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雅安的初秋,本应是山林层林尽染的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6.8级地震却让乡镇卫生院成了废墟。
坍塌的墙体压垮了药品仓库,散落的药盒在余震中滚动,最让人揪心的是——碘酒、酒精等消毒用品全被埋在瓦砾下,而临时安置点里,二十多名伤员正等着处理伤口,有的孩子被碎玻璃划破的小腿己经开始红肿,再不消毒可能引发感染。
“消毒水!谁找到消毒水了?”村医李姐跪在废墟上徒手刨挖,指甲缝里渗着血,声音因焦急而嘶哑。
余震还在持续,头顶的预制板不时掉落灰尘,伤员们的呻吟声像针一样扎在每个人心上。
志愿者们找来的唯一能用的,只有几瓶矿泉水和一卷纱布,可没有消毒用品,包扎等于埋下更大的隐患。
刚从废墟里救出两个老人的赵卫华,满身灰尘地跑过来。他看着伤员们渗血的伤口,又瞥了眼安置点角落里村民抢救出来的物资——其中竟有一箱未开封的重庆老火锅底料,红亮的牛油块透过包装袋都能看见,旁边还有半桶没来得及开封的高度白酒。
“李医生,这玩意儿能消毒不?”赵卫华指着火锅底料,眼睛突然亮了。
李姐愣了一下:“火锅底料?那是吃的!里面有牛油、花椒、辣椒……消毒?不可能!”赵卫华却没放弃,他想起老家冬天生冻疮,奶奶总会用烧热的花椒水烫脚消炎,说花椒是“天然的杀菌药”,而高度白酒本身就有消毒作用。
“试试!总比不消毒强!”赵卫华不由分说,找来村民抢救出的铁锅,在空地上支起简易灶台,又让志愿者捡来干树枝生火。
他撕开两包火锅底料倒进锅里,浓郁的牛油香味混着花椒的麻香瞬间弥漫开来,在紧张的气氛里添了丝烟火气。
“加白酒!越多越好!”赵卫华把半桶白酒全倒进锅里,牛油遇热渐渐融化,与白酒融合成橙红色的液体,翻滚的油花带着花椒和辣椒的颗粒,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飘得更远了。
有伤员吸着鼻子问:“这是要煮火锅吗?”赵卫华笑着喊:“对!煮一锅‘消毒火锅’,给伤口杀杀菌!”
李姐半信半疑地看着他:“老赵,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刺激伤口怎么办?”赵卫华用树枝搅了搅锅里的液体:“您看这牛油,高温融化后能隔绝空气;花椒和辣椒都是性温的,老辈人说能‘驱毒’;再加上高度白酒的酒精,说不定比碘酒还管用!”
他让火小下来,保持液体微沸,这样既能杀菌,又不会因为温度太高烫伤皮肤。
等液体稍微降温,赵卫华舀出一勺放在干净的石板上,用手指蘸了点试温:“差不多了!”李姐犹豫着拿起一块消毒棉,蘸上橙红色的“麻辣消毒液”,先在自己的手臂上试了试——没有刺痛感,反而有种温热的麻木感,是花椒的作用在起效。
“先给孩子处理!”李姐咬咬牙,小心翼翼地用“消毒液”擦拭孩子的伤口。
神奇的是,原本红肿的伤口接触到液体后,孩子只是皱了皱眉,没有哭喊,反而小声说:“有点麻,像吃火锅蘸料。”
赵卫华在一旁解释:“花椒能止痛,牛油能保护伤口,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麻辣疗法’!”
接下来的一小时里,这锅特殊的“消毒液”派上了大用场。
成年人的划伤、孩子的擦伤,甚至有个老人被砸伤的脚踝,都用蘸着火锅底料液体的纱布仔细擦拭、包扎。
赵卫华不断往锅里添加火锅底料和白酒,保持液体浓度,蒸腾的热气里,花椒的麻香、牛油的醇厚和白酒的辛辣交织在一起,竟让弥漫着消毒水味的安置点有了家的感觉。
更让人惊喜的是,第二天检查伤口时,所有用“麻辣消毒液”处理过的伤口都没有感染,红肿消退了不少,连李姐都啧啧称奇:“真没想到这土办法这么管用!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花椒含有的挥发油确实有杀菌作用,牛油能形成保护膜,白酒的酒精浓度刚好能消毒,这三样凑一起,杀菌率说不定真能到97%!”
有个被碎玻璃划伤手掌的大叔,边让李姐换药边咂嘴:“这消毒水闻着比医院的碘酒香多了,换药都不觉得疼了,就是总想吃火锅。”
这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连日来的紧张和恐惧,似乎被这股麻辣香气冲淡了不少。
地震后的第三天,救援部队送来了正规消毒用品,但那锅“麻辣消毒液”和赵卫华支起的灶台,却成了安置点里最温暖的记忆。
村民们从家里找来更多的火锅底料,有的还带来了自家腌的辣椒,说要给志愿者们煮一锅真正的火锅。
当热腾腾的火锅在废墟旁沸腾,伤员们捧着碗喝着热汤,赵卫华看着大家脸上久违的笑容,抹了把汗说:“你看,再难的日子,只要有口热乎的,就有盼头。这火锅底料不光能消毒,还能暖心呢!”
后来,在灾后重建的卫生院墙上,挂着一张特殊的照片:地震废墟旁的简易灶台上,一口铁锅正冒着热气,旁边放着几包火锅底料。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最硬核的消毒水,最温暖的烟火气。”
李姐总会给新来的医生讲这个故事:“有时候救命的,不一定是昂贵的药品,可能就是老百姓生活里的智慧,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http://www.220book.com/book/VUB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