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毕,东山起(副标题:缘起缘灭,以新纳旧)
第西卷:新途上的风浪与微光
第六章 合作喜讯与新挑战(二)—— 实操里的默契:从问题到突破的从容协作
第二天清晨,车间的铁门刚拉开,就传来 “咚咚” 的脚步声 —— 小王推着一辆手推车,车上堆着刚到的环保辅料:密封袋里的 11 号细针、卷成筒的环保棉线,还有几箱不同厚度的薄衬,标签上清晰印着 “有机认证” 字样。他额头上沾着薄汗,却没顾上擦,一边招呼大家帮忙卸货,一边兴奋地喊:“林董说供应商连夜赶的货,细针和棉线都是按咱们要的型号发的,薄衬有三种厚度,大家可以试哪种最合适!”
张阿姨最先走过去,拿起一包薄衬,用手指捏了捏 —— 最薄的像蝉翼,中等的比普通纸巾厚点,最厚的接近薄棉布。她又拿起一块环保面料,把中等厚度的薄衬贴在面料边缘,对着光线看了看:“这个厚度刚好,贴在里面不会显痕,还能撑住面料,不容易变形。”
李建国则拿起一盒细针,抽出一根对着晨光端详 —— 针身比平时用的 14 号针细了近三分之一,针尖打磨得圆润却锋利,不会轻易勾破面料。他走到缝纫机前,卸下旧针,小心翼翼地装上细针,又调整了压脚的压力:“压脚得调松点,不然太用力会把面料压皱,针脚密度也得改,从每英寸 12 针调到 10 针,给面料留够伸缩空间。”
车间里很快分成了几个小阵营:老郑带着两个年轻员工在裁片区整理环保面料,每块面料都仔细检查边缘,有毛边的地方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张阿姨和王阿姨坐在工作台前,指导新人练习 “虚针” 和薄衬粘贴;小王背着工具箱,挨个调试缝纫机,每调试完一台,就贴上 “己校准” 的标签,还在旁边放一张小纸条,写着 “压脚压力:3 档,针脚密度:10 针 / 英寸”。
小李站在张阿姨旁边,手里捏着针线,却没立刻下针 —— 昨天练习时,她虽然掌握了 “虚针” 的手法,可缝到面料转角处,还是会不小心把线拉紧,导致面料起皱。她看着张阿姨手里流畅穿梭的针线,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面料,指尖微微有些发紧。
“别慌,转角处要慢,针脚可以稍微密一点”,张阿姨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停下手里的活,把自己的面料递过去,“你看,缝到转角时,先把针留在面料里,把面料转个方向,再继续缝,线要跟着面料转,别硬拉。” 她说着,用手指捏住面料转角,演示了一遍 —— 针留在布中,面料轻轻一转,针脚自然跟着转弯,没有一点起皱的痕迹。
小李学着张阿姨的样子,先把针扎进面料,缝到转角处时,特意放慢速度,把针留在布中,小心地转动面料。一开始,她转得太急,面料还是有点歪,张阿姨就在旁边轻轻扶着她的手,帮她调整角度:“慢一点,再慢一点,感受面料的张力,它软,你就得顺着它来。”
反复练习了五六次,小李终于缝出了一段平整的转角针脚 —— 没有起皱,没有跳线,薄衬也牢牢贴在面料背面,从正面几乎看不见痕迹。她高兴地举起面料,像举着一件珍宝:“张阿姨,您看!我缝好了!没有起皱!”
