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的雨季总是来得缠绵,连绵的阴雨把群山裹进白雾里。
沪昆高铁G1376次列车正穿梭在隧道群中,车厢里的乘客还在欣赏窗外的雨景,调度中心的屏幕却突然暗了下去——隧道群的通信基站集体瘫痪,列车信号像断了线的风筝,瞬间从监控系统里消失。
“信号全黑了!”调度员的声音带着颤抖,手指在键盘上疯狂敲击,屏幕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隧道入口的坐标。
这条线路穿越27座喀斯特隧道,最长的达8公里,本就薄弱的信号在持续降雨中彻底中断,列车成了“盲跑”在群山里的孤车,时速仍保持在160公里。
技术团队紧急排查,发现是山体滑坡砸断了隧道顶部的光缆,连备用卫星信号也被厚重的雨云遮挡。“必须建立临时通信!”
总指挥盯着地图上密集的隧道图标,额角渗出冷汗,“列车不知道前方路况,随时可能出危险!”无线电里只有滋滋的杂音,司机的呼叫一次次石沉大海。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线路维护员突然想起:“赵卫华师傅在附近村寨采风!他认识侗族大歌队,那些歌手的嗓子能穿透山谷!”
半小时后,赵卫华带着一群身着蓝靛染服饰的侗族歌手赶到调度站,姑娘们背着琵琶,银饰在雨雾中闪着光,小伙子们手里还攥着刚编好的山歌歌词。
“山歌能传信号!”赵卫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着歌手们解释,“侗族大歌的频谱独特,穿透力强,隧道里回声稳定!咱用山歌当握手协议,一列一车一对歌!”
他转头对歌手们说,“把隧道编号、限速指令编进歌词,用你们最拿手的‘蝉鸣调’唱!”
老歌手杨阿婆立刻领唱起来,清亮的歌声穿透雨幕,顺着铁路沿线的喇叭传出:“清水江来弯又弯,隧道三号要慢赶,限速八十莫超攀……”
歌声里藏着加密的节奏,每段旋律对应不同的指令——平缓的长调代表“正常通行”,急促的短音代表“减速”,高低音交替则代表“紧急停车”。
此刻,G1376次列车的司机正紧握着方向盘,车厢广播突然传来熟悉的山歌。“是侗族大歌!”司机眼睛一亮,他老家就在附近村寨,从小听着这旋律长大。
他立刻让列车员打开车窗,仔细分辨歌词里的信息:“隧道五号有落石,临时停车等通知……”
调度中心里,赵卫华守着录音设备,把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回声录下来。
歌手们根据回声判断列车位置,实时调整歌词:“前方隧道亮堂堂,安全通行莫慌张……”歌声在隧道里回荡,形成天然的信号传递通道,原本漆黑的通信盲区,变成了山歌飘扬的“KTV专线”。
中途出了个小插曲:第七座隧道太长,山歌回声出现延迟。杨阿婆立刻换了“多声部唱法”,三个声部的歌声像不同频率的信号,一层叠着一层穿透隧道。
司机听着和声里的节奏变化,准确判断出“前方两公里有养护施工,限速六十”,稳稳地放慢了车速。
两个小时后,抢修队终于接通了临时光缆。当调度屏幕重新亮起列车轨迹时,隧道里还飘着悠扬的山歌。司机在无线电里激动地报告:“列车安全通过所有隧道!感谢山歌指引!”
调度中心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赵卫华给歌手们递上姜茶:“多亏了你们的金嗓子,这才是最可靠的‘信号’!”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铁路上。侗族歌手们收拾好琵琶准备返程,杨阿婆哼着新编的山歌:“高铁如龙穿云雾,山歌做线连路途……”
赵卫华站在调度站门口目送他们离开,远处传来列车的鸣笛声,和山歌的余韵交织在一起,在云贵高原的山谷里久久回荡。
这场用传统智慧搭建的“山歌通信网”,成了高铁史上最温暖的应急方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VUB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