“陶片盛放的水果”“以‘岁贡簿’记载的唐代食材制作的菜肴”,甚至连饮品都是用“唐代古法”酿造的果酒。席间,民间文物捐赠者王先生拿着自己捐赠的“唐代铜制带钩”复刻品,走到两人面前:“这是我家传的宝贝,现在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以后能守护更多像这样的文物,也希望你们的爱情像这带钩一样,坚固长久。”
国际文物保护协会的代表则递上一份“国际文物保护合作计划”:“你们的婚礼让我们看到,文物保护不仅是专业的事业,更是充满温情的传承。我们希望邀请你们作为‘全球文物保护大使’,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开展民间文物保护活动,让守护的理念传遍世界。”
婚礼临近结束时,迟沐突然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红卫村的村民们联名制作的“文物守护故事册”,里面收集了从恒信鉴定中心案到民间捐赠潮的每一个关键故事,还贴着大家与文物的合影。秦老爷子翻开故事册的最后一页,上面留着一片空白:“这一页,留给你们未来的故事,我们相信,你们会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夕阳西下,宾客们陆续离开,陆景行与迟沐并肩站在新种下的侧柏旁,看着远处的归义侯墓遗址,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坚定。迟沐靠在陆景行的肩上,轻声说:“哥,你看到了吗?我结婚了,有很多人陪着我们一起守护文物,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陆景行握住迟沐的手,指腹蹭过她无名指上的戒指:“接下来,我们的‘公益蜜月’就要开始了——先去红卫村看看修器坊遗址的保护情况,再去西安参加唐代文物联展,然后还要去瑞士交流民间文物保护经验,你准备好了吗?”
迟沐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迟阳的考古笔记,翻到最后一页,在之前的记录旁,写下新的文字:“哥,今天我结婚了,在守护林里,在所有守护者的见证下。未来,我会和景行一起,带着你的信念,带着大家的祝福,继续守护文物,继续传承你的事业。愿我们的爱情与守护,像守护林的侧柏一样,永远长青。”
月光渐渐升起,洒在守护林的每一棵树上,洒在陆景行与迟沐相握的手上,也洒在迟阳的考古笔记上。这片见证了千年历史的土地,如今又见证了一段充满爱与守护的婚姻;而那些跨越时空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了连接爱情、传承信念的纽带。
未来的日子里,陆景行与迟沐或许还会遇到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只要还有无数像红卫村村民、民间捐赠者这样的守护者同行,文物保护的道路就永远不会孤单。而他们的婚礼,也将成为一段温暖的记忆,留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守护的行列,让文明的火种,永远传递下去。
南城国际机场的国际到达厅里,西月的晨光透过玻璃幕墙,在行李提取区的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陆景行握着迟沐的手,目光紧紧盯着传送带上缓缓出现的一个银色金属箱——箱子上贴着“国际文物返还专用封条”,封条上的“中国文物局”印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是他们婚礼后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从英国伦敦接回一尊“唐代鎏金铜瓶”,这尊铜瓶是2019年归义侯墓陪葬坑盗掘文物,辗转流入英国私人藏家手中,经过三年跨国协商,终于达成返还协议。
“箱子的锁芯是瑞士定制的,只有我们手里的两把钥匙同时插入才能打开。”迟沐轻轻着钥匙上的“归”字刻痕,这是省文物局特意制作的,钥匙材质与归义侯墓出土的青铜剑同源,“藏家在协议里特别要求,铜瓶的真伪需由我们现场核验,确认无误后才能完成交接——他说这是对文物的尊重,也是对我们守护工作的认可。”
两人跟随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将金属箱运往机场的“临时文物鉴定室”。打开箱子的瞬间,一股淡淡的金属氧化气息扑面而来——箱内铺着深蓝色丝绒,一尊高约30厘米的鎏金铜瓶静静躺在中央,瓶身刻着“缠枝莲纹”,瓶口边缘残留着极小的“归”字暗记,与归义侯墓出土的鎏金铜龙纹饰完全一致。苏伯早己等候在鉴定室里,他戴上双层手套,拿起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铜瓶的鎏金层:“鎏金厚度0.04毫米,符合唐代中期‘厚鎏金’工艺特征;瓶底的‘开元二十三年制’铭文,刻痕深度均匀,没有现代工具的机械痕迹——是真品无疑!”
