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朱雀大街,在垂拱西年的深秋显得格外压抑。往日里并肩而立的三清观与大慈恩寺,如今却透着剑拔弩张的气息——三清观的道士们收起了平日的温和,腰间别着桃木剑,眼神警惕地盯着对面的寺庙;大慈恩寺的比丘们则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佛光在周身流转,像是在防备随时可能到来的冲突。这一切的源头,是朝堂上那场因佛道之争引发的剧烈动荡。
武则天登基己三年,为巩固皇权,她对曾支持自己登基的佛教格外优待——不仅拨款扩建全国的佛教寺庙,还下旨将佛教的地位提升至道教之上,废除了自李唐开国以来“尊老子为先祖”的国策。更让道教徒无法接受的是,上月,武则天竟听信身边宠臣——佛教信徒薛怀义的建议,欲将全国道观内的《道德经》尽数收缴,以“消除异端学说”为名,付之一炬。
“陛下此举,恐会引发民变!”早朝上,户部尚书狄仁杰手持奏折,跪在金銮殿上,声音带着急切,“关中之地,道教徒多为农户,他们世代供奉老子,若收缴《道德经》,拆毁道观,百姓必反!”
薛怀义站在一旁,身着紫色官袍,语气带着不屑:“狄大人此言差矣!佛教乃正教,能教化百姓向善,道教不过是旁门左道,留之何用?陛下收缴《道德经》,是为了让百姓一心向佛,何来民变之说?”
“你!”狄仁杰气得浑身发抖,却被武则天抬手制止。她坐在龙椅上,眼神威严,语气不容置疑:“朕意己决,三日后,全国道观开始收缴《道德经》,拒不执行者,以抗旨论处。”
旨意下达后,长安城内的道教徒率先爆发抗议。三清观的玄清道长——那位曾在清河县与佛教比丘合作开设惠民堂的老道士,带着百名道士跪在皇宫外,请求武则天收回成命。可回应他们的,只有禁军的刀枪和薛怀义的嘲讽:“一群顽固不化的老道,再敢闹事,就把你们都关入大牢!”
绝望之下,部分道教徒暗中联系支持李氏宗亲的大臣,计划发动“复辟政变”——他们认为,只有推翻武则天,恢复李氏江山,才能保住道教的地位。一时间,长安城内暗流涌动,禁军加强了皇宫的守卫,百姓们则人心惶惶,生怕战火再次燃起——人间的动荡,己与佛道之争深度绑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政变计划实施的前一夜,一名身着青色道袍、自称“元机子”的游方道士,突然出现在皇宫外。他没有像其他道士那样抗议,只是递上一枚刻着“源”字的玉佩,请求面见武则天。禁军本想将他赶走,却在触碰到玉佩的瞬间,感受到一股温和却不容抗拒的圣人气息,连忙将此事上报。
武则天听闻后,心中好奇——近期佛道纷争不断,却从未听说过这号人物。她决定召见这位“元机子”,想看看他究竟有何目的。
金銮殿内,元初(化身元机子)手持拂尘,神色平静地站在殿中。他没有跪拜,只是微微颔首:“贫道元机子,见过陛下。”
“你既为道士,为何不像其他人那样,求朕收回收缴《道德经》的旨意?”武则天的语气带着审视,“还是说,你也是来劝朕的?”
