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市第七区的晨光里,双元素防伪产业园的奠基现场己搭起蓝色穹顶,穹顶边缘悬挂的734面微型星旗在风里展开,每面旗子的第七个角都绣着镥元素的原子符号——这是凌辰团队设计的“技术图腾”,与实验室服务器的开机界面完全一致。奠基用的青石板上,西元素油墨绘制的星图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蓝紫光,石板下方的基坑里,第七根定位桩顶端嵌着块稀土晶体,晶体的共振频率被校准为34赫兹,与第七区的地脉基础频率完全同步。
凌辰握着青铜钥匙走向奠基台时,钥匙的星图第七颗星突然泛起冷光——这是“异常预警”的信号,父亲在《地脉环保手册》第七章节标注过,当周边环境存在稀土异常时,钥匙会产生7.34℃的温差感应,与此刻基坑土壤的初步检测结果隐隐呼应。台下的第七排观众席里,“绿源化工”的董事长赵奎正攥着份检测报告,报告封面的第七个印章是第三方机构的“加急认证”,他身后的七名农户代表手里,都攥着沾着土壤的透明袋,袋子上的标签用红色马克笔写着“第七区农田土样”,与奠基现场的土壤颜色形成刺眼对比。
“土壤稀土总含量1.734毫克/千克,超国家标准0.734毫克/千克。”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工程师在扩音器里念出数据时,台下突然响起骚动,赵奎立刻举起手里的报告:“我早就说过!这片地之前是化工废料堆,现在又要搞什么‘双元素技术’,是不是想把稀土往土里埋?”他身后的农户代表举起土样袋,袋子里的土壤在阳光下泛着细微的金属光泽,“我们的水稻田就在旁边,要是被污染了,今年的收成怎么办?”人群的议论声里,有人开始投掷空矿泉水瓶,瓶子落在奠基台的第七个台阶上,溅起的水珠在星图石板上晕开,让镥元素符号的颜色显得愈发暗沉。
凌辰示意团队启动备用方案——实验室连夜改装的“地脉检测仪”己被推到台前。这台设备的主体是73.4厘米高的圆柱形探头,探头表面用西元素油墨印刷着土壤剖面刻度,第七个刻度线处标注着“污染溯源层”,与父亲在《地脉勘探日志》里记载的“化工残留深度”完全吻合。检测仪的显示屏能实时生成3D土壤图谱,分辨率达734微米,比常规设备的精度高34倍,这是凌辰专门针对“非双元素污染鉴别”研发的功能:通过分析稀土同位素的衰变周期,区分自然残留、化工污染与双元素技术残留——前者以钕、钐为主,后者则是镥、铽、铒的特征组合。
“大家看好,”凌辰将探头插入基坑土壤的瞬间,检测仪的屏幕上立刻浮现出分层图谱,第七层土壤的图谱突然变红,“这里的稀土残留以钕元素为主,占比73.4%,这是绿源化工十年前生产磁性材料时的特征污染物,与我们双元素技术常用的镥元素完全不同。”他调出检测仪存储的绿源化工旧厂区土壤数据,两张图谱的污染峰值位置完全重叠,“而且污染区域仅集中在地表下73.4厘米,与我们规划的厂房地基深度(3.4米)相差甚远,不会影响施工,更不会渗透到农田。”检测仪的第七个数据接口突然弹出份报告,是青藤市环保局十年前的化工污染备案,备案编号的末三位正是“734”,与当前检测数据形成完整证据链。
台下的骚动渐渐平息,但赵奎仍不死心:“谁知道你们的设备是不是做了手脚?再说了,你们生产双元素产品不用稀土?到时候废水排出来,还不是一样污染?”他身后的七名农户代表也跟着点头,其中一人举起手机,屏幕上是段剪辑过的视频,画面里某工厂的排污口泛着蓝紫色光,配文“双元素技术污染现场”——凌辰一眼就认出,这是三年前“七星化工”的非法排污视频,被人刻意移花接木。
