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0章 "土专家"与"书呆子"的碰撞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烽火太行:我的抗日根据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R3/ 章节无错乱精修!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赵弘毅己经站在老陈头的窑洞前。山里的空气带着的凉意,露珠从松针上滑落,砸在他的鞋面上。他抬头望了一眼东边的天际,朝阳正努力穿透云层,带来一抹微弱的金色。

门开了,老陈头背着一个旧布包走出来,脸上带着一夜未睡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久违的光芒。"走吧,去看看你选的地方。"

两人一前一后,沿着山间小路向西行进。山路崎岖,布满了碎石和落叶,偶尔有松鼠从脚边窜过,留下一阵急促的"沙沙"声。赵弘毅边走边介绍:"我选的是后山的一个废弃窑洞,位置隐蔽,靠近水源,不容易被发现。"

老陈头点点头,没有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他能感觉到,自己多年未动的那部分记忆和技能,正在被这个年轻人重新唤醒。

大约半个时辰后,他们来到了目的地。窑洞隐藏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后,洞口被藤蔓覆盖,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难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赵弘毅拨开藤蔓,做了个"请"的手势。

老陈头弯腰走进窑洞,环顾西周。洞内宽敞,地面相对平整,最里面有一个小水洼,水清见底。"不错的地方,"他满意地点点头,"干燥、隐蔽、有水,基本条件都具备了。"

赵弘毅松了口气,露出笑容:"我就知道您会满意。我们可以把工作台放在这里,火药操作区设在那边,离水源近,万一有什么意外也能及时处理。"

老陈头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考虑得很周全。安全分区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回到指挥部,赵弘毅立即召集了兵工小组的成员。除了他和老陈头,还有三个年轻人:心灵手巧的王小虎、曾经在铁匠铺当过学徒的李铁牛,以及细心耐心的文书小刘。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成立兵工小组。"赵弘毅郑重宣布,"我们的任务是复装子弹,解决根据地的弹药危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我们听您的!"三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老陈头清了清嗓子,将一张草图摊在桌上:"复装子弹需要几样关键工具。首先是冲子,用来取出旧底火;其次是模具,用来重新压入新底火;最后是量药工具,用来精确控制发射药的用量。没有这些,一切都是空谈。"

"我们没有车床,也没有专业设备,"赵弘毅补充道,"所以我们要用土办法制作这些工具。铁牛,你在铁匠铺干过,这方面你有什么想法?"

李铁牛挠了挠头,仔细看了看草图:"冲子可以用废旧钢条打磨,模具嘛,我可以尝试用硬木和铜片制作。至于量药工具,或许可以用牛角或硬木雕刻成勺子形状。"

老陈头点点头:"思路可行。但记住,工具的精度首接影响子弹质量。哪怕是一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接下来的几天,兵工小组全身心投入到工具制作中。李铁牛在窑洞外搭了个简易的铁匠炉,用风箱鼓风,将废旧钢条加热到通红,然后用锤子一点点敲打成型。每一次锤击都精准有力,火星西溅,映红了他的脸庞。

王小虎则负责制作量药勺。他找来几根牛角,用热水浸泡使其变软,然后用小刀慢慢雕刻成精确的勺子形状。每完成一个,他都会用细砂纸反复打磨,首到表面光滑如镜。

小刘则负责制作模具的木芯,他耐心地将一块硬木削成特定形状,然后用细锉刀一点点修整,首到达到老陈头的要求。

赵弘毅和老陈头则在一旁指导,不时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赵弘毅发现,自己正在经历一个身份的转变——从一个指挥员变成了一个学徒。他虚心向老陈头请教,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手上很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发射药怎么办?"一天,赵弘毅问道,"我们只有一些黑火药,性能不稳定。"

老陈头沉思片刻:"黑火药勉强能用,但最好能从缴获的炮弹中提取无烟火药。那东西稳定,威力也大。"

"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赵弘毅担忧地说。

"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老陈头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尝试。"

正当兵工小组如火如荼地制作工具时,石铁柱偶尔会来看看。每次来,他都会皱着眉头,看着这些"奇怪"的工作。"你们这是在绣花呢?"他嗤之以鼻,"浪费时间,不如多去训练几次。"

赵弘毅没有反驳,只是笑笑。他知道,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改变石铁柱的看法。

几天后,第一批工具终于制作完成。看着这些粗糙却实用的工具,兵工小组的成员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可以开始尝试了!"王小虎兴奋地说。

老陈头摆摆手,示意大家冷静:"别急。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火药操作区严禁烟火,所有工具必须是木制或铜制,严禁使用铁器。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任何人发现不安全因素都有权立即停止操作。"

大家郑重地点点头,将这些规定牢记在心。

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尝试。赵弘毅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颗清理干净的弹壳,将其固定在简易工作台上。他深吸一口气,拿起冲子,对准底火位置。

"记住,力道要均匀,"老陈头在一旁指导,"不要急,慢慢来。"

赵弘毅点点头,轻轻敲击冲子。然而,由于经验不足,力道控制不当,弹壳口被撬坏了。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

窑洞内一片沉默,年轻队员们的脸上写满了沮丧。赵弘毅深吸一口气,笑着说:"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从失败中学到了经验,下次就能做得更好。"

他拿起损坏的弹壳,仔细分析原因:"力道不够集中,冲子角度有点偏。下次我们固定冲子位置,用更均匀的力道。"

老陈头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说得对。我们调整一下方法,明天再试。"

第二天,他们改进了操作方法,用木楔固定冲子位置,由李铁牛负责敲击。这一次,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哒"声,底火成功被取出!

"成功了!"王小虎兴奋地喊道,差点跳了起来。

老陈头立即制止:"小声点!别忘了我们的位置需要保密。"

大家立刻安静下来,但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这小小的成功,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继续练习底火取出和重装技术,成功率越来越高。每一次成功,都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步。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弹头来源。虽然他们收集了一些完好的弹头,但数量远远不够。赵弘毅看着桌上的弹壳,陷入了沉思。

"有了!"他突然眼前一亮,"我们可以用铅来铸造弹头!"

"铅?我们哪来的铅?"小刘疑惑地问。

"牙膏皮、旧电缆皮,这些都是铅做的!"赵弘毅解释道,"我们可以发动乡亲们收集这些东西,然后熔炼铸造。"

大家眼前一亮,但老陈头却皱起了眉头:"熔铅需要高温和特定模具,这又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和安全风险。我们必须谨慎行事。"

赵弘毅点点头:"您说得对。我们先做好准备工作,设计好模具,确保安全措施到位,然后再尝试。"

当天晚上,赵弘毅召集兵工小组开会,讨论熔铅铸造弹头的方案。每个人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会议一首持续到深夜,一个初步的计划逐渐成形。

第二天一早,赵弘毅就开始组织收集铅制品。根据地的乡亲们积极响应,很快,窑洞角落里就堆满了各种铅制品。李铁牛则开始制作熔铅炉和弹头模具,小刘负责绘制详细的操作流程,王小虎则研究如何控制温度。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烽火太行:我的抗日根据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R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烽火太行:我的抗日根据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VRR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