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的时间,在蝉鸣、汗水和无数次的奔波中飞速流逝。华悦旅行社企划室那张原本整洁的大办公桌,此刻仿佛经历了一场风暴。
江隐那支刻着老LOGO的英雄钢笔,旁边堆满了写满字的稿纸、画满标记的地图复印件和揉成团的废纸。陆离的键盘边,则散落着各种车次时刻表复印件、长途汽车票根、旅社的名片(很多是手写着电话号码和地址的简陋纸片),还有几张模糊不清的宝丽来照片——那是他们实地考察时匆忙拍下的“证据”。
实习生桑榆,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刚从旅游中专毕业的腼腆姑娘,此刻正小心翼翼地往一面大白纸上粘贴东西。那可不是全息便签,而是她用娟秀的钢笔字写在彩色小纸条上的信息卡片,旁边还细心地贴着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黎明剧照或者风景图片。她用一根竹制的教鞭(代替了全息教鞭),指着其中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应援色:粉丝公认是浅蓝色(源自他在《人在边缘》中常穿的一件毛衣)。”
“所以,”策划组长裴川,一个三十出头、头发烫成时髦小卷的男人,挠了挠他那被发胶固定得一丝不苟的渐变紫刘海(在90年代初绝对是大胆之举),皱着眉头看着桑榆的“手工作品”,又看看自己摊在桌面上的复古螺旋笔记本——他在上面用龙飞凤舞的字迹记录着,“粉丝们管自己叫‘黎明的守护者’,私下组织的活动叫‘守护行动’?那‘皮下’呢?是指啥?黎明本人皮肤很好?”
“哎呀,裴组长!”桑榆脸一红,小声解释,“‘皮下’……不是皮肤啦!是我们歌迷会内部开玩笑的说法,指那些负责组织联络、分发资料、联络大家的‘核心成员’,就像……就像皮肤下面的组织一样重要啦!苏晓姐就是我们的‘大皮下’!”她指了指旁边一张写着苏晓名字的卡片。
“哦——”裴川恍然大悟,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皮下=组织骨干”,“那‘切片’呢?总不会是火腿肠吧?”
“‘切片’是指电视台播放黎明演出或采访的片段录像!”桑榆赶紧说,“我们会互相翻录,或者有人专门负责把节目录下来,然后把有黎明的部分‘切’出来,做成合集磁带或者录像带分享!非常珍贵的!”她眼中闪着光,仿佛在描述稀世珍宝。
陆离在一旁听着,扶了扶眼镜,感叹道:“这比我在学校社团搞活动分工还复杂。”他想起自己为了搞一场校园摇滚演出跑批条、借场地、调试二手音响的焦头烂额,瞬间觉得这些小姑娘的组织能力和术语体系令人叹为观止。
实地考察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戏剧性的错位。
按照苏晓那份手绘地图的指引,一行人首先来到了所谓的“黎明拍MV取景地”——一处临海的废弃灯塔。摄影师楚歌,一个留着长发、背着好几个胶卷相机包的男人,兴奋地举起他的老式海鸥DF-1单反相机,对着斑驳的墙壁和锈蚀的铁架调整焦距:“对对!就是这个角度!资料里说黎明靠着这个栏杆唱过歌!快,小裴,站过去我拍个参照效果!”
裴川无奈地站了过去,努力模仿着海报上黎明忧郁帅气的pose。结果刚摆好姿势,一个穿着汗衫、摇着蒲扇来看热闹的大爷凑了过来,眯着眼看了看楚歌相机上的取景器,又看看裴川,操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后生仔,拍旧灯塔干啥?这里啥都没有,风又大!当年拍戏?哦,好像是有个唱戏的(他可能分不清演戏和唱歌)来过,拍了两天,风太大,机器都架不稳,后来听说去棚里补拍喽!这个栏杆,前几天台风刮过,差点倒了,小心点哦!”大爷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楚歌的创作热情,也让裴川的pose瞬间垮掉。
寻找“黎明同款”的经历更是啼笑皆非。一行人杀到地图上标注的“可能有黎明同款饰品”的本地工艺品集市。楚歌举着他那台拍立得(昂贵的即时显影相机,拍一张少一张),在琳琅满目的摊位间穿梭,突然眼睛一亮,指着一个挂着几串用贝壳和彩色玻璃珠串成的项链的摊位大喊:“找到了!Zero……啊不,黎明MV里戴过类似的机械齿轮项链!就是这种复古工业风!”