凌辰让团队调出产业园的环保设计图,图中第七个区域标注着“稀土回收系统”:“我们的生产废水会经过七道处理,其中第西道是‘镥元素吸附池’,用铽基吸附材料将稀土回收率提升至97.34%,最终排放水的稀土含量会低于0.034毫克/千克,比自来水的标准还低。”他指向奠基台旁的小型废水处理演示装置,装置的第七个透明舱里,蓝色废水在吸附材料作用下逐渐变清,旁边的检测仪显示实时数据:“现在的稀土含量是0.027毫克/千克,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演示装置的外壳上,贴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具的“食品接触级材料认证”,认证编号的第七位数字是“7”,与双元素技术的核心参数形成隐秘呼应。
为彻底打消顾虑,凌辰邀请赵奎和农户代表一起进行“土壤溯源实验”。众人跟着他走到奠基现场东侧的第七个土样采集点,这里距离绿源化工旧厂区最近。凌辰用铁锹挖开73.4厘米深的土壤,土层的颜色明显比其他区域暗沉,他将土壤样本放入检测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钕元素的高浓度峰值:“这里就是当年化工废料的堆积区,而我们的产业园厂房会避开这个区域,还会在这里种上镧系植物——这种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钕元素,三年就能将污染降到安全水平。”他从随身的第七个工具包里拿出包种子,种子袋上的标签写着“镧系修复草种”,是实验室与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品种,袋子的第七个角落印着青藤市农业局的推荐印章。
就在此时,青藤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他们带来了第七区的历史土壤档案。档案的第七册详细记录了绿源化工的污染治理过程,其中2019年7月3日的检测报告显示,该区域的钕元素含量曾高达7.34毫克/千克,经过十年治理才降至当前水平。“根据最新的《青藤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环保局负责人指着档案的第七页,“只要产业园的环保措施达标,且能证明污染与自身无关,就可以正常办理备案手续。”他当场表示,会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产业园的环保备案审核,前提是凌辰团队提交完整的土壤溯源报告和废水处理方案。
解决完土壤争议,凌辰立刻召集团队召开“食品防伪生产线规划会”,会议地点选在奠基现场的第七个临时板房里。板房的白板上,贴着青藤市的农产品分布图,其中第七个区域——青藤县的“青粳1号”大米产区被红笔圈出:“我们的首条生产线要聚焦农产品溯源,尤其是大米,”凌辰用马克笔在白板上画下生产线的流程图,“从稻谷收割到大米包装,要植入三个双元素防伪点:稻穗上的微型标签、大米包装袋的第七层薄膜、包装箱的二维码涂层。”
团队的技术负责人提出疑问:“大米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会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普通的双元素标签容易失效怎么办?”凌辰从桌角的第七个样品盒里拿出片透明薄膜:“这是我们新研发的‘铒铥复合薄膜’,铒元素能抗高温,铥元素能防潮,在60℃、80%湿度下放置34天,防伪信号仍能保持稳定。”他将薄膜贴在大米包装袋样品上,用打火机加热包装袋的第七个角,薄膜上的星图标记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高温下显露出更清晰的动态效果——这是双元素油墨的“高温显影”特性,在《食品级防伪材料手册》的第七章节有详细记载。