“真棒!” 张阿姨笑着点头,伸手摸了摸面料上的针脚,“比我第一次缝得还整齐。你啊,就是太着急,稳住心,啥都能做好。”
旁边的小孙也凑过来,手里拿着自己缝坏的面料,有点不好意思地问:“小李姐,你能教教我怎么贴薄衬吗?我总贴歪,还会起气泡。”
小李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我教你!张阿姨说,贴之前要先把面料和薄衬的边缘对齐,用手指轻轻压一遍,再用针线固定,别一下子缝完,先固定几个点,再慢慢缝……” 她一边说,一边拿起小孙的面料,手把手教她对齐、压衬、固定,动作里多了几分之前没有的从容 —— 以前都是别人教她,现在她也能帮别人了。
就在大家渐渐找到手感时,裁片区突然传来老郑的声音:“李建国,你过来看看这批面料!边缘有点不整齐,还有几块上面有细小的棉结!”
李建国赶紧走过去,拿起老郑手里的面料 —— 果然,面料边缘比标准宽度窄了一毫米,还零星分布着几个小米粒大小的棉结,虽然不明显,但缝制后可能会影响外观。“这是有机棉的正常情况,纤维没经过化学处理,容易有棉结”,他皱了皱眉,却没慌,“老郑,你裁剪的时候,边缘多留两毫米,后续咱们用剪刀修齐;棉结的话,让阿姨们缝之前用镊子挑掉,别留在面料上。”
“好!我这就调整裁剪尺寸!” 老郑立刻拿起软尺,重新测量面料,在边缘画上新的裁剪线,比之前宽了两毫米。张阿姨她们也很快行动起来,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把小镊子,缝之前先仔细检查面料,遇到棉结就轻轻挑掉,动作熟练又仔细,像是在给面料 “挑刺”。
小王调试完最后一台缝纫机,刚想歇口气,就看到小周对着缝纫机皱眉头 —— 她缝的时候,针脚偶尔会跳线,而且线迹有点松。“是不是针位没对准?” 小王走过去,先检查了针的安装位置,发现针稍微偏了一点,又调整了梭床的位置,还试缝了几针:“你再试试,梭床我调过了,针也对准了,缝的时候线别拉太松。”
小周半信半疑地拿起面料,开始缝制 —— 这次针脚没有跳线,线迹也整齐了不少。她惊喜地抬头:“小王哥,好了!不跳线了!谢谢你!”
“没事,以后遇到问题别自己扛,喊我一声就行”,小王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小周,“这是我整理的缝纫机常见问题解决方法,你拿着,以后再遇到跳线、断线,照着上面的方法调就行。”
纸上的字迹虽然不算工整,却写得很详细,从 “针位偏移调整” 到 “梭芯绕线技巧”,一共列了十条,每条下面都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小周接过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自己的针线盒:“谢谢小王哥,我一定好好看!”
中午吃饭的时候,车间里的氛围比早上更轻松了。大家围在食堂的桌子旁,一边吃着饭菜,一边聊着手头的活 —— 老郑说上午裁了 30 块面料,都没出问题;刘阿姨说她缝的线迹,连张阿姨都夸整齐;小李则跟大家分享教小孙贴薄衬的心得,脸上满是自豪。
林天宇和华老也走进了食堂,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大家吃得怎么样?” 林天宇笑着走过来,坐在大家旁边,“跟大家说个好消息,盛雅那边传来消息,他们的海外客户看到咱们的环保面料样品照片,特别满意,还说要是这批货质量好,以后会把更多环保订单交给咱们。”
“太好了!” 大家齐声欢呼,食堂里瞬间热闹起来。华老也补充道:“我跟供应商确认过了,后续的环保面料会按时送到,大家不用担心中断生产。另外,公司给大家准备了蒸汽熨斗,己经放在车间了,缝完后用熨斗轻轻烫一下,能让面料更平整,针脚更美观。”
下午,蒸汽熨斗派上了大用场。张阿姨教大家用低温档熨烫环保面料,“温度别超过 110 度,熨斗要轻轻滑过,别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不然会烫坏面料”,她一边演示,一边提醒,“熨烫的时候,最好在面料上面垫一块薄棉布,保护面料不被熨斗首接接触。”
小李试着用熨斗熨烫自己上午缝好的面料 —— 低温的熨斗轻轻滑过,面料上的轻微褶皱渐渐消失,针脚也变得更平整,浅灰色的面料泛着柔和的光泽,看起来比之前更显高档。“太神奇了!” 她忍不住感叹,“熨烫完跟新的一样!”
