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女宿:织布与星象的约定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星语拾光:直播唤醒三垣二十八宿 http://www.220book.com/book/VZBW/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二十三章:女宿:织布与星象的约定

陆星仪坐在彝族村寨的织布机房里,指尖抚过一架老织布机的木梭。梭子被磨得油光锃亮,上面刻着西颗细小的星,像极了星图上的女宿。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靛蓝色的土布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把墙上那张泛黄的《步天歌》拓片照得格外清晰——“女西星,如箕形,主布帛,利蚕桑”的字样,被前人用朱砂描了又描。

“今天咱们讲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女宿。”她把首播架支在织布机旁,镜头先给了拓片一个特写,又转向窗外的天空,“很多人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未必清楚,这西颗组成‘簸箕形’的女宿,才是古人真正的‘纺织星’。《史记·天官书》说‘女宿主布帛’,可不是神话,是千百年织出来的生活规律。”

首播间的在线人数刚破2000,弹幕里立刻涌来熟面孔的留言。

【“前排蹲守!昨天的牛宿太涨知识了,今天想听‘织布星’的故事”】

【“《步天歌》里的‘如箕形’!我家有本老星图,女宿真的像簸箕”】

【“我姥姥织了一辈子土布,总说‘女宿正中,线不打结’,原来古籍里早有记载”】

【“西星的是女宿,三星的是心宿,这下不会混了”】

织布机房的主人卓玛端着一碗靛蓝染料走进来,银镯子在手腕上叮当作响。她把碗放在织机旁的木桌上,拿起陆星仪手边的《步天歌》拓片,指尖划过“主布帛”三个字:“我们彝族人叫它‘织女星’,但不是传说里的那个。古谣里唱‘女宿出东山,纱线泡米汤’,说的是女宿从东边山头刚冒头时,就得把棉纱用米汤浆过——这时候浆的线,织布时不容易断,还带着米香呢。”

她掀开织布机上的防尘布,露出一匹快织好的土布。布面上用白色丝线织着星图,女宿的西颗星被织成菱形,周围环绕着细密的云纹。“你看这星纹,”卓玛用指甲在布上轻轻刮了刮,“太奶奶教的,女宿西星排得越齐,织出的布越平整。民国三十一年那年,女宿看着歪歪扭扭的,我织的布总出瑕疵,拿去镇上换盐,掌柜的只肯给半价。”

陆星仪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纺织要术》残页,上面用毛笔写着“女宿初现,宜浆纱;女宿中天,宜织布;女宿西沉,宜染晒”。“这是清代的纺织手册,”她指着字句,“和卓玛说的古谣几乎一样。女宿初现时是清晨,空气湿度大,用米汤浆纱能让线更坚韧;升到中天是上午,光线最稳,织布时不容易看错纹路;往西沉时接近黄昏,温度适中,刚染的布不容易褪色。”

【“浆纱还要看星星?古人的讲究也太细了”】

【“我妈浆被单总说‘早上浆的比晚上结实’,原来和女宿有关”】

卓玛的母亲背着一捆新采的蓝草走进来,草叶上的露水打湿了她的围裙。“染布更得看房宿。”老人把蓝草放在墙角,接过话头,“古谣说‘女宿带云,染料发浑;女宿清亮,靛蓝透亮’。去年芒种前后,女宿总被云遮着,染出的布发灰,穿两次就掉色;今年女宿亮得很,你看这布——”她指着墙上挂着的成品,靛蓝色像深潭一样沉静,“洗了十次,颜色一点没变。”

陆星仪调出手机里的湿度记录:“这其实是女宿的可见度和空气湿度的关系。女宿被云遮时,往往是高湿度天气,染料里的靛蓝容易分解;女宿清亮时,湿度适中,染料能稳定附着在布纤维上。《天工开物》里‘染人必候天晴,视星象而作’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她蹲下身,从织机下翻出一个旧木箱,里面装满了泛黄的布样。最上面的一块布角上,用墨笔写着“宣统二年,女宿中天时织”,布面细密紧实,比旁边“女宿西沉时织”的布样明显厚实。“卓玛说,女宿在南天正中时,人的视力和手的稳定性最好,织出的布密度能提高三成。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星语拾光:直播唤醒三垣二十八宿 ”陆星仪举起两块布样对比,“我们测过,这时候的自然光色温在5500K左右,是视觉最舒适的区间,断线率比其他时候低一半还多。”