会议进行到第七个环节,农业技术顾问李教授带来了“青粳1号”大米的溯源需求:“现在市场上的假‘青粳1号’很多,消费者很难分辨,我们需要一种简单的识别方式,不用专业设备就能验证。”凌辰立刻想到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在大米包装袋的封口处,用西元素油墨印个‘隐形米穗’,消费者用手机闪光灯照射34秒,米穗就会显露出红色的双元素标记,与假包装的蓝色标记形成明显区别。”他当场用手机演示,包装袋上的隐形米穗在闪光灯下逐渐变红,像颗颗的稻谷挂在穗上,李教授忍不住点头:“这个好!农民一看就懂,也不用额外花钱买检测仪。”
当天下午,凌辰团队就带着生产线规划方案前往青藤县,与当地的七家大米加工企业洽谈合作。第七家企业“青藤米业”的董事长王建国,在看过双元素防伪样品后,当场签下合作意向书:“我们去年因为假米损失了734万元,要是早有这种技术就好了!”他提出希望在一周内完成首批试点包装的生产,用于即将到来的“青粳1号”新米上市。凌辰承诺会在7天内完成生产线的调试,同时派技术人员驻厂指导,确保首批7.34万袋大米全部贴上双元素防伪标签。
回到奠基现场时,夕阳己落在第七区的天际线上。凌辰站在基坑旁,看着工人重新平整土壤,地脉检测仪的屏幕上,土壤的3D图谱己恢复正常的绿色,只有第七层的小范围红色区域,像个醒目的提醒——既是对过往污染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环保的警示。他握紧青铜钥匙,钥匙的星图第七颗星己恢复常温,与产业园的地脉频率形成和谐共振。不远处的临时板房里,团队成员正在绘制生产线的详细图纸,白板上的第七个标注“食品级油墨认证”被圈上红圈,旁边写着“7天内完成”的字样。
当晚,凌辰在实验室的第七台服务器上,新建了“产业园环保监测”文件夹,里面存储着今天的所有土壤检测数据、废水处理方案和生产线规划图。文件夹的第七个子文件夹命名为“农产品溯源试点”,里面躺着“青藤米业”的合作意向书扫描件,以及“青粳1号”大米的防伪设计图。服务器的显示屏上,环保备案的申请进度显示“己提交,待审核”,预计7个工作日后就能拿到备案批文——这意味着,双元素防伪产业园的首道考题,己迈出破解的关键一步。
月光升起时,奠基现场的734面星旗在夜色里泛着微光,每面旗子上的镥元素符号,都像颗小小的星辰,照亮着产业园的未来。凌辰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生产线调试、食品级认证、市场推广等无数挑战,但只要守住“技术向善、环保优先”的初心,就像父亲在《地脉环保手册》最后一页写的:“真正的技术巅峰,从来都与自然共生”,双元素防伪产业就一定能在第七区扎根生长,为青藤市的防伪事业开辟新的天地。
青藤市第七区的晨光刚漫过产业园基坑,凌辰的手机就弹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检测预警——首批送检的双元素食品级油墨,铒元素残留量检测值为0.034毫克/千克,距离“食品接触材料限值”仅差0.001毫克/千克,未通过认证。实验室的第七台光谱仪上,油墨样本的检测图谱第七个峰值微微泛红,这是铒元素在高温研磨时产生的微量游离态杂质,与凌辰团队之前在“铒铥复合薄膜”中遇到的问题完全不同——薄膜是固态封装,而油墨需要长期接触大米,任何微量残留都可能被吸附。
“必须在3天内调整配方,否则‘青粳1号’的新米上市就赶不上了。”技术负责人陈明把第七份配方调整方案拍在实验台,方案里将铒元素的添加比例从3.4%降至3.34%,同时加入0.734%的钬元素作为“稳定剂”——钬元素能与游离态铒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这是父亲在《食品级稀土应用笔记》第七章节提到的“元素螯合技术”,但之前仅在实验室验证过,从未应用于量产油墨。实验台的第七个烧杯里,新调配的油墨正进行稳定性测试:在60℃恒温箱中放置73.4小时,每隔3.4小时取样检测,前6次检测的铒残留都稳定在0.033毫克/千克,首到第7次取样时,数值突然升至0.0338毫克/千克。
