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转战三号地区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第二零零师五九八团二营的官兵们己经整装待发。营长李振国站在队伍前,最后一次检查装备和弹药。他们是前往三号地区接应突击队的部队,任务艰巨而危险。
"都检查仔细了,特别是机枪和迫击炮。"李振国对身边的连长们说,"这一路不会太平,随时可能遭遇鬼子。"
士兵们默默整理着装备,把弹夹塞满,手榴弹挂在顺手的位置。几个老兵在检查鞋带,确保在长途行军时不会松开。医护兵在清点药品和绷带,工兵在检查爆破器材。
"营座,都准备好了。"一连长报告道。
李振国点点头,看了看手表:五点三十分。他转身对副营长说:"按计划出发。保持无线电静默,非紧急情况不得使用。"
队伍悄无声息地离开昆仑关主阵地,沿着一条偏僻的山路向三号地区前进。李振国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西周。晨雾给行军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但也增加了遭遇敌人的风险。
走了约五里地,前方侦察兵突然发回信号:发现鬼子巡逻队。
李振国立即命令部队隐蔽。士兵们迅速散开,利用灌木和岩石隐藏身形。李振国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这是一支二十人左右的鬼子巡逻队,正沿着山路走来。
"营座,打不打?"二连长低声问道。
李振国思考片刻,摇摇头:"我们的任务是接应突击队,不能节外生枝。放他们过去。"
鬼子巡逻队毫无察觉地从埋伏的队伍旁边走过。等他们走远后,李振国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上午八点,队伍来到一个岔路口。李振国查看地图后,决定走右边那条小路。这条路要翻过一座山,但可以避开鬼子的主要据点。
山路崎岖难行,士兵们不得不手脚并用。重机枪和迫击炮的部件需要拆开搬运,大大减慢行军速度。
"照这个速度,中午前到不了三号地区。"副营长担忧地说。
李振国也很着急,但他坚持走这条路:"安全第一。突击队现在很脆弱,我们不能带着尾巴去接应他们。"
上午十点,队伍终于翻过山头,来到一个相对平坦的山谷。李振国命令部队短暂休息。
士兵们抓紧时间吃干粮、喝水。几个士兵检查着脚上的水泡,医护兵为他们简单处理。
李振国召集连长们开会。他摊开地图,指着三号地区说:"根据军部通报,突击队应该在这一带活动。我们要分头搜索,但不能分散太开。"
"营座,如果遭遇鬼子大部队怎么办?"三连长问道。
"能避则避,不能避就打。"李振国说,"但记住,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找到突击队,不是和鬼子硬拼。"
休息二十分钟后,队伍继续出发。这次他们分成三个连队,呈品字形前进,彼此保持目视联系。
中午十二点,前方突然传来枪声。李振国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派出侦察兵前去查看。
不一会儿,侦察兵带回一个浑身是血的士兵。李振国认出这是突击队的人。
"怎么回事?突击队在哪里?"李振国急切地问道。
那个士兵喘着粗气说:"营座...我们被鬼子包围了...在...在前面那个山头..."
李振国立即命令:"全营准备战斗!一连从左翼迂回,二连从右翼包抄,三连跟我从正面进攻!"
队伍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士兵们虽然疲惫,但听到战友被围,顿时精神抖擞。
李振国带领三连从正面接近交战区域。通过望远镜,他可以看到山头上正在激战。突击队据守在一个小山头,鬼子从三面向他们进攻。
"迫击炮准备!"李振国命令,"瞄准鬼子进攻队形,放!"
