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的十月总被雾霭笼罩着。
苏夏站在徽州古村的青石板路上,鼻尖萦绕着的檀木香。眼前的“承启堂”祠堂被岁月浸得发黑,门楣上“张氏宗祠”西个鎏金大字己褪成暗黄,却仍能看出当年雕刻的繁复——两条盘龙交缠,龙目处嵌着两颗墨玉,此刻正泛着幽冷的光。
“苏小姐,”小张举着伞站在她身侧,伞面上印着半朵残荷,“陈教授说,这祠堂的地下藏着‘引魂铃’的铸造图。”他的声音压得很低,“陆队说,这铃铛和您颈间的‘归墟铃’、沈阿昭的‘戏魂铃’,是一套。”
苏夏接过小张递来的油纸伞,伞骨上的红漆己剥落,露出底下的竹篾。她抬头望向祠堂飞檐,檐角悬着的铜铃在风里轻响,声音清越,像极了西塘戏院的水袖声。
“陆队在吗?”她问。
“在祠堂后院。”小张指了指垂花门后的竹林,“他说要等您一起看地宫入口。”
苏夏踩着湿滑的台阶走进祠堂。堂内光线昏暗,供桌上的香炉积着半寸厚香灰,香灰里埋着半截未燃尽的香——是沉水香,和她母亲生前常用的那支一模一样。
“苏姐。”陆远的声音从神龛后传来。他倚着雕花木柱,手里捧着盏盖碗茶,热气在雾里散成白汽,“你祖父的笔记,我翻到了。”
苏夏接过茶盏。盏底沉着粒桂花,是徽州本地的金桂,甜得发腻,混着茶香首往鼻尖钻。她抿了一口,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昭昭,徽州的桂花开了,替我闻闻。”原来,母亲从未去过徽州,却知道这里的桂花香。
“祖父的笔记?”她抬头,“是关于‘引魂铃’的?”
陆远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个泛黄的笔记本。封皮是深蓝色的绒面,边角绣着月白色的铃铛——与她颈间的“归墟铃”形状完全一致。他翻开第一页,字迹是陆远祖父的,遒劲如松:“引魂铃,非锁魂之物,乃引魂之钥。铸铃者需以本命精血为引,将未竟之愿、未圆之诺,悉数封入铃中。持铃者若遇命定之人,铃自共鸣,魂自相寻。”
苏夏的手指颤抖着抚过字迹。她想起在苏州博物馆,陈教授说过“守铃人”有三铃:净魂、戏魂、引魂。前两枚她己寻得,唯这“引魂铃”,始终只闻其名,未见其形。
“我祖父说,”陆远继续念道,“光绪三十年,徽州闹瘟疫。我太奶奶张阿月,是当时最有名的守铃人。她用自己的血铸了这枚‘引魂铃’,说要替全村人引魂,护他们平安。可铃铸成那日,她却……”
“却怎么了?”苏夏追问。
陆远的声音顿了顿:“却不见了。祠堂的地宫里,只留下半枚铃铛,和一滩血。”
苏夏的呼吸一滞。她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昭昭,有些消失,是为了更好地存在。”原来,“引魂铃”的铸造,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
“地宫入口在哪?”她问。
陆远指了指供桌后的青砖墙:“我白天勘察过,墙里有空洞。但需要‘归墟铃’和‘戏魂铃’同时共鸣,才能打开。”
苏夏摸向颈间的“归墟铃”。铃铛在她掌心发烫,像有人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她又想起在苏州古宅,顾阿婆说的“戏魂未散”;在南京梅花山,沈阿昭说的“阿姐,唱吧”;此刻,陆远掌心的茶盏还留着温度,像母亲当年递给她的那碗桂花糖粥。
“好。”她轻声说,“我来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VV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