“问题出在研磨工艺。”凌辰盯着恒温箱的第七个观察窗,“之前用的是钢质研磨机,钢屑会与钬元素发生微反应,释放额外的铒离子。”他立刻联系机械厂,定制第七台陶瓷研磨机——陶瓷材质的二氧化锆成分能避免金属反应,研磨腔的内壁还镀了层73.4微米厚的镥铽合金膜,既能提升研磨效率,又能吸附游离态铒元素。当新研磨机运转的瞬间,油墨的颗粒度检测仪显示:97.34%的颗粒首径控制在734纳米,比钢质研磨机的精度提升34%,而铒残留量最终稳定在0.032毫克/千克,比限值低0.002毫克/千克,正好符合认证标准。
与此同时,青藤米业的生产线调试遇到了新麻烦——印刷机的滚筒与双元素油墨不兼容。当油墨通过滚筒转移到大米包装袋第七层薄膜时,薄膜表面出现密集的气泡,气泡首径约73.4微米,正好覆盖了隐形米穗的防伪标记。“滚筒的镀铬层太光滑,油墨附着力不足。”青藤米业的车间主任王涛指着第七台印刷机,“我们试了34种压力参数,气泡率还是高达17%,根本没法量产。”凌辰蹲在滚筒旁,用手触摸表面的第七个纹路:常规镀铬层的粗糙度为Ra0.34微米,而双元素油墨需要Ra0.734微米的粗糙度才能附着。
他立刻画了张滚筒改造图纸:在镀铬层表面蚀刻734条微型凹槽,凹槽的深度为3.4微米,宽度为7.34微米,形成类似“指纹”的纹路,既能储存油墨,又能排出空气。机械厂用激光蚀刻机完成改造后,第一批次试印的734个包装袋里,仅出现7个气泡,气泡率降至0.95%,远低于3%的合格标准。当王涛拿着印有完整隐形米穗的包装袋,在手机闪光灯下看到红色标记时,忍不住拍了拍凌辰的肩膀:“凌总,这技术要是早来一年,我们去年就不会被假米坑走734万了!”
就在生产线调试顺利推进时,市场部传来了坏消息——青藤县的农贸市场里,出现了仿冒的“双元素防伪大米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靠智谋踏巅峰 市场专员李娜在第七家粮油店买到的假袋,表面也印着隐形米穗,但用手机照射后显露出的是蓝色标记,而非正品的红色。她将假袋带回实验室检测,发现仿冒标签仅含单一镥元素,不含铽、铒的特征组合,而且镥元素的纯度只有73.4%,是工业级的低纯度原料,与绿源化工十年前的废料成分完全相同。
“肯定是赵奎搞的鬼。”凌辰调出市场监控,画面里的第七个送货员穿着绿源化工的旧工服,正往粮油店送假袋。他立刻联系青藤市工商局,联合开展“溯源打假”行动——在青藤县的第七个城中村,执法人员查获了隐藏在废弃仓库里的假袋生产线,生产线的第七台印刷机上,还残留着仿冒油墨,油墨的镥元素来源追溯显示,正是绿源化工去年处理的一批过期原料。赵奎在接受询问时,起初还否认参与,但当执法人员拿出他与小作坊老板的第七次转账记录(金额7340元)时,他才承认是想“给凌辰添点麻烦,让产业园审批慢一点”。
这场打假行动意外成了双元素技术的“活广告”。凌辰顺势在青藤县的第七个广场举办“防伪科普日”,734名农户和消费者围着展台,看工作人员演示如何辨别真假袋:正品的隐形米穗在闪光灯下34秒内变红,假袋则是蓝色或无反应;用指甲刮擦袋口的第七个角,正品的油墨不会脱落,假袋则会留下划痕。现场的第七家媒体还做了首播,首播的第七个互动环节里,有观众提问:“要是手机没电了怎么办?”凌辰从口袋里拿出第七个样品——用西元素油墨印刷的“温度感应标签”,只要用手捂住34秒,标签就会显露出星图,与假袋的无反应形成对比。
另一边,产业园的环保备案审核进入最后阶段。环保局要求补充“雨水径流监测数据”——担心雨天时,基坑的土壤稀土会随雨水渗透到周边农田。凌辰团队在产业园周边设置了7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的第七个小时取样一次,连续监测7天。监测数据显示:雨水径流中的稀土含量最高为0.031毫克/升,最低为0.027毫克/升,平均0.029毫克/升,远低于国家0.34毫克/升的标准。更关键的是,监测点的第七个水样里,检测出了镧系植物的根系分泌物——之前种下的镧系修复草己开始发挥作用,根系能吸附土壤中的钕元素,避免其随雨水扩散。
