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港的台风季总带着股蛮横的脾气,这天傍晚,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般泼满天空,海浪拍打着防波堤,发出沉闷的咆哮。
突然,港口的导航灯集体熄灭——强台风“海燕”的先导气流掀翻了灯标供电箱,整个渔港瞬间陷入漆黑,远处返航的渔船像无头苍蝇般在浪里打转,己有两艘小船不慎撞上码头礁石,桅杆断裂的声音在风雨中格外刺耳。
“快修灯标!渔船要进港了!”渔港调度员对着对讲机嘶吼,雨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往下淌。维修队扛着工具冲向灯标塔,却被狂风按在原地寸步难行,备用发电机刚启动就被暴雨浇灭,应急手电的光柱在雨幕里只能照出半米远。
监控屏幕上,十几艘渔船的雷达信号在港口外围徘徊,再不引导,随时可能发生连环碰撞。
更要命的是,台风中心还有两小时就到,海浪己经涨到码头警戒线,渔民们在无线电里的呼喊带着哭腔:“看不到灯!我们找不到进口!”
调度员看着窗外翻涌的黑色浪涛,急得用拳头砸桌子,指节都渗出了血。
就在这绝望的时刻,渔港的水产市场方向传来马达声。赵卫华开着他的渔货三轮车,车斗里装着刚收来的梭子蟹,塑料筐里的螃蟹还在张牙舞爪。
他本想赶在台风前把螃蟹送进冷库,看到港口的乱象,立刻停下车:“用梭子蟹当灯塔!”
众人以为他急糊涂了,赵卫华却指着筐里青灰色的梭子蟹:“这玩意儿在水里能爬,把LED灯绑它们背上,让它们顺着桩子爬,不就是会动的灯塔?”
他从车上翻出备用的防水LED灯和尼龙绳,“螃蟹喜光,会往亮处爬,正好能沿着防波堤的桩子排列!”
调度员半信半疑,但眼下没有更好的办法。赵卫华立刻动手,挑出二十只个头最大的梭子蟹,用尼龙绳把红色LED灯牢牢绑在蟹背上,灯线顺着蟹腿缠好,确保防水又不影响爬行。
“记住,红灯闪三下是左转,长亮是首行!”他给螃蟹“编队”,每五只一组,分别负责引导不同航道。
渔民们撑开雨布当遮挡,赵卫华带着人把“武装”好的梭子蟹放进港口浅水区。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梭子蟹似乎天生认路,背着红灯沿着防波堤的水泥桩慢慢爬行,红色的光点在黑暗中连成一串,像镶嵌在浪里的红宝石。更妙的是,螃蟹遇浪会紧紧抱住桩子,灯光始终稳定不晃动。
“第一艘渔船注意!跟着红光走!”调度员通过无线电指挥。
远处的渔船果然朝着红光闪烁的方向调整航向,船灯与蟹背上的LED灯在雨幕中呼应,像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对话。一个年轻渔民在对讲机里欢呼:“看到了!是会爬的红灯笼!”
中途有几只梭子蟹爬偏了方向,赵卫华立刻让水性好的渔民下水引导:“别碰灯,轻轻推蟹壳就行!”渔民们像指挥交通般调整螃蟹的路线,原本混乱的港口渐渐有了秩序。
赵卫华看着水里的“蟹灯塔”,突然想起什么,又往水里扔了些小鱼虾:“给它们加个餐,干活更有劲!”
台风登陆前半小时,最后一艘渔船安全靠岸。渔民们跳上码头,看着水里还在闪烁的红光,忍不住拍手叫好。赵卫华把梭子蟹从水里捞上来,解开LED灯,螃蟹们立刻钻进筐里,吐出的泡泡里还带着海水的咸腥“这些功臣得好好犒劳!”他笑着把一筐梭子蟹递给调度员,“算港口的加班费!”
风雨渐渐平息,港口的应急灯终于修好,亮堂堂的灯光照在湿漉漉的码头上。
赵卫华的三轮车斗里,除了剩下的梭子蟹,还多了渔民们硬塞给他的几条海鱼。
“赵师傅,您这‘蟹灯塔’比真灯还灵!”调度员递过来一杯热姜茶,“下次台风来,咱专门养批导航蟹!”
赵卫华喝着姜茶,看着筐里吐泡泡的梭子蟹,突然笑出声:“这些小家伙不光能当灯塔,还能当天气预报员——台风前它们最活跃,准得很!”
渔港的灯光下,梭子蟹的螯钳闪着微光,仿佛还在回味刚才那场在浪里当“灯塔”的奇遇。
而那个台风夜,舟山渔港的“蟹灯塔”故事,成了渔民们酒后最鲜活的谈资。
(http://www.220book.com/book/VUB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