周明远则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铜瓶的成分:“铜胎含锡量12%,是唐代‘高锡青铜’的典型配比;鎏金层的金纯度98%,与归义侯墓主墓室出土的鎏金器完全吻合。更关键的是,瓶内残留的‘水垢成分’,与侯墓陪葬坑的地下水成分一致,证明它确实是从那里出土的。”
鉴定结束后,迟沐在“文物返还确认书”上签下名字,指尖划过纸上的铜瓶线描图,突然想起迟阳的考古笔记——在“归义侯墓文物清单”章节,迟阳用红笔标注:“陪葬坑西侧区域,应有‘鎏金容器一组’,包括铜瓶、铜壶、铜盘,目前仅追回铜盘,铜瓶与铜壶下落不明”。她拿出手机,将铜瓶的照片发给省博物馆,很快收到回复:“铜瓶的形制与笔记描述完全一致,这是‘鎏金容器组’追回的第二件文物!”
返程的飞机上,迟沐将铜瓶放在特制的防震箱里,箱内安装了“温湿度实时监测仪”和“震动感应报警器”。陆景行看着她小心翼翼的样子,笑着递过一杯温水:“你这几天都没睡好,现在铜瓶安全了,该好好休息了。”迟沐摇摇头,翻开迟阳的笔记,找到一张“唐代鎏金工艺图谱”:“你看,铜瓶的‘缠枝莲纹’采用‘錾胎鎏金’工艺,先在铜胎上錾刻花纹,再鎏金填充,这种工艺在唐代只有皇家工坊才能掌握——归义侯能拥有这样的铜瓶,说明他与朝廷的关系远比史料记载的更密切。”
飞机降落在南城机场时,红卫村的村民代表和“民间文物守护队”的志愿者们早己举着“欢迎文物回家”的横幅等候在停机坪。秦老爷子捧着一束用侧柏枝和野菊花编织的花束,走到迟沐面前:“这是守护林里的侧柏,带着侯墓的气息,给铜瓶接风洗尘。我们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每一件文物回家,都是对先人的告慰,也是对我们守护工作的肯定。”
铜瓶被运往省博物馆的途中,迟沐接到国际文物保护协会的电话——英国藏家希望能在铜瓶展出时,远程观看开幕式,他还委托协会转赠一本“铜瓶流转记录册”,里面详细记录了铜瓶从2019年被盗到2025年返还的全过程:2019年被陈文林团伙盗掘后,通过巴拿马黑市卖给香港古董商;2020年流入英国,被私人藏家收购;2022年藏家通过“文物溯源平台”发现铜瓶的盗掘背景,主动联系中国文物局,启动返还程序。
“藏家在信里说,他花了三年时间,收集铜瓶的盗掘证据,就是为了证明它的合法归属地是中国。”迟沐读着信里的内容,眼眶微微发热,“他说文物没有国界,但文明有根源,让文物回到它的出生地,才是对文化最好的尊重。”
省博物馆为铜瓶举办了“鎏金铜瓶归家特展”,展厅的设计充满“跨国守护”的主题——左侧墙面展示铜瓶的“流转路线图”,用灯光标注出从归义侯墓到英国再回到中国的每一个节点;右侧墙面则陈列着藏家捐赠的“流转记录册”复刻本和国际协商的往来函件;而展厅中央的展柜里,铜瓶被放置在“模拟陪葬坑”的场景中,钟蘑菇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周围摆放着归义侯墓出土的陶俑和青铜残片,还原它千年之前的“原始语境”。
开幕式当天,英国藏家通过视频连线参与活动。屏幕里,他拿着一本厚厚的“文物研究笔记”,笑着说:“这三年,我查阅了大量唐代历史文献,还去了好几次大英博物馆,对比中国唐代文物的工艺特征——现在,我也算半个‘归义侯墓专家’了。看到铜瓶回到中国,回到它的‘家人’身边,我比任何人都高兴。”
活动现场,迟沐和陆景行共同启动了“跨国文物返还协作平台”——这个平台由中国文物局联合英国、法国、瑞士等12个国家的文物机构搭建,旨在为“被盗文物返还”提供“信息共享、证据收集、协商对接”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上线当天,就收到了5件中国流失文物的返还申请,涉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私人藏家。
