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的戏散了。
苏夏站在戏棚外,望着空荡荡的戏台。月光透过褪色的蓝布棚顶洒下来,在青石板上铺了层银霜。她颈间的“归墟铃”与腕间的“戏魂铃”同时轻颤,金属的凉意透过薄衫渗进皮肤——这是她第西次感应到铃铛的异常,前几次分别是在徽州祠堂、苏州博物馆和临江老巷。
“苏姐,陈教授说碑上的字是明朝的。”小张举着相机走过来,镜头对准戏台房梁上的石碑,“您看,这‘沈阿昭之墓,陆远之铭’的刻痕,和南京梅花山沈阿昭的墓志铭字体一模一样。”
苏夏接过小张递来的相机,翻看着照片。石碑上的字迹苍劲有力,笔画间带着股子倔强,像是用血写的。她想起在南京梅花山地穴里,沈阿昭留下的半枚“戏魂铃”背面也刻着类似的字:“戏己演完,魂归净土。”原来,这不是巧合,而是“守铃人”特有的“血契”——用本命精血刻下的誓言,能跨越时空,与命定之人共鸣。
“陆队呢?”她问。
“在米行。”小张指了指巷口的“张记米行”,“王阿婆说,陆队要见您。”
苏夏顺着他的指引走去。米行的门虚掩着,飘出阵阵桂花香。她推开门,看见陆远正站在房梁下,手里捧着半枚“引魂铃”。铃铛在他掌心发烫,表面的蜜色光泽里泛着幽蓝,像浸了百年月光。
“陆远。”她轻声唤道。
陆远转过身。他的深灰长衫沾着灰尘,却仍站得笔首,像棵守着旧宅的老槐树。他的眉骨上有片淡疤,是去年在敦煌护她时被碎石划的;他的眼尾微微下垂,笑起来像只猫;他的掌心有枪茧,却暖得像团火。
“苏夏。”他的声音里带着笑意,“阿月的铃,在我手里。”
苏夏接过“引魂铃”。两枚铃铛在她掌心相触,发出清越的嗡鸣,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蚀魂铃》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像在应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她想起在徽州祠堂,阿月的魂说“引魂铃要跟着血脉走”;在老戏台,阿月的魂说“阿夏和陆远的缘分是铃牵的线”。原来,“引魂铃”的真正使命,是替“守铃人”找到命定之人,让未完成的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
“阿月说,沈阿昭等了西百年,等的不是别人,是你。”苏夏轻声说。
陆远的手指微微收紧。他望着苏夏,眼尾的泪痣在月光下泛着浅金:“我知道。”他从怀里掏出个红漆木盒,打开后,里面躺着枚翡翠镯子,水头极好,雕着并蒂莲纹——与沈阿昭的翡翠镯、林昭的翡翠镯如出一辙。
“这是……”苏夏愣住。
“周鸿的。”陆远说,“我在南京梅花山的地穴里找到的。镯子内侧刻着‘昭昭’二字,是沈阿昭的名字。”他顿了顿,“沈阿昭锁魂前,把这对镯子分别埋在了南京和苏州。苏州的那枚,在你母亲那里;南京的这枚……”他将镯子递给苏夏,“该物归原主了。”
苏夏接过镯子。翡翠的凉意透过皮肤渗进血脉,像有人在轻轻握她的手。她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昭昭,遇到能看懂你戏的人,就嫁了吧。”原来,“看懂戏”的人,早就站在她身边;原来,“归墟”的真正含义,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与命定之人共赴圆满”的精神归处。
“陆远,”她轻声说,“我们的‘归墟’,是不是就在这里?”
陆远笑了。他指着房梁上的“引魂铃”,又指了指苏夏颈间的“归墟铃”:“也许,‘归墟’从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他握住她的手,“是我们一起守护的,所有未完成的故事。”
窗外,起风了。桂花瓣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像无数只金色的蝴蝶。苏夏望着陆远的侧影,忽然明白,所谓“完整”,不是找到某个具体的“归墟”,而是在守护与传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处。
(http://www.220book.com/book/VVU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