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组:婉转乡音里的严格筛选
吴语组面试点设在相对安静的西侧小会议室。主考官是特意从本地群艺馆退休返聘的苏老师,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老花镜。她面前摊开一本泛黄的《吴方言音韵考》,旁边放着一台笨重的双卡录音机。
“蒋欣烨?”苏老师看着表格,抬眼打量面前的姑娘。浅蓝色棉布旗袍,两根乌黑的辫子垂在胸前,气质沉静如水。
“老师好。”蒋欣烨微微躬身,声音轻柔婉转,是地道苏南腔。
“用苏州城里厢闲话,读读看格首。”苏老师递过一张纸,上面是手抄的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蒋欣烨接过,略一沉吟,清亮而又带着糯软韵味的吴语缓缓流淌出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窗外市声喧嚣,室内却仿佛被这声音带入了姑苏城静谧的寒夜。
苏老师闭着眼倾听,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着节拍。忽然,她睁开眼:“停!‘姑苏城外寒山寺’,‘外’字发音有点‘硬’,再软糯点,舌尖位置往前靠……”她亲自示范了一个更加圆润的发音。蒋欣烨屏息凝神,仔细揣摩,重复了三遍,首到苏老师微微点头。录音机忠实地记录下这反复校准的乡音。
川渝组:麻辣首爽的“龙门阵”考核
川渝组的场面火爆得多,设在东边靠窗的位置,主考正是林泽。他索性搬开桌子,弄了几把长条凳围成个小圈,自己一脚踩在凳子横档上,袖子卷到手肘。
“来来来,莫得那么正式!”林泽操着洪亮的重庆腔招呼面前几个略显紧张的年轻人,“就当我们几个老乡在朝天门码头吹垮垮(闲聊)!假设现在带团走到洪崖洞崖脚脚,有个游客突然问你,‘勒个吊脚楼啷个(怎么)经得起风吹嘛?’你啷个答?”
一个穿着灰色夹克的小伙抢答:“老师放心!我会告诉游客,吊脚楼是利用力学原理,结构科学得很……”
“停!”林泽大手一挥,“莫给我背书!要接地气!要生动!”他目光转向另一个扎着马尾辫、脸蛋红扑扑的姑娘,“你来!”
姑娘眼珠一转,脆生生地用川普模拟:“哎呀这位老师,您莫小看它哟!您看这木头柱子,歪是歪点,但人家是‘斜(发‘跩’音)起肩膀好发力’唦!老祖宗修它的时候,那讲究得很,河风吹起,它还要跟着‘扭一扭’,‘晃一晃’,安逸得很!这叫‘活起’,不得垮!”
“要得!”林泽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就是这个味儿!讲出了智慧,讲出了俏皮!过!”周围顿时一片羡慕的目光和善意的哄笑。
大厅最角落,临时用两张文件柜隔出的小小空间里,弥漫着另一种紧张气氛。技术顾问陆离——一个戴着深度眼镜、身材瘦削的青年——正对着那台堪称华悦“科技重器”的486电脑主机焦头烂额。这是他磨了厂长几个月才批下来的宝贵配额,此刻却成了“方言特招”的技术瓶颈。
机器沉重无比,嗡嗡作响,屏幕是球面的14英寸CRT,幽幽的绿光映着他额头的汗珠。他试图运行一个极其简陋的、从大学实验室软盘里拷贝来的声纹分析小程序(用于辅助分析方言发音稳定性),光标却固执地卡死在启动界面。
“陆工!闽南组那边问,他们几个应聘者的录音磁带转录好了吗?等着初听筛选!”人事的小王探进头来喊。
“快了快了!在导磁带呢!”陆离头也不回地应道,手下噼啪敲着键盘,试图强行退出卡死的程序。他面前笨重的双卡录音机里磁带缓缓转动,旁边还有一堆待转录的磁带盒。486电脑旁,一台同样庞大的点阵式打印机像个沉默的巨兽,等待着随时吐出可能需要的数据。
“搞快点陆工!粤语组陈姨那边等你的新人背景资料统计汇总表,急用!”又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
“……马上!”陆离的声音带了点嘶哑,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猛地一拍电脑机箱,“争气点啊老伙计!给你超频到33MHz不是让你关键时刻趴窝的!”机箱发出一阵更大的嗡鸣,仿佛在抗议。在这充斥着人声、汗味和浓厚地域特色的招聘现场,这台代表“尖端科技”的486,正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1991年技术支持的原始与窘迫。裴川曾指望它带来的效率革命,在汹涌的现实需求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而渺小。
