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鸡叫还没歇,林建国就背着镰刀出了门。路过张婶家时,就见张婶和她儿子己经在院里收拾麻袋,院墙上挂着的玉米种袋还沾着晨露。“建国来啦?”张婶笑着迎出来,手里还攥着个粗布手套,“今天风大,戴上这个割玉米不磨手。”
林建国接过手套,指尖触到粗布上细密的针脚,心里暖暖的:“张婶您想得真周到。小虎和街坊们应该快到了,咱们先去地头等着。”说话间,巷口就传来赵小虎的喊声,他扛着两把镰刀,身后跟着王婶、李叔等几个街坊,说说笑笑地走了过来。
张婶家的玉米地在村东头,离水渠最近,修缮好的水渠在晨光里泛着浅光,渠水潺潺流着,正好能浇到地头的几棵老槐树。众人刚到地头,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了下——玉米秆比李叔家的还高些,玉米穗垂得更低,剥开外层的绿皮,里面的玉米粒得快把穗子撑破了。
“今年这玉米长得真好!”王婶伸手掰下一个小穗,笑着说,“我家那几亩要是也这样,今年冬天就能给娃扯块新布做棉袄了。”林建国笑着点头,举起镰刀:“大伙儿别愣着了,趁着早上凉快,咱们赶紧开工!”
男人们照旧负责割玉米、搬穗子,女人们在槐树下铺了块旧布,围坐着剥玉米皮。张婶的儿子是个腼腆的小伙子,刚从镇上中学放假回来,手里的镰刀握得紧,动作却有些生涩。林建国看出他的局促,走过去手把手教他:“割的时候贴着根,别太用力,不然容易伤着玉米穗。”小伙子学得认真,没一会儿动作就熟练了不少。
苏晓兰今天没跟着剥玉米,而是和张婶家的儿媳一起,在家准备午饭。张婶家的灶台是土坯砌的,烧着玉米芯,七零年代:糙汉男主的养家奋斗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七零年代:糙汉男主的养家奋斗史最新章节随便看!火苗“噼啪”响。苏晓兰洗着刚从菜园摘的茄子,忽然听见院门外有人喊,出门一看,是镇上粮站的老周,骑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布包。
“晓兰啊,建国在吗?”老周擦了擦汗,从布包里掏出张纸,“这是今年的玉米收购价表,比去年高了两成,我特意送过来让你们先看看,要是想卖,到时候首接去粮站找我。”苏晓兰接过表,心里一阵惊喜——收购价涨了,街坊们今年的收成能多换不少钱。她赶紧把老周让进院,倒了碗凉茶:“周叔您坐会儿,我去地头喊建国回来。”
林建国听说收购价涨了,赶紧跟着苏晓兰回了家。老周笑着说:“今年镇上粮食紧缺,上面特意调了收购价,你们要是能组织村里统一卖,粮站还能派车来拉,省得你们一趟趟跑。”林建国心里盘算着,要是统一卖,不仅省力气,还能跟粮站再谈谈,争取多些优惠。他赶紧应下:“周叔您放心,我这就去跟街坊们说,定下来就给您回信。”
送走老周,林建国拿着收购价表去了地头。街坊们听说价格涨了,都高兴得停下手里的活,围着看表。李叔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我家那几亩玉米,能多换些钱给老婆子抓药了。”赵小虎也兴奋地说:“我要把卖玉米的钱攒起来,明年跟建国哥学做木活,开个小铺子!”
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连中午吃饭都加快了速度。张婶看着满院的玉米皮,又看看地头不断运回来的玉米穗,心里乐开了花:“要是天天都这么顺,咱们今年就能过个踏实年了。”
傍晚时分,张婶家的玉米也收完了。粮仓里堆得满满的玉米棒,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街坊们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时,林建国把统一卖玉米的事说了,大家都举双手赞成。看着众人脸上的笑容,林建国心里也满是期待——秋收顺顺利利,卖粮也能有个好价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VX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