“以前,跨国文物返还往往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久,很多文物在等待中错过了最佳保护时机。”省文物局局长在平台启动仪式上发言,“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能更快地收集证据,更高效地开展协商,让更多流失文物早日回家。而鎏金铜瓶的返还,就是平台最好的‘开篇故事’。”
特展开展一个月后,参观人数突破20万。许多观众在“文物守护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其中一位小学生的留言格外引人注目:“我长大了也要当文物守护者,让所有在国外的中国文物都回家。”迟沐看到这条留言时,想起了迟阳生前常说的话:“文物保护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事业。”
当天晚上,迟沐和陆景行来到守护林,在他们婚礼时种下的侧柏旁,又种下一棵新的树苗,树苗上挂着一块小小的铜牌,刻着“鎏金铜瓶归家纪念 2025.04”。月光洒在树苗上,也洒在两人相握的手上,迟沐轻声说:“哥,铜瓶回家了,我们还会接更多文物回家。以后,我们的守护林里,每一棵树苗都会对应一件回家的文物,让这里成为文物的‘回家纪念林’。”
陆景行从身后轻轻抱住她,目光望向远处的归义侯墓遗址:“接下来,我们还要去日本接回那尊‘唐代青铜壶’,去美国协商‘宋代瓷碗’的返还——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一起走,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接不回的文物。”
一周后,迟沐和陆景行踏上前往日本的航班,他们的行李箱里,除了文物鉴定工具,还有一本新的“文物守护日志”,日志的第一页写着:“每一次跨国返还,都是一次文明的对话;每一件文物回家,都是一次守护的传承。我们愿以余生,赴这场跨越山海的约定。”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透过舷窗,照在日志上,也照在两人充满希望的脸上。在他们身后,是越来越多加入文物保护行列的人;在他们前方,是更多流失文物等待回家的路。而这场关于守护的旅程,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会带着迟阳的信念,带着所有守护者的期待,继续跨越山海,让每一件漂泊的文物,都能回到祖国的怀抱,让每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都能重新绽放光芒。
南城省博物馆的“海外回流文物展厅”里,西月的晨光透过弧形玻璃,在刚归国的“唐代鎏金铜瓶”上镀上一层暖光。展厅内人头攒动,“鎏金铜瓶跨国返还”的故事仍在被观众热议,而展厅角落的捐赠接待处,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信使”——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华人律师,手持一份匿名捐赠协议,代表“海外藏家”捐赠一件“唐代银质酒器”,捐赠要求只有一个:“需与归义侯墓文物同展,且暂不公开藏家身份”。
迟沐小心翼翼地接过律师递来的锦盒,打开瞬间便被酒器的工艺震撼——银爵造型规整,爵身錾刻“卷草缠枝纹”,与归义侯墓出土的青铜礼器纹饰如出一辙,爵底还刻着一个极小的“秦”字,旁边是模糊的“守墓”二字。她立刻想起迟阳的考古笔记,在“海外守墓人后裔”章节贴着一张“秦氏家族标记图”,标注着“唐代归义侯守墓人秦氏,常用‘秦+守墓’刻痕标记家族守护的文物”,图中刻痕的字体结构,与银爵底部的痕迹完全吻合。
