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的节奏终于慢了下来,带着一种从前没有的暖意 —— 顾辞现在愿意在心里称它为 “家园” 了。五个曾在末世里颠沛流离的人,不再是各自破碎的个体,正像溪流汇入湖泊般,慢慢凝聚成一个真正的社区。每天清晨,木柴燃烧的噼啪声、菜园里的低语、工具碰撞的轻响,取代了曾经的死寂,成了这个小世界里最安稳的背景音。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很慢,却坚定地从创伤的阴影里挪出来,朝着亲手搭建的未来靠近。
分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像植物顺着阳光生长,每个人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丹成了无可争议的 “守护者”。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霰弹枪钻进山林,脚步轻得像头孤狼。他要摸清周围山丘的地形,在脑海里画一幅看不见的地图 —— 哪里有干净的山泉,哪片林子有野兔活动的痕迹,哪处山脊适合建观察哨。傍晚回来时,他总会带回些收获:几颗野果,一捆干燥的柴薪,或是新标记的安全路线。他从不多说什么,只把家园的边界守得牢牢的,像道无形的屏障,将外界的危险挡在外面。
顾辞则是 “总工程师”,她的战场在庄园内部。她抱着账本蹲在储藏室里,把每样物资的数量、保质期记得清清楚楚,连一粒压缩饼干都要算进消耗计划里;她跟着关先生学认土壤,手指插进的泥土里,感受着颗粒的粗细、湿度的变化,慢慢摸清了菜园的 “脾气”;她还设计了一套雨水收集系统 —— 在屋顶边缘接了排水管,让雨水顺着管道流进地窖里的过滤桶,桶里铺着砂石和棉布,过滤后的水清澈得能看见桶底。从前用来规划逃生路线的头脑,现在全用在了 “重建” 上,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严谨的希望。
伊莉娜成了家园的 “心脏”。她的狂乱劲儿早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静的干练。她把厨房打理得井井有条,用有限的食材变出花样:把拾来的野菌和压缩肉炖成汤,将晒干的野菜切碎拌进面糊里烙饼,连最普通的土豆都能烤得喷香。她还翻出庄园图书馆里的旧书,给每一本都编了号,从《食物保存手册》到《草药图鉴》,再到莎士比亚的诗集,慢慢整理出一套 “知识库”。她会在吃饭时给大家读几段诗,或是教关先生用手机拍照记录植物生长,给粗糙的生存日子,添了些烟火气和诗意。
肯则藏着 “工程师” 的天赋。这个说话轻声细语的年轻人,一碰到工具就像变了个人。他跟着丹加固大门,用木头和铁块做了套配重支架,轻轻一拉,厚重的木门就能稳稳关上,再也不用担心被外力撞开;他对着那台老旧的发电机研究了好几天,摸清了它的 “怪癖”—— 油不能加太满,启动时要先拉三下绳,还学会了用铁丝修补松动的零件。在这个大多时候靠煤油灯照明的世界里,他成了那个守住 “微光” 的人。
关先生终于在花园里找回了自己的 “声音”。这位沉默了许久的教师,一谈起植物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他带着大家在山林里辨认野菜,指着一株锯齿叶的植物说 “这是马齿苋,能凉拌”,又对着开着小紫花的草摇头 “这是毛茛,有毒”;他教他们给菜园堆肥,把枯枝、菜叶和泥土分层铺好,说 “这是大地的养料”;他还在菜园边种了几株薄荷和艾草,说 “夏天能驱蚊,感冒了煮水喝也管用”。他教的不只是园艺,是让大家重新学会 “倾听” 土地 —— 不是简单地利用它,而是成为它的一部分。
一天下午,顾辞和关先生在菜园里种土豆。地窖里发芽的土豆是他们最珍贵的种子,每一颗都要小心地埋进翻松的土里,盖好薄土,再浇上少量水。关先生的手陷在黝黑的泥土里,突然停住了,眼神里带着一种温柔的笃定。
“这片土地好得很。” 他轻声说,指尖捻了捻泥土,“休耕了这么久,早就养足了力气。咱们好好待它,它能养活我们很多年。”
顾辞看着眼前整齐的田垄,阳光洒在新翻的泥土上,泛着温暖的光泽。她突然想起一个月前的自己 —— 躲在混凝土建筑里,靠密封的冻干食品活命,连新鲜空气都不敢多呼吸。而现在,她的手上沾着泥土,指甲缝里还嵌着草屑,生存和这片会呼吸的土地紧紧绑在了一起。这种转变太不可思议,让她心里泛起一阵眩晕的感动。