摊主是个叼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抬眼瞥了楚歌指着的贝壳项链,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靓仔,你咁搞笑嘅?黎天王戴的那个?那是人家香港大牌子出的限量纪念款啦!三年前和电影一起出的,早卖光喽!现在都炒到几百块(在当时是巨款)啦!我这里这些,两块钱一串,哄哄外地游客的啦!”他的话引来旁边几个摊主的哄笑。楚歌举着拍立得的手僵在半空,脸涨得通红。裴川赶紧打圆场,顺手买了几串贝壳项链,嘟囔着:“给行程加点小纪念品也行……”
设计行程表的过程更是引发了一场小小的“地震”。当裴川和桑榆熬夜整理出来的第一版行程草案送到苏晓她们手中时,女孩们凑在一起仔细看了半天,脸色越来越凝重。
“上午9点:参观镜海市博物馆(了解城市历史)……”
“下午2点:游览西山公园(风景名胜)……”
“不行!绝对不行!”苏晓指着“镜海市博物馆”那栏,声音都提高了八度,“这里!这里怎么能只是‘参观博物馆’呢?这里是黎明去年举办歌迷见面会的地方!虽然场地很简陋,音响还出了问题,他清唱了半首《对不起我爱你》安抚我们!这是‘圣地’啊!必须标注成‘黎明歌迷见面会旧址致敬之旅’!要预留时间让我们重温当时的录像带(她们自己翻录的),一起合唱!”
另一个女孩指着“西山公园”:“这里也不行!公园太大了!重点是他拍《都市情缘》时,在那个‘揽月亭’里有一场很经典的对手戏!亭子旁边的石凳,他坐过!我们要在那里拍同款剧照!应该改成‘西山公园揽月亭黎明经典剧照打卡点’!”
裴川和桑榆面面相觑。在他们的传统思维里,旅行社的行程就是要突出景点本身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明星效应只是点缀。但在这些粉丝心中,行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与偶像息息相关,那些在常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地点,因为沾染了偶像的气息,便成了独一无二、具有神圣意义的“遗迹”。这种纯粹的、情感驱动的需求,是传统旅游策划中从未深入考虑过的。
江隐看着女孩们激动的样子,又看了看裴川写的充满“传统景点”意味的草案。她没有生气,反而若有所思。她拿起钢笔,在草案上划掉了“参观”、“游览”等字眼,对裴川说:“改。按照她们的要求改。重点不是我们去看了什么景点,而是她们想通过这些地点,重温与偶像有关的记忆和情感联结。把行程名称都换成她们想要的样子。西山公园,重点就放在那个亭子和石凳。”
她又转向苏晓她们:“但是,姑娘们,我们也要讲实际。比如博物馆,我们标注成你们想要的‘致敬之旅’,但实际安排上,我们只能协调在那个大厅停留,不能影响其他游客。西山公园的亭子,我们安排充足时间拍照打卡,但公园其他地方,如果时间允许,你们也可以自由看看。我们需要平衡你们的愿望和现实的可操作性,这也是保证行程顺利的关键。”她的语气既尊重了她们的情感诉求,也清晰地划定了现实的边界。
苏晓和伙伴们互相看了看,眼中的不满平息了,多了一份理解。“江主管,我们明白!只要能在那些地方多待一会儿,让我们感受一下就好!我们会遵守安排的!”苏晓认真地承诺。
于是,企划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熬夜。裴川揉着酸涩的眼睛,重新手写行程草案。桑榆忙着在彩色卡片上修改地点名称和标注。陆离则再次翻查列车时刻表和旅社名录,调整衔接时间。被废弃的行程草案被随手塞进了抽屉,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记录着传统旅游思维与新生代粉丝文化之间最初的碰撞与磨合。窗外,夏夜的虫鸣此起彼伏,企划室的灯光一首亮到很晚。一场关于如何定义“景点”、如何衡量“价值”的探索,在1991年闷热的夏夜里悄然进行着。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华悦旅行社奇闻录》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VZ5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