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在一种诡异的气氛中来临。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检验近期学习成果的紧张时刻。
对陈默而言,这是一场需要精密操作的“控分表演”。
他的目标明确而另类:年级倒数第十一或十二名。
考场里,铃声一响,试卷下发。
陈默不像其他人那样立刻奋笔疾书,而是慢悠悠地将整张卷子浏览一遍。
OS:语文,选择题30分,古诗文默写10分,阅读30分,作文60分。总分140。要控制在70分左右,刚好一半。
他开始进行“价值评估”。
这道成语选择题,太简单,做了会超标,放弃。
那道古诗词理解,有点绕,但核心考点明确,可以故意答偏,扣分。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随便写点似是而非的观点,拿个辛苦分就行。
最重要的作文,是控分的关键。
题目是《论坚持》。
陈默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
OS:坚持?我唯一想坚持的就是躺平。不过,不能这么写。
他略一思索,决定写一篇结构完整、西平八稳、但毫无新意和深度的“八股文”。
开头引用名言,中间堆砌两个老掉牙的励志事例(司马迁、爱迪生),结尾喊口号点题。
保证不跑题,字数达标,但绝不出彩。
这样的作文,按照高考标准,基本就在及格线上下浮动,完美符合他的得分需求。
(有没有过考试“精准控分”的经历?比如想考班级中游不被关注,故意错几道会做的题;想让家长不催补习,算着分数考“刚好不用补”的水平——算分的时候是不是比认真考试还紧张,怕多对一道就超标?)
规划完毕,他开始答题。
速度不快不慢,时而写几笔,时而长时间停顿,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看似在艰难思考。
实则是在计算己得分和预估得分,确保不超出预算。
监考老师巡视到他身边,看到他这断断续续的答题状态,不禁摇了摇头。
(这孩子,上次进步那么大,这次怎么又打回原形了?看来真是昙花一现。)
坐在他不远处的苏清雪,答题间隙瞥见陈默“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中暗想:
(他果然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没掌握扎实。不过没关系,考完我可以慢慢帮他。)
林暖暖则一边答题,一边担心:(默默好像遇到难题了,考完一定要好好安慰他!)
(被人误会“不会做”“没学好”,但其实是自己故意的,是什么感觉?比如你故意错简单题被老师批评“不用心”,被同学安慰“没关系下次加油”——当时是不是想笑又不能说,只能假装“确实没学好”?)
陈默完全无视周围的目光和脑补。
他正专注于自己的“行为艺术”。
数学考试。
这是他最擅长的科目,也是控分难度最大的。
OS:选择题和填空题分值固定,容易计算。大题步骤分难以精确预估,风险高。
他的策略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只做其中最简单、最能确定得分的几道,确保基础分。
其余一律空白,或者故意填上明显错误的答案。
至于大题?
他连“解”字都懒得写。
首接空白。
反正他的目标是倒数,又不是高分,做大题纯属浪费精力。
(有没有“会做但故意不做”的倔强?比如嫌大题步骤麻烦懒得写,怕考太高被老师重点关注故意空题,甚至为了和朋友考差不多分数故意错——现在回头想,当时是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其实有点幼稚?)
理综和英语亦是如此。
他像一个人形答题AI,严格执行着预设的“得分程序”。
该得的分,一分不少。
不该得的分,一分不要。
整个过程,冷静得近乎冷酷。
与他周围那些或抓耳挠腮、或奋笔疾书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几次考试下来,监考老师们都注意到了这个行为古怪的学生。
说他不会吧,他偶尔写出的步骤和答案又显示他懂点。
说他会吧,大片大片的空白和随意的放弃又让人费解。
“这学生……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一个老师私下对另一个老师说。
“可能上次真是运气好吧。学习态度还是有问题。”
陈默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让人看不透,但又不会觉得他有多厉害,从而避免后续麻烦。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响。
陈默几乎是第一个放下笔,检查了一遍姓名考号,便起身交卷。
步伐轻松,表情淡然。
仿佛刚刚结束的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无聊的电影。
苏清雪和林暖暖看着他提前交卷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既担心他考得不好,又觉得他这种“洒脱”很与众不同。
周磊凑过来,小声问:“默哥,考得咋样?”
陈默打了个哈欠。
“还行吧,该做的都做了。”
OS:该错的也都错了。一切尽在掌握。
周磊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觉得默哥的话总是高深莫测。
成绩批改需要几天时间。
这几天,陈默过得格外惬意。
小组活动?以“刚考完试需要放松”为由,暂不参加。
各种询问和关心?一律用“等成绩出来再说”挡回去。
他重新找回了久违的躺平节奏。
晒太阳,吃冰棍,发呆。
享受着暴风雨前的宁静。
他知道,等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就是他换取长期自由的时刻。
一想到以后再也不用参加那些无聊的集体活动,不用被苏清雪和林暖暖夹在中间“辅导”,他就觉得这次的“麻烦”非常值得。
然而,他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点。
他这种从年级中下游精准滑向倒数区域的“断崖式”成绩波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异常。
在崇尚进步的教育体系里,一个学生短期内大幅进步,可以被解读为“开窍”或“努力”。
但一个学生无缘无故地大幅退步,而且退步得如此“均匀”和“稳定”,反而会引来更多、更深的探究。
尤其是,在己经有那么多人开始“神化”他的背景下。
这种反差,将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有没有过“以为计划天衣无缝,结果忽略了细节漏洞”的经历?比如以为考差就能躲掉麻烦,没考虑到“退步太均匀”反而引关注;以为藏东西藏得好,没注意到“太刻意”反而让人起疑——当时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周全,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
陈默没有去想。
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等待那张通往自由世界的“免死金牌”。
下一章预告:成绩公布日!陈默“精准”卡位成功,班主任目瞪口呆!然而,“被动”逆袭的传说再添新料,陈默的自由梦能如愿吗?
(http://www.220book.com/book/W1Y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