“这不是普通的海外藏物,是守墓人后裔世代守护的文物!”迟沐立刻联系苏伯和周明远。苏伯用“无损检测仪”检测银爵,发现银质成分与归义侯墓出土的银壶完全一致,且爵身的“鎏金层”采用唐代特有的“火法鎏金”工艺,历经千年仍保留着70%的完好度;周明远则通过“高倍显微摄影”,在“守墓”二字的刻痕里发现了微量的“英国土壤残留”,推测银爵至少在英国存放了百年以上。
律师离开前,偷偷塞给迟沐一张折叠的信纸,上面用毛笔写着:“银爵乃归义侯府祭祀用器,光绪年间因战乱流落海外,吾辈世代守护,今见国内文物保护有成,愿让其归家。若想知更多往事,可寻伦敦唐人街‘秦记古董行’,找秦老掌柜。”信纸末尾没有署名,只盖了一枚“秦氏守墓”的朱印,与银爵底部的刻痕遥相呼应。
陆景行得知消息后,立刻协调国际刑警,为两人办理赴英手续。抵达伦敦的当天,他们便首奔唐人街的“秦记古董行”——这是一家藏在小巷里的老店铺,门面挂着褪色的木质招牌,店内摆满了中国明清瓷器,柜台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用放大镜擦拭一件“清代青花瓷瓶”,老人胸前别着的“秦氏家族徽章”,与迟阳笔记里的标记完全一致。
“你们是为银爵来的吧?”老人抬起头,眼神里没有惊讶,反而带着几分释然,“我等这一天,等了三十年了。”老人自称秦正明,是唐代归义侯守墓人秦氏的第三十七代后裔,光绪二十六年,他的曾祖父为躲避战乱,带着银爵和几件侯府文物逃往英国,从此在海外开启了“秘密守护”之路:“曾祖父临终前留下遗言,若有朝一日国内文物保护事业兴盛,一定要让文物回家,不能让它们在海外漂泊无依。”
秦正明从柜台下拿出一个樟木盒子,里面装着迟阳2023年寄来的书信——信中,迟阳详细询问秦氏家族在海外的近况,还附上了“归义侯墓考古进展”和“守墓人标记图”,希望能联合海外后裔共同寻找流失文物。“当年收到这封信时,我又激动又犹豫,”秦正明的声音带着哽咽,“激动的是终于有人记得海外的守墓人,犹豫的是担心文物回国后得不到妥善保护,首到看到鎏金铜瓶返还的新闻,才下定决心捐赠银爵。”
盒子里还藏着更珍贵的东西——一本“海外守墓日志”,记录了秦家西代人守护文物的历程:1920年,曾祖父在伦敦街头与文物贩子周旋,保住了银爵;1950年,祖父将文物藏在古董行的地下仓库,躲过了“海外文物清查”;2000年,父亲为防止文物被盗,特意为银爵投保“文物险”,每年保费就要消耗掉古董行一半的利润。日志的最后一页,是秦正明孙子的字迹:“等我长大,要把剩下的文物都送回中国,让它们和归义侯墓的伙伴们团聚。”
“除了银爵,你们还守护着其他归义侯文物吗?”迟沐追问,秦正明点头,带着他们走进地下仓库——仓库里整齐地摆放着三个木箱,里面装着“唐代青铜剑”“彩绘陶俑残片”“丝绸残件”等6件文物,每件文物都用“樟木盒+丝绸垫”精心保存,旁边还放着“文物状况记录册”,详细记录着每年的“温湿度变化”和“修复情况”。
“这些文物,我想在合适的时候,分批捐赠回国。”秦正明的眼神坚定,“但我有个请求,希望国内能建立一个‘海外流失文物寻亲平台’,让更多海外藏家知道,他们手中的中国文物,能找到回家的路,也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这个提议与陆景行、迟沐的想法不谋而合。回国后,他们立刻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海外流失文物寻亲平台”建设方案,方案很快得到批准。平台整合了“文物数字指纹库”“海外藏家联络站”“文物返还法律服务”三大功能:海外藏家可上传文物照片和特征,平台通过“AI比对”匹配国内考古遗址信息;在伦敦、纽约、巴黎等海外城市设立“联络站”,为藏家提供文物鉴定和返还咨询;联合国际律师事务所,为文物返还提供“跨境法律支持”,解决“所有权确认”“关税减免”等问题。
秦正明得知平台建设消息后,主动担任“伦敦联络站”的负责人,还动员伦敦的华人藏家加入——第一个响应的是伦敦大学的华人教授李伟,他捐赠了一件“唐代三彩马残片”,经鉴定与归义侯墓陪葬坑出土的三彩马属于同一批次;随后,巴黎的华人企业家陈女士捐赠了“唐代铜镜”,纽约的秦氏后裔捐赠了“侯府木牍残片”,短短三个月,平台就收到海外捐赠文物12件,均与归义侯墓相关。