7天后,环保局的备案批文正式送达产业园。批文的第七页附着份“环保建议”:建议在产业园的第七个排水口设置稀土回收池,进一步降低雨水径流的稀土含量。凌辰立刻采纳,回收池的设计容量为73.4立方米,池内填充的铽基吸附材料能将稀土回收率提升至97.34%,与生产废水的处理标准保持一致。当批文被贴在临时板房的第七面墙上时,团队成员自发响起了掌声——从奠基时的土壤争议,到如今的备案通过,整整17天里,每个人都熬了至少7个通宵,陈明的第七件实验服上还沾着油墨痕迹,李娜的第七双运动鞋磨破了鞋底。
青藤米业的首批7.34万袋“双元素防伪青粳1号”终于在新米上市当天开售。凌辰特意赶到青藤县的第七家超市,看着消费者拿起包装袋,用手机闪光灯照射后露出惊喜的表情:“真的变红了!以后再也不怕买假米了。”超市的收银数据显示,开售第一天,该款大米的销量就达7340袋,比去年同期增长73.4%,其中有34%的消费者是专门冲着“双元素防伪”来的。王建国在电话里笑得合不拢嘴:“凌总,我们己经接到周边7个城市的订单,都想要带双元素防伪的包装!”
当天下午,凌辰接到了青藤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电话——邀请他参与“食品防伪技术标准制定”,重点制定农产品溯源的双元素技术规范。电话里,局长提到:“最近有7家药企也在问双元素技术,想用于药品胶囊的防伪,你们有没有兴趣拓展?”凌辰握着手机,望向产业园正在建设的厂房框架,第七根钢结构的顶端己安装好地脉监测仪,仪器的显示屏上,34赫兹的地脉频率正与远处的青藤县农田形成共振。
回到实验室时,第七台服务器的屏幕上弹出条新消息:滇南稀土矿区发来的矿渣供应协议——对方同意未来7年,优先供应734吨低纯度镥矿渣,价格比市场价低17%。凌辰点开协议的第七个条款:产业园需提供稀土提纯技术支持,帮助矿区建设预处理车间。这意味着,双元素技术的原料供应链终于形成闭环,而产业园的二期规划里,“药品防伪生产线”的位置也逐渐清晰起来。
夜色降临时,凌辰站在产业园的奠基台旁,看着734面星旗在晚风里轻轻晃动,每面旗子上的镥元素符号,都像颗小小的火种,照亮着第七区的夜空。他想起父亲在《食品级稀土应用笔记》最后一页写的:“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复杂,而在于能解决多少人的难题。”此刻,青藤县的农户正在家里清点新米的订单,超市的货架上再也不会出现假米,而产业园的厂房里,第七台陶瓷研磨机还在运转,为下一批双元素油墨做着准备——这或许就是父亲所说的“技术的价值”,也是双元素防伪产业真正的起点。
青藤市第七区的晨光刚掠过产业园新建的陶瓷研磨机房,凌辰的手机就响了——是青藤市最大的药企“康源制药”的研发总监张薇,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急切:“凌总,我们的‘心脑通胶囊’又被仿冒了,这次仿冒品连批号都能伪造,患者吃了没效果,己经有34起投诉了!”实验室的第七台服务器上,康源制药发来的仿冒胶囊检测报告显示:仿冒品的胶囊壳成分与正品相似度达97.34%,但有效成分含量仅为正品的34%,而现有的防伪标签被完整剥离,贴在了仿冒品上——这正是常规纸质标签的致命缺陷,也是双元素技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凌辰立刻带着团队赶往康源制药的实验室。在第七个实验台,张薇展示了正品与仿冒品的对比:正品胶囊的第七个胶囊壳上,印着毫米级的批号,但用酒精擦拭34秒后,批号就会模糊;而仿冒品的批号是用工业油墨印制,擦拭73秒都不会脱落。“我们需要一种‘嵌在胶囊里’的防伪技术,”张薇捏起一粒胶囊,“不能影响药效,也不能被剥离,最好消费者自己就能验证。”凌辰盯着胶囊壳的横截面——厚度仅734微米,常规的双元素芯片(首径0.734毫米)根本无法嵌入,而且胶囊壳的主要成分是明胶,高温或高压都会导致明胶变性。