接下来的几天,生产进度越来越顺。大家像是有了默契,不用李建国多叮嘱,老郑裁剪时会主动留好余量,张阿姨她们缝之前会仔细挑棉结,小王每天早上都会提前检查一遍缝纫机,小李和小孙会互相帮忙检查针脚,甚至连食堂的师傅都知道大家辛苦,每天都会多做一道荤菜,还熬了热汤。
批量生产到一半时,又出了个小插曲 —— 一批环保线的颜色比之前的浅了一点,虽然差异很小,但缝在同一件衣服上还是能看出来。周梅拿着线,有点着急:“这可怎么办?重新采购要三天,会耽误进度!”
李建国却很冷静,他拿起两种颜色的线,对比着看了看:“差异不大,咱们可以把浅颜色的线用在衣服内侧,外侧用之前的线,这样从外面看不出来,还不影响环保标准。”
张阿姨也附和道:“对!内侧的线不显眼,用浅颜色的正好,还能省点之前的线,留给外侧用。”
大家立刻调整方案,内侧缝线用浅色线,外侧用原颜色线,不仅解决了线的颜色差异问题,还意外地让衣服内侧更整洁 —— 浅色线和浅灰色面料更搭,看起来更协调。周梅把调整后的衣服照片发给盛雅,赵总监回复:“你们太会想办法了!这样既不影响外观,又不浪费材料,太专业了!”
十二月中旬,第一批环保面料女装终于完成。当最后一件连衣裙被叠放进包装盒,贴上 “盛雅环保系列” 的标签时,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李看着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包装盒,眼睛有点 —— 她想起一个多月前,自己还在为缝不好环保面料发愁,现在却参与完成了 1000 件订单,而且每件都做得那么好。
盛雅的物流车来拉货那天,赵总监也来了。他拆开一个包装盒,拿出连衣裙,仔细检查了针脚、拼接处和面料,又摸了摸面料的手感,忍不住赞叹:“比样品还好!针脚整齐,没有起皱,棉结也挑得干干净净,你们的工艺太厉害了!海外客户要是看到,肯定会追加更多订单!”
林天宇笑着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没有他们的细心和努力,也做不出这么好的产品。”
赵总监走到张阿姨和小李面前,特意握了握她们的手:“张阿姨,您的手艺真是没话说;小李,我听说你刚开始缝不好,现在都能教别人了,进步太快了!”
小李脸颊一红,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张阿姨教得好,还有大家帮忙,我才能进步这么快。”
当天晚上,公司给大家办了个小小的庆祝会 —— 食堂里摆了几桌菜,林董还拿出了奖金,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个红包。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菜,聊着天,说着这段时间的辛苦和收获。
老郑喝了口酒,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换面料是麻烦事,现在觉得,每次挑战都是好事,能学新东西,还能跟大家更默契。”
张阿姨也点头:“我做了一辈子针线活,没想到老了还能学环保面料的缝制,跟年轻人一起进步,心里高兴。”
小李手里拿着红包,看着身边的大家,心里满是温暖和成就感 —— 她知道,这份成就感不是来自订单的完成,也不是来自奖金,而是来自自己的成长,来自大家的互相帮助,来自团队的默契协作。以前她总怕拖后腿,现在她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彼此信任,就能一起面对更多挑战。
月光透过食堂的窗户,洒在大家的笑脸上,也洒在墙角堆放的环保面料样品上。浅灰色的面料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是在诉说着这段关于挑战、成长和默契的故事。小李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以后还会有更多新面料、新订单、新挑战,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一群最好的伙伴,有一个最温暖的团队,他们会一起,在这条 “东山再起” 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