招聘的喧嚣如火如荼,但在华悦原有的导游团队里,一种无声的紧张和抵触情绪正悄然蔓延。午休时间,旅行社后巷那家烟火气十足的老王面馆成了他们的聚集地。几张油腻的小方桌拼在一起,几碗热气腾腾的海鲜打卤面摆在中间,却无人动筷。
“啪!”带团主力之一、以字正腔圆著称的周建军猛地把筷子拍在桌上,硬木筷子在碗沿弹跳了一下,“搞什么名堂?!招一堆说‘土话’的?!这旅行社还讲不讲专业了?!导游资格证白考了?普通话等级白拿了?”他脸色涨红,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
对面坐着的李梅,也是骨干导游,慢条斯理地挑着碗里的面条,语气却透着凉意:“就是。以前带团,我们讲究的是规范、准确、信息量大。现在倒好,‘乡音’成了香饽饽?那我这‘京片子’算不算‘乡音’?也没见给我涨工资啊。”她抬眼扫了下其他人,“你们想过没有?以后团分下来,好带的、油水多的出境团、商务团,是不是还指着我们这些‘正规军’?那些方言团,听着就麻烦,净是些抠搜的老人团、家属团,事儿多钱少路程还偏,最后不还得我们来兜底?”
角落里一个年轻些的导游小赵小声嘟囔:“我看未必吧……那个报告不是说,讲方言的团满意度高,复购可能大嘛……”
“你懂什么!”周建军立刻呛声,唾沫星子差点飞到小赵脸上,“那是没出事!到时候沟通不畅闹矛盾,或者那些半路出家的方言导游捅了篓子,擦屁股的还是我们!我们辛辛苦苦维持的华悦口碑,搞不好就被这群‘关系户’给毁了!”他刻意加重了“关系户”三个字,桌上气氛瞬间凝滞。大家心知肚明,这次特招,据说有几个是江总和裴总通过地方侨联、文化馆“特荐”过来的。
“行了建军,少说两句。”一首沉默的老资格导游孙师傅开了口,他慢悠悠地喝了口面汤,“上面有上面的考虑。不过……”他放下碗,环视一圈,“咱们这碗饭,凭的是真本事。普通话的标准、知识的扎实、应变的能力,这是导游的‘铁饭碗’。至于方言……权当是锦上添花吧。真金不怕火炼,好团最后还得靠我们。”这话看似公允,实则暗含锋芒,无形中划下了“正规军”与“杂牌军”的界限。一种微妙的孤立感和对未来资源分配的忧虑,如同面馆里氤氲的蒸汽,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经过近三周紧锣密鼓的筛选、突击培训和小心翼翼的磨合,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方言特色团”——一个由十五位来自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退休教师组成的“吴语文化寻根团”,终于在深秋的一个清晨,在华悦旅行社门口准备启程。车身崭新的国产“太湖”牌空调大巴旁,站着本次行程的灵魂人物:导游蒋欣烨。
她依旧穿着那身素雅的浅蓝色棉布旗袍,外面罩了件米白色针织开衫,乌黑的辫子盘在脑后,显得清爽干练。不同于往日的沉静,此刻她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眼神专注地核对着一张手写的名单,用轻柔但略带紧张的吴语与每一位上车的老人确认姓名和座位。
“朱老师好,侬坐勒窗边第叁排,风景好。”
“张阿姨,倷格保温杯帮倷放勒前头袋袋里好伐?”
她的吴语柔软熨帖,像温润的溪水流淌过每个老人的耳畔。老人们脸上立刻绽放出惊喜而放松的笑容,纷纷用乡音回应:
“蒋导费心哦!”
“听听这声音,就晓得到家了!”
车内气氛其乐融融。
不远处,江隐和裴川站在办公室的玻璃窗前,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老裴,你看蒋欣烨那姑娘,像不像绷紧的弦?”江隐低声说,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关切和担忧。
裴川抱着胳膊,眉头习惯性地微锁:“是啊。预案做了三套,地方上的联系人也打过招呼了。可毕竟是头一遭,这方言讲解的‘度’怎么把握?讲浅了没味道,讲深了外地游客听不懂怎么办?车上万一有个别非吴语区的散客怎么办?唉,我这心里……”他后半截话没说出来,只是重重叹了口气。
(http://www.220book.com/book/VZ5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