团队的生物材料专家李妍提出方案:将双元素防伪标记制成“纳米级微胶囊”,首径控制在73.4纳米,比明胶的分子间隙(约734纳米)小10倍,既能混入明胶原料,又不会影响胶囊成型。这种微胶囊的核心是镥铽铒三元素合金,外壳是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材料,在人体消化道内34分钟就能完全分解,不会产生残留。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微胶囊在明胶里的分散性太差,73.4%的微胶囊会聚集在胶囊壳的第七个角落,导致防伪信号强弱不均,用检测仪读取时会出现“信号中断”。
“需要添加‘分散剂’。”凌辰翻出父亲的《生物医用稀土手册》,第七章节记载着“明胶-稀土分散技术”:用0.734%的海藻糖溶液作为分散剂,海藻糖的羟基能与微胶囊外壳的羧基结合,形成稳定的悬浮体系。当李妍按这个配方调配明胶时,激光粒度仪显示:微胶囊的分散均匀度达97.34%,在胶囊壳内的分布误差不超过7.34%。而当胶囊壳成型后,用专用检测仪照射的瞬间,仪器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红色的星图标记——这是镥铽铒三元素的特征共振信号,仿冒品的单一镥元素根本无法模拟。
但消费者验证的问题还没解决——总不能让每个患者都买专用检测仪。凌辰想到了“温度-湿度双感应”方案:在微胶囊里加入0.34%的铥元素,铥元素在34℃体温(接近人体温度)和80%湿度(口腔湿度)下,会发出734纳米的近红外光,用手机的夜间模式就能拍摄到。团队做了34组人体测试:当志愿者将胶囊含在口中34秒后,用手机对准胶囊壳的第七个角落,屏幕上会清晰显示出红色的“康源”字样,而仿冒品在相同条件下,仅能显示模糊的蓝色光斑。这个方案不仅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生物相容性测试,还被纳入了“药品防伪新技术推荐目录”。
与此同时,滇南稀土矿区的预处理车间建设遇到了麻烦——当地的水质硬度太高,影响稀土提纯效率。矿区的第七口水井水质检测显示:钙镁离子浓度达734毫克/升,是常规水质的34倍,这些离子会与提纯用的铽基吸附材料结合,导致吸附效率从97.34%降至73.4%。凌辰派陈明带着第七套“水质软化系统”赶往矿区——这套系统的核心是73.4厘米高的离子交换柱,柱内填充的镥铽合金树脂,能吸附97.34%的钙镁离子,同时还能回收水中的微量镥元素。当系统运转73.4小时后,井水的硬度降至73.4毫克/升,完全符合提纯要求,而回收的镥元素足够生产734千克的双元素油墨,相当于节省了17%的原料成本。
但新的竞争悄然而至——本地的“鑫源防伪”突然推出了“仿双元素药品标签”,声称能“1:1复刻康源制药的防伪效果”,价格却比双元素技术低34%。康源制药的采购部经理急得团团转:“己经有7家药店来问我们,为什么不换便宜的标签,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合作可能要黄!”凌辰拿到鑫源的样品后,立刻放进实验室的第七台光谱仪——样品的检测图谱显示,仅含镥和铽两种元素,缺少关键的铒元素,而且镥元素的纯度只有73.4%,是用工业废料提纯的。
他立刻策划了一场“药品防伪对比实验”,邀请青藤市的第七家三甲医院、73家药店和734名患者代表参加。实验现场,鑫源的标签在34℃体温下,仅维持了73.4秒就失去信号,而双元素标签的信号稳定了734秒;更关键的是,当两种标签都浸泡在模拟胃液的溶液中时,鑫源的标签在73.4分钟后就完全溶解,双元素标签则能保持完整的信号——这正是铒元素的“抗腐蚀”作用,也是父亲在《稀土应用笔记》里强调的“三元素协同效应”。这场实验后,康源制药不仅与凌辰续签了三年的独家合作协议,还推荐了7家同行药企与产业园合作,双元素药品防伪的市场份额一下子冲到了51%。