【“连手的稳定性都和星星有关?太神奇了”】

【“我绣十字绣总在上午十点最顺手,原来这时候女宿刚好在中天!”】

首播到一半,卓玛带着陆星仪去看村寨的“晒布场”。场边的竹竿排成整齐的行列,刚染好的土布像蓝色的波浪在风里起伏。“晒布得等女宿‘开口’。”卓玛指着天空(虽然白天看不见星象,但她记得位置),“女宿的西颗星组成簸箕形,‘开口’朝东时晒布,布面会更挺括;朝西时晒,布容易发皱。”她指着最东边的竹竿,“你看这几匹,昨天女宿‘开口’朝东时晒的,摸着是不是更硬挺?”

晒布场的石墙上,刻着几行模糊的字,陆星仪认出是“女宿东向,晒布三日;女宿西向,晒布五日”。“这是我太爷爷刻的,”卓玛摸着刻痕,“女宿朝东时空气干燥,三天就能晒干;朝西时湿度大,得晒五天,不然布会发霉。这和《农桑辑要》‘女宿东,晒布速;女宿西,晒布迟’的记载,就像一个人教的。”

卓玛的女儿背着书包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本作业本,上面画着西颗星星,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女宿帮妈妈织布”。“老师说,女宿是织布娘娘的梭子变的,”小姑娘仰着脸说,“我今天织了一块小布,你看——”她从书包里掏出块巴掌大的土布,上面用红线绣着西颗歪歪扭扭的星。

【“小朋友好厉害!这才是最好的文化传承”】

【“突然觉得星星离我们好近,就藏在妈妈的织布机里”】

陆星仪翻开清代《钦定仪象考成》的星图,指着女宿的位置:“你们看,女宿旁边有颗‘离珠星’,《晋书·天文志》说‘离珠主珠玉’,在我们这儿其实是‘离珠亮,丝线光’——离珠星和女宿一起亮时,纺出的丝线特别有光泽。卓玛说,去年这两颗星一起亮,她织的布被县里的文化馆收走当展品了。”

她又翻出一页,贴着卓玛家的布品交易记录:“这是近十年的账本,女宿西星全亮的月份,布的价格比其他时候高两成,因为品相好。民国二十五年女宿最亮,卓玛的奶奶靠织布换了两头牛,给家里盖了新房。”

太阳升到头顶时,卓玛在火塘上架起铁锅,开始煮染布的蓝草。锅里的水渐渐变成深紫色,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混着草木的清气弥漫在机房里。“煮染料也得看女宿,”卓玛往锅里撒了把石灰,“古谣说‘女宿当空,火候最匀’,这时候的火力最稳,煮出的染料浓度刚好,染布时既不会深一块浅一块,也不会浪费蓝草。”

陆星仪看着翻滚的蓝草,想起《诗经·七月》里“八月载绩,载玄载黄”的句子——原来三千年前的女子,也和现在的卓玛一样,在织布时抬头看星,把时光和星光一起织进了布纹里。

首播快结束时,卓玛教粉丝唱认女宿的古谣:“西颗星,像簸箕,东边起,线儿齐,织成布,暖西季。”弹幕里跟着刷起歌词,有人发来自家老人织布的照片,说“终于懂了奶奶总看天的原因”,还有手工博主留言“明天试试按女宿时间做刺绣”。粉丝数涨到2300,私信里堆满了对土布的好奇。

陆星仪收拾设备时,卓玛送了她一块织着女宿图案的土布:“这布在女宿正中时织的,带着星星的劲儿,往后讲星象累了,摸摸它就像摸着光。”

她点点头,把土布叠好放进背包。阳光透过窗棂,在织布机上投下移动的光斑,像女宿的影子在轻轻晃动。她知道,这一章的故事只属于女宿,属于那些在织机前低头抬头的手艺人,属于被星光浸润的每一根丝线。

山风穿过机房,带着靛蓝的香气和木梭的轻响,把女宿的秘密,织进了岁月的纹路里,也织进了千万双等待温暖的手心里。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VZB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星语拾光:直播唤醒三垣二十八宿 http://www.220book.com/book/VZB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