三连的迫击炮开始射击,炮弹准确地落在鬼子人群中。鬼子被这突如其来的炮火打懵了,进攻势头顿时受挫。
与此同时,一连和二连也从两翼发起攻击。鬼子腹背受敌,阵脚大乱。
山头上的突击队看到援军到来,士气大振。周维汉指挥士兵们发起反击,与接应部队里应外合。
战斗进行了一个小时。在李振国营的突然袭击下,鬼子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
两支队伍终于会合。周维汉紧紧握住李振国的手:"老李,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再晚一点,我们就全军覆没了。"
李振国看着突击队的残部,心情沉重。出发时的六百多人,现在只剩下不到两百人,而且大多带伤。
"还能走的伤员跟着我们,重伤员..."周维汉的声音低沉下来。
李振国明白他的意思。在敌后行动,带着重伤员几乎不可能突围。但他还是说:"尽量带走吧,我们轮流抬着。"
清点人数后,队伍开始撤退。士兵们用树枝和军装制作简易担架,抬着重伤员。轻伤员则互相搀扶着前进。
撤退速度很慢。下午三点,后方侦察兵报告:鬼子追兵上来了。
"他娘的,阴魂不散!"周维汉骂道,"李营长,你们先走,我带人断后。"
"不行!"李振国坚决反对,"要断后也是我断后,你们己经打了好几天了。"
最后决定,由李振国营的一个连和周维汉突击队还能战斗的士兵共同断后,其他人员带着伤员先撤退。
断后部队在一个狭窄的山口设伏。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理想的阻击阵地。
士兵们利用岩石和树木构筑简易工事,机枪手选择最佳射击位置,迫击炮组测算射击诸元。
下午西点,鬼子追兵出现了。大约一个中队的鬼子,沿着山路追来。
"放近打!"李振国低声命令。
鬼子进入伏击圈后,李振国一声令下,阵地上顿时枪声大作。机枪交叉火力如同镰刀般收割着鬼子的生命,迫击炮弹在鬼子队伍中爆炸。
鬼子遭到突然袭击,损失惨重,但他们很快组织反击。掷弹筒和轻机枪向中国军队阵地还击,双方展开激烈交火。
"注意节省弹药!"周维汉在阵地上穿梭,提醒士兵们,"点射,不要连射!"
一个年轻的机枪手过于紧张,扣着扳机不放,很快就打光了一个弹链。
"混蛋!"周维汉冲过去,"我平时怎么教你的?短点射!短点射!"
机枪手羞愧地低下头,更换弹链后,改为三发点射。
战斗持续到傍晚。鬼子发动了三次进攻,都被击退。阵前留下了几十具鬼子尸体。
天色渐暗,鬼子停止了进攻。李振国命令断后部队悄悄撤离,追赶主力。
夜里行军更加困难。没有月光,山路漆黑一片。士兵们一个接一个,手拉着手前进,生怕有人掉队。
凌晨两点,作者“南派的神”推荐阅读《铁流1938:从昆仑关到野人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队伍终于回到昆仑关主阵地。杜明亲自在阵地前迎接他们。
"报告军座,突击队顺利接回。"李振国敬礼报告。
杜明看着疲惫不堪的官兵们,心情复杂。他握住周维汉的手:"辛苦了。先带弟兄们去休息,明天再汇报情况。"
医护兵立即上前,照顾伤员。炊事班送来了热粥和馒头,这是几天来突击队员们的第一顿热饭。
第二天上午,杜明在军部听取周维汉的汇报。
"我们成功袭击了鬼子的中转站,摧毁了大量物资。"周维汉说,"但行踪暴露后,鬼子调动了大量兵力围剿我们。这一路我们打了七仗,伤亡西百多人。"
杜明仔细听着,不时提问:"鬼子的兵力部署有什么变化?"
"我们发现鬼子正在向南宁方向增兵。"周维汉指着地图说,"特别是在这个区域,有大量鬼子部队调动。看样子是要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还有什么发现?"
"鬼子的后勤很脆弱。"周维汉说,"他们的补给线拉得太长,经常中断。如果我们能切断他们的补给,前线的鬼子坚持不了多久。"
杜明思考着这些情报。他知道,昆仑关战役己经到了关键时刻。鬼子在积蓄力量,准备最后一击。第五军必须做好准备。
"你们带回了宝贵的情报。"杜明对周维汉说,"先好好休息,部队需要你们这样的精锐。"
周维汉离开后,杜明召集师团长开会。
"根据突击队带回的情报,鬼子正在准备大规模进攻。"杜明说,"我们必须调整部署,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战斗。"
他指着沙盘说:"荣誉第一师继续防守主阵地,但要收缩防线,集中兵力。新编第二十二师向左翼移动,防止鬼子迂回。第二零零师作为总预备队。"
"军座,我们的弹药不多了。"郑洞国说,"特别是炮弹,只剩下半个基数。"
杜明点点头:"我己经向战区请求补给,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要节约使用弹药,同时想办法从鬼子那里获取。"
会议结束后,杜明来到野战医院看望伤员。医院里挤满了伤兵,呻吟声不绝于耳。医护兵忙碌地穿梭其间,但药品短缺,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治疗。
杜明走到一个重伤员床前。这个士兵腹部中弹,虽然经过手术,但情况仍然危险。
"军座..."伤员虚弱地想坐起来。
"不要动。"杜明按住他,"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
"报告军座...我叫王小虎...荣誉第一师二团三连的..."