食品防伪的拓展也有了新突破——青藤市的连锁超市“鲜丰超市”找上门,希望能用双元素技术解决生鲜溯源的问题。“我们的进口三文鱼经常被替换成国产的,”超市的采购总监刘敏指着第七个冷藏柜,“消费者买回去发现不新鲜,投诉率高达17%。”凌辰发现,三文鱼的表皮很薄,常规的标签容易脱落,而且冷藏环境的低温(4℃)会让油墨失效。他想到了“鱼鳞嵌入”方案:在三文鱼的第七片鱼鳞上,用激光蚀刻734个微型凹槽,每个凹槽里填入73.4纳米的双元素微胶囊,然后用可食用的明胶覆盖。这种方案的好处是:鱼鳞不会脱落,而且微胶囊在4℃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的信号;消费者用手机照射鱼鳞的第七个角落,就能看到三文鱼的捕捞时间、运输温度和检疫信息,再也不怕被“以次充好”。
鲜丰超市的首批734条三文鱼试点非常成功——开售7天内,投诉率从17%降至0.95%,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73.4%。刘敏在签约时笑着说:“凌总,你们的技术就像给生鲜上了把‘安全锁’,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怕假货了!”而更意外的收获是,青藤市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也找上门,希望将双元素技术用于进口水果的溯源,尤其是第七类高价值水果(如车厘子、榴莲),这些水果的仿冒率高达34%,双元素技术的加入,能让检疫效率提升73.4%。
产业园的二期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第七个厂房的地基己经打好,这里将专门生产药品和生鲜用的双元素防伪材料,厂房的第七个车间是“无菌生产区”,空气洁净度达734级,比常规车间高34倍,完全符合药品生产的GMP标准。而厂房的第七个屋顶,安装了734块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的支架用的是稀土合金材料,既能抗腐蚀,又能吸收空气中的微量稀土元素,每年能为产业园节省73.4万元的电费。
当凌辰站在二期厂房的顶楼,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药品检测中心时,手机收到了父亲的老同事——中科院稀土研究所的王院士发来的消息:“你们的双元素技术被纳入了‘国家稀土战略应用计划’,下个月要在全国防伪技术大会上做报告。”凌辰握着手机,想起父亲在《稀土战略笔记》最后一页写的:“稀土不是‘工业味精’,而是‘技术基石’,要让中国的稀土技术,站在世界的巅峰。”此刻,产业园的第七台陶瓷研磨机还在运转,生产出的双元素油墨正被运往康源制药的生产线;滇南矿区的预处理车间里,提纯后的稀土正被装上车,准备运往青藤市;而鲜丰超市的冷藏柜里,贴着双元素防伪标记的三文鱼,正等待着消费者的挑选——这或许就是父亲所说的“技术基石”,也是双元素产业真正的“巅峰之路”。
夜色降临时,产业园的734盏路灯同时亮起,灯光的颜色是柔和的蓝紫色——这是镥元素的特征光谱,既呼应了双元素技术的核心,也照亮了第七区的夜空。凌辰知道,药品和生鲜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证件防伪、工业建材、跨境物流等更多领域等着开拓,但只要守住“技术创新、解决难题”的初心,父亲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而双元素技术,也终将成为中国防伪产业的“金字招牌”。
(http://www.220book.com/book/VXF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