“光有土豆不够。” 顾辞回过神,规划者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要想自给自足,还得有谷物、豆类,更多种类的蔬菜。我们需要更多种子。”
关先生点了点头,眉头微微皱起,像是在回忆什么:“以前有个农业研究站,离这儿不远,在新古毛镇那边的山里。专门研究高海拔作物,适合咱们这儿的气候。”
顾辞的心跳突然快了些。一个研究站 —— 意味着可能有保存完好的种子、农业工具,甚至是种植技术资料。这简首是个隐藏的宝库。“地图上能找到吗?”
“旅游地图没有,那是政府建的。” 关先生摇了摇头,眼神却亮了些,“但我记得路,是条老山路,绕着山走,就是有点远。”
这个想法像颗种子,立刻在顾辞心里扎了根。去研究站是场冒险,要走几天的山路,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危险 —— 可能有溺亡者,也可能有其他幸存者。但回报太了,是他们长期生存的关键。
晚上,顾辞把大家召集到厨房。煤油灯的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温暖的影子,五个人围坐在长松木桌旁,这是他们第一次像 “部落” 一样,一起讨论未来的计划。
顾辞把去研究站的想法、可能的风险和回报都讲了一遍。肯听得眼睛发亮,工程师的本能让他对未知的工具和技术充满好奇;伊莉娜却有些犹豫,手指紧紧攥着衣角 —— 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还是太可怕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丹身上。作为安保负责人,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丹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看着桌上的每个人 —— 顾辞眼里的坚定,肯的兴奋,伊莉娜的担忧,关先生的期待。他不再是只为自己做决定,而是要对整个社区的安全负责。
“风险很大。” 过了很久,丹才开口,声音低沉而严肃,“要走好几天,谁也不知道路上有什么。可能遇到更多‘倒挂者’,甚至更糟的东西。” 他看向顾辞,眼神里带着考量,“我们俩得一起去,家里不能没人守着。”
“我能管防御。” 肯立刻接话,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大门的加固系统我熟,还能在屋顶装个简易的警报器。”
伊莉娜也点了点头,虽然还有些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说:“我和关先生可以轮流放哨,厨房的物资我也会管好。”
丹又沉默了一会儿,目光飘向窗外的黑暗。他在权衡 —— 去研究站是未知的危险,留在家里是己知的、缓慢的资源短缺。这是个典型的生存选择题。
“行。” 丹终于下定了决心,语气却依旧谨慎,“但得等。等我们第一次收获土豆,攒够了食物储备,留给他们。家园没稳固之前,不能冒险。”
这是最稳妥的决定。既不放弃未来的希望,也不拿现有的安稳冒险。顾辞看着丹,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 他不再是那个只懂拾荒的孤狼,而是真正的 “船长”,懂得守护自己的 “船员”。
厨房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他们有了新的目标,不再是被动地应对世界,而是主动去创造未来。收拾桌子时,顾辞看着身边的人 —— 认真的肯,细心的伊莉娜,温和的关先生,可靠的丹 —— 这是她的部落,她的家人。
窗外的月光洒进菜园,落在那片刚种上土豆的土地上。顾辞知道,他们种下的不只是土豆,更是希望,是一个新世界的种子。只要他们一起守护,这些种子总会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能遮风挡雨的森林。
(http://www.220book.com/book/VY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