“贫道不是来劝陛下,是来为陛下演一演大唐的国运。”元初抬手一挥,一缕淡金源气在空中凝聚,化作一面透明的“国运镜”。镜中,首先映出当前的景象:朝堂上,大臣因佛道之争分成两派,相互攻讦;民间,道教徒与佛教徒冲突不断,农户因担忧道观被毁,无心耕种,农田渐渐荒芜。
“这是现在的国运。”元初轻声说道,指尖一动,镜中景象突变——收缴《道德经》的旨意执行后,关中的道教徒纷纷起义,李氏宗亲趁机举兵,长安城内火光冲天,百姓流离失所,原本繁荣的大唐,竟在短短一年内,变得残破不堪。“这是若陛下坚持抑道崇佛,三年后的国运。”
武则天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虽强势,却也深知民心的重要性,镜中的景象,正是她最担心的后果。“那……若朕收回旨意呢?”她急切地问道。
元初再次挥动拂尘,镜中景象又变:武则天收回收缴旨意,恢复道教地位,佛道信徒虽仍有分歧,却不再冲突,农户安心耕种,朝堂上大臣们齐心协力处理政务,大唐的国运如同朝阳般,渐渐升起。但镜的角落,仍有一丝阴影——李氏宗亲与武氏亲信的矛盾,并未完全化解,只是暂时被压制。“这是佛道平等后的国运。陛下需知,佛道如同大唐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国祚不稳。”
“可佛教曾支持朕登基,朕若恢复道教地位,佛教会不会不满?”武则天仍有顾虑。
“陛下,宗教的价值,在于教化百姓,而非成为争权的工具。”元初的声音温和却带着穿透力,“佛教若真心为大唐,便会理解陛下‘平衡’的苦心;若因此不满,这样的宗教,留之反而有害。兼信两教,让佛道共同辅佑社稷,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帝王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
武则天沉默良久,看着镜中繁荣的大唐景象,终于下定决心:“元道长所言极是,朕之前糊涂了。传朕旨意,即刻停止收缴《道德经》,恢复道教的地位,日后大唐境内,佛道平等,不得再有偏废。”
旨意下达的次日,长安城内的气氛瞬间缓和。跪在皇宫外的道士们欢呼着散去,三清观的玄清道长亲自带着《道德经》,前往大慈恩寺,与玄奘的弟子商议“佛道共同惠民”之事——两派约定,每月初一、十五,道观与寺庙联合开设义诊,道士教百姓耕种,比丘教孩子识字,不再提及“谁高谁低”。
百姓们也松了口气,重新回到田间劳作,朱雀大街上的商铺重新开业,往日的繁华渐渐恢复。狄仁杰等大臣看着这一切,纷纷上奏,称赞武则天“英明神武,懂平衡之道”。薛怀义虽不满,却也不敢再公开反对——他知道,武则天己看清佛道失衡的危害,再强行崇佛,只会引火烧身。
然而,表面的平静下,隐患仍在。支持李氏宗亲的道教徒,虽暂时放弃了政变计划,却并未完全认可武则天的统治,他们暗中联络各地的道教势力,等待合适的时机,企图恢复李氏江山;而武氏亲信中的佛教信徒,则对武则天“佛道平等”的旨意心怀不满,悄悄与灵山的弥勒佛一脉联系,希望佛教能暗中支持武氏,彻底压制李氏。
长安城外的一座道观内,李氏宗亲李敬业正与玄清道长的弟子密谈:“道长放心,只要道教能支持我们复辟,日后我们定尊道教为国教,绝不会再让佛教压过道门!”
弟子犹豫片刻,最终点头:“只要能保住《道德经》,护住道教的根基,我们愿助殿下一臂之力。”
与此同时,皇宫内的薛怀义,正对着一封来自灵山的密信冷笑。信中,弥勒佛表示“愿派比丘暗中协助,若武氏能彻底掌控大唐,灵山愿在东土再建百座寺庙”。薛怀义将密信收好,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元机子坏了我的好事,总有一天,我要让他知道,佛教才是大唐的唯一正教!”
这些暗流,元初都看在眼里。他站在长安城外的骊山之巅,望着下方繁华的都城,眼中满是了然。灵娥的声音通过源气传来:“人间的动荡虽暂息,可李武两派与佛道的绑定,却比之前更深了。”
“这是必然。”元初轻声回应,“佛道之争己渗入人间的权力斗争,不是一次点化就能彻底解决的。我们能做的,是守住‘平衡’的底线,不让人间的动荡再次引发洪荒的气运紊乱,给魔渊可乘之机。”
夕阳下,长安的钟声缓缓响起,回荡在关中平原上。佛道平等的旨意让人间暂时恢复安宁,却也让隐藏的矛盾更加复杂——李氏与武氏的较量,己成为佛道博弈的延伸,而这场延伸至人间的博弈,未来还会引发怎样的风波,谁也无法预料。元初知道,他能点化帝王,却无法彻底消除人心的欲望,而这,或许才是洪荒平衡最难守护的地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VYK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