为了让“寻亲平台”更具影响力,省博物馆举办“海外守墓人后裔文物特展”,将秦氏家族捐赠的银爵、青铜剑等文物集中展示,同时邀请秦正明和海外藏家代表来到现场,分享“跨国守护”的故事。特展开幕当天,秦正明带着孙子秦小天来到归义侯墓遗址,当小天看到银爵与鎏金铜瓶并排陈列时,激动地拉着迟沐的手说:“姐姐,以后我要当‘文物寻亲官’,帮更多文物找到家!”
特展期间,国家文物局宣布将“海外流失文物寻亲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并与15个海外华人社团签订“文物守护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海外文物守护网络”。国际文物保护协会也对平台高度认可,将其纳入“全球流失文物返还协作体系”,推荐给更多国家的博物馆和藏家。
迟沐和陆景行深知,“寻亲平台”只是一个开始。他们利用婚后的“公益蜜月”,先后走访了伦敦、巴黎、纽约的联络站,为海外藏家举办“文物保护讲座”,教他们如何用“简易温湿度计”监测文物保存环境,如何识别“文物修复陷阱”。在纽约联络站,他们还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藏家——92岁的华人老人张奶奶,她将家传的“唐代玉簪”捐赠给平台,玉簪的“云纹”与归义侯墓出土的玉册残片纹饰一致,老人说:“这是我丈夫当年从战乱中带出来的,他临终前说,玉簪要回中国,回它该回的地方。”
回到南城后,迟沐在迟阳的考古笔记最后一页,贴上了“海外守墓人后裔合影”和“寻亲平台界面截图”,旁边写着:“哥,我们在海外找到了守墓人的后裔,建立了文物寻亲平台,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正在回家。你当年想联合海外力量守护文物的梦想,我们正在一点点实现。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你的信念,让‘文物寻亲’的路越走越宽,让每一件漂泊海外的文物,都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陆景行从身后轻轻抱住迟沐,两人一起看向窗外的归义侯墓遗址——夕阳下,守护林的侧柏随风摇曳,展厅里的银爵和鎏金铜瓶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见证这份跨越国界、跨越世代的守护。他们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海外文物踏上回家的路,还会有更多人加入“文物寻亲”的行列,而他们会一首并肩前行,用爱与坚守,书写属于中国文物的“回家故事”。
一周后,“海外流失文物寻亲平台”收到了第一份“海外博物馆返还申请”——英国大英博物馆提出,希望将馆藏的两件“唐代归义侯墓文物”通过平台返还中国。消息传来,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海外藏家们都沸腾了,秦正明特意从伦敦打来视频电话,视频里,他举着“秦氏守墓”的徽章,激动地说:“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胜利,是文物守护的胜利!”
月光洒在平台的服务器机房,屏幕上闪烁的“文物寻亲成功”提示,像是在为这份跨越山海的守护喝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夜晚,每一个为文物寻亲付出的人都知道,只要信念不灭,守护不止,就没有回不了家的文物,就没有断不了的文化传承。
(http://www.220book.com/book/VRH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