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风带着凉意,吹得院外的槐树叶簌簌响。林建国刚把李叔家衣柜的尾款收妥,就听见院门口传来王婶的声音:“建国,晓兰,在家吗?”
掀开门帘一看,王婶扛着个布口袋站在门口,额角还沾着汗:“家里种的玉米熟了,想着你们这阵子忙家具活,没工夫去地里,给你们送些来。”苏晓兰赶紧接过布口袋,入手沉甸甸的,玉米粒透过布缝露出来,黄澄澄的:“王婶,您太客气了,怎么还特意送过来?”
“跟我客气啥!”王婶擦了擦汗,往院里瞅了眼,“听说你俩帮李叔做的衣柜,全村都夸好。我家那口子说,往后咱村谁家要打家具,都得找建国!”林建国笑着递过凉茶:“您快坐,喝口水歇会儿。要是真有人要做家具,我肯定好好做。”
正说着,村西头的张大爷也推着小推车来,车上装着半袋红薯:“建国,晓兰,这红薯刚从地里刨的,甜得很,你们煮着吃。”他看着院角堆着的木料,忍不住点头:“你这手艺扎实,不像镇上有些木匠,做活偷工减料。”苏晓兰赶紧搬凳子:“张大爷,您坐,我去拿刚炒的瓜子。”
没过多久,院里就聚了好几户街坊,有的送南瓜,有的送新收的豆子,七嘴八舌地说着家常。“我家小子说,想跟着建国学做木工,往后也能有门手艺。”“晓兰妹子,扫盲班啥时候再开课啊?我家那口子还想跟着学认字呢。”
林建国看着满院的街坊,心里暖烘烘的:“大家要是不嫌弃,往后谁家里有木工活,我都能帮忙。扫盲班的事,我跟晓兰商量商量,等忙完这阵子就开课。”苏晓兰也跟着点头:“到时候我提前跟大家说,保证让想学的都能来。”
第二天一早,林建国和苏晓兰就推着小推车去地里帮王婶收玉米。玉米秆长得比人高,叶子划在胳膊上有些痒。林建国掰玉米又快又准,苏晓兰则负责把玉米装进布口袋,两人配合得默契十足。王婶看着他俩,笑得合不拢嘴:“你们俩真是热心肠,我家那小子要是有你们一半踏实,我就放心了。”
中午歇晌时,王婶煮了玉米和红薯,大家坐在地头吃。玉米又甜又糯,红薯烤得流油。“等秋收完了,村里要办晒秋宴,到时候大家都去晒谷场聚聚,吃顿热闹饭。”王婶咬着玉米说,“建国,晓兰,你们可一定要来啊!”林建国笑着答应:“一定来,到时候我还能跟大家聊聊,看看谁家需要做家具。”
下午,赵小虎也赶来帮忙。他力气大,扛着布口袋快步走,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喊一句累。“小虎,歇会儿再干,别累着。”苏晓兰递过水壶,“你娘昨天还跟我说,想帮你说媒呢,你要是有看上的姑娘,可得跟你娘说。”赵小虎脸一红,挠着头说:“苏姐姐,我现在就想跟着建国哥学好手艺,别的还没想呢。”
太阳快落山时,王婶家的玉米终于收完了。看着堆在院里的玉米,王婶拉着苏晓兰的手:“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不然我还得忙好几天。”苏晓兰笑着说:“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您别放在心上。”
回家的路上,林建国牵着苏晓兰的手,晚风带着玉米的清香。“今天帮王婶收玉米,虽然累,但心里踏实。”苏晓兰轻声说,“街坊们这么照顾咱们,咱们也得好好回报他们。”林建国点头:“是啊,往后谁家有难处,咱们能帮就帮。等晒秋宴的时候,我再跟大家说说做家具的事,说不定还能多些订单。”
晚饭时,母亲煮了玉米粥,还炒了盘南瓜。“今天隔壁张大爷来串门,说他家想做个书架,让你有空去看看。”母亲舀了勺粥递给林建国,“你可得好好做,别辜负了街坊们的信任。”林建国答应着:“娘,您放心,我肯定做得扎实,让张大爷满意。”
夜里,林建国坐在灯下画书架的图纸,苏晓兰坐在旁边整理扫盲班的课本。煤油灯的光暖暖的,照在图纸上,也照在苏晓兰低头翻书的侧脸上。“等书架做好,张大爷就能把书摆上去了,他肯定高兴。”苏晓兰轻声说。林建国抬起头,看着她温柔的眼神,心里满是欢喜:“是啊,能帮到街坊们,我也高兴。”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地上像铺了层银霜。屋里没有说话声,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翻书的“哗哗”声,温柔地交织在一起,织着这充满邻里情的安稳日子。
作者“星星一样闪耀”推荐阅读《七零年代:糙汉男主的养家奋斗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VX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