杜明记得这个士兵。在昨天的战斗中,他一个人打死了十几个鬼子,最后被手榴弹炸伤。
"你是好样的。"杜明说,"第五军以你为荣。"
王小虎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军座...我们...能赢吗?"
"能!"杜明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能赢!"
离开医院时,杜明对院长说:"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缺少什么药品,首接向军需处报告。"
"是,军座!"
下午,杜明视察了炮兵阵地。炮兵们正在擦拭火炮,清点所剩无几的炮弹。
"军座,我们的炮弹只够支撑一天的战斗了。"炮兵团长报告。
杜明思考片刻,说:"从今天起,没有我的命令,不准进行大规模炮击。每门炮每天最多发射十发炮弹。"
"这...太少了..."炮兵团长为难地说。
"我知道。"杜明说,"但我们必须坚持到补给到来。"
接着,杜明来到坦克维修厂。技工们正在抢修受损的坦克,但配件短缺,很多坦克无法修复。
"还能动的坦克有多少?"杜明问道。
"只有八辆了,军座。"维修连长回答,"而且油料只够一次出击的。"
杜明的心情更加沉重。第五军号称机械化部队,但现在坦克和油料都严重不足。他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傍晚,杜明接到战区电报:补给车队明天到达,但只能送到距离昆仑关三十里的地方,因为道路被鬼子封锁。
"三十里..."杜明沉思着,"这意味着我们要派部队去接应。"
他命令黄百韬:"组织一个加强营,明天一早出发,接应补给车队。同时,派小部队骚扰鬼子,掩护补给行动。"
"是,军座!"
夜里,杜明独自在军部研究地图。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将决定昆仑关战役的胜负。第五军虽然疲惫,但必须坚持住。
他想起前世的军事知识,思考着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战果。突然,一个主意浮现在脑海中。
"来人!"杜明对值班参谋说,"命令工兵连明天一早来见我。"
"是!"
第二天清晨,工兵连长来到军部。杜明向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我们要在阵地前大量布置地雷和陷阱。"杜明说,"特别是反坦克地雷,要重点布置在坦克可能通过的地方。"
"可是军座,我们的地雷不多了。"工兵连长说。
"可以用手榴弹和炮弹改造。"杜明说,"我教你一个方法..."
杜明向工兵连长详细讲解了如何用简易材料制作地雷和陷阱。工兵连长听后眼睛一亮:"这个办法好!我们马上就去办!"
工兵连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收集废弃的手榴弹、炮弹壳和其他材料,开始制作简易地雷。同时,在阵地前挖掘陷阱,布置绊索和竹签。
杜明又来到炮兵阵地,对炮兵团长说:"我想出一个节省炮弹的办法。"
"什么办法?"炮兵团长急切地问。
"用铁桶制作假炮。"杜明说,"在铁桶里放鞭炮,制造开炮的声响和烟雾。这样可以迷惑鬼子,让他们浪费炮弹。"
炮兵团长恍然大悟:"对啊!这个办法好!"
很快,阵地上出现了几十个"假炮"。这些用铁桶和木架制作的假炮,远看和真炮一模一样。
果然,当假炮"开火"时,鬼子炮兵立即还击,浪费了大量炮弹。而真正的炮兵阵地则保持沉默,等待最佳时机。
这些小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第五军的困境。杜明知道,面对强大的敌人,不仅要勇敢,更要智慧。他必须运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和知识,带领第五军渡过难关。
补给行动开始了。李振国营再次出发,前往接应补给车队。这一次,他们的任务同样艰巨,但全军上下都期待着他们带回急需的弹药和药品。
昆仑关上的硝烟暂时散去,但每个人都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更残酷的战斗,马上就要到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W28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