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卷:新途上的风浪与微光
第十一章 稳进之基:休整与扩张的序章(第西卷终章?第二部分)
休整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天宇民生的厂区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却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期待 —— 办公楼一楼大厅的公告栏前,围满了驻足的员工,那里新挂了一块深蓝色的展板,上面写着 “企业发展建议专栏”,下方还钉着一叠空白的建议表和一支签字笔,旁边贴着林天宇手写的说明:“无论是对扩张规划的想法,还是对工作的顾虑,都欢迎写下你的声音,匿名实名皆可,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条建议。”
小李路过公告栏时,正好遇到张阿姨拿着建议表在思考。“阿姨,您想提什么建议呀?” 小李笑着问道,目光落在张阿姨手里的纸上,上面己经写了 “编外加工” 几个字。
张阿姨叹了口气,把建议表递给小李:“我想建议公司搞编外加工,让员工家里的闲散劳动力也能做点活,赚点零花钱。可又担心质量不好把控,要是出了问题,反而给公司添麻烦。”
小李接过建议表,仔细看了看,突然想起自己妈妈 —— 妈妈在农村老家,平时除了种地没别的事做,要是能在家做简单的刺绣,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增加收入。“阿姨,我觉得这个建议特别好!” 小李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先培训编外人员,发详细的质量标准手册,每批货收回来都抽查,肯定能把控好质量。我这就也写一份建议,跟您的一起交上去!”
两人趴在公告栏旁的桌子上,认真地写起建议表。小李在建议表里写道:“希望编外加工组优先吸纳农村妇女,公司派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提供免费面料和工具,按件计费,让员工和家人都能受益。” 张阿姨则补充了 “编外人员需签订质量承诺书”“定期组织线上答疑” 等细节,两人写完后,一起把建议表投进了旁边的意见箱。
接下来的一周,意见箱里的建议表越来越满。林天宇每天下班都会亲自开箱,把建议表按 “编外团队”“外贸合作”“政策对接” 等类别整理好,厚厚的一摞纸,记满了员工们的心声。其中,关于 “编外模式” 的建议最多,有支持的,也有担忧的 ——
生产部的小孙建议:“编外运输队可以和之前帮咱们转运面料的恒通物流合作,他们熟悉咱们的货物要求,运输起来更放心。”
质检部的老郑则担忧:“编外加工的产品要是出现质量问题,客户会怪到公司头上,得提前明确责任划分。”
后勤部的小王提议:“编外营销小队可以让有销售资源的员工兼职,比如家里开服装店的,既能拓展渠道,又不用额外招人。”
周五下午,林天宇召集华老、董事们和各部门负责人,在会议室召开 “编外模式讨论会”,桌上摆满了整理好的建议表。“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 林天宇拿起最上面的一叠建议表,语气里满是欣慰,“关于编外模式,70% 的员工都表示支持,还提了很多实用的细节,比如编外加工的培训方案、编外运输的合作对象,这些都能帮咱们完善方案。”
他说着,把建议表分发给众人,“现在咱们重点讨论三个编外方向:编外运输队、编外加工组、编外营销小队,每个方向都要明确‘怎么做、谁来做、风险怎么控’,确保方案落地后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添乱。”
讨论先从编外运输队开始。后勤部的张经理率先发言,手里拿着恒通物流的资料:“之前运输事件时,恒通物流帮咱们转运过面料,不仅准时送达,还帮咱们保护好了货物,没有出现任何损坏。我己经跟恒通的赵总沟通过,他们愿意加盟,承接咱们 30% 的非紧急订单运输,运费比市场价格低 5%,还承诺‘货物损坏全额赔偿’。”
“运费低是好事,但得明确运输标准。” 董事刘建军皱了皱眉,“比如运输时效,非紧急订单也不能拖太久;还有货物包装,海外运输和国内运输的要求不一样,得让恒通提前做好准备。”
张经理点点头,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运输合作草案》:“这些我都考虑到了,草案里写了‘国内运输 3 天内送达,海外运输 15 天内到港’,还要求恒通配备专门的环保包装材料,和咱们的产品定位匹配。另外,我建议派后勤部的小王专门对接恒通,每周核对运输进度,有问题及时解决。”
林天宇翻看了草案,又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最终拍板:“就按这个方案推进,下周安排小王去恒通考察,没问题就签订正式合同。编外运输队要做到‘运输准时、货物安全、成本可控’,缓解旺季物流压力。”
接下来讨论编外加工组,这也是员工最关心的方向。王仲明拿着员工的建议表,语气认真:“员工们建议优先吸纳农村妇女和城镇下岗职工,这个方向很好,既符合政府的就业扶持政策,又能利用闲散劳动力。我和李师傅商量过,可以把编外加工的品类定为‘简单刺绣’和‘基础裁剪’,这些活技术难度低,容易上手,也方便质量把控。”
“培训怎么搞?” 张阿姨忍不住提问,“编外人员不在厂里,要是不会做,总不能天天往公司跑吧?”
李师傅笑着回答:“我们打算做‘线上 + 线下’培训。线下先在员工家乡找个集中的地方,比如村委会会议室,派技术人员上门培训 2 天,教基础针法和裁剪技巧;线上建个微信群,每天晚上安排 1 小时答疑,还会发教学视频,方便大家随时学习。另外,我们会给每个编外人员发一本《质量标准手册》,里面有详细的步骤图和误差范围,比如‘刺绣针脚每厘米 12 针’‘裁剪误差≤0.5 厘米’,确保大家知道怎么做才合格。”
刘姐也补充道:“质量把控方面,我们会制定‘三级检查制度’:编外人员自己先检查,合格后交给员工带回公司;员工再检查一遍,没问题后交给质检部;质检部按 30% 的比例抽查,合格后才能入库,不合格的退回返工,返工费用由编外人员承担,这样能倒逼他们重视质量。”
林天宇还提出了一个暖心的细节:“编外加工的面料和工具,由公司免费提供,用多少发多少,避免浪费;加工费按月结算,首接打到编外人员的银行卡里,不经过员工转手,确保他们能及时拿到钱。另外,每个月评选‘编外加工之星’,奖励 500 元现金和一套刺绣工具,激励大家做好质量。”
这个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张阿姨激动地说:“这样一来,我老家的姐妹们都能有活干了,我这就跟她们说去!”
最后讨论编外营销小队。周梅拿着市场部做的调研数据,语气自信:“我们调研发现,公司有 15 名员工的家人开服装店,8 名员工有本地商场的销售资源,这些都是现成的渠道。编外营销小队就从这些员工里招募,兼职即可,不用坐班。”
“提成怎么算?” 董事赵红梅关心收益问题,“得让员工有动力,又不能让公司成本太高。”
周梅早就做好了方案:“我们制定了阶梯提成制度:月销售额 1 万元以下,提成 5%;1 万 - 3 万元,提成 8%;3 万元以上,提成 12%,上不封顶。另外,每月评选‘销售之星’,奖励 2000 元现金和‘匠造系列’的衣服,让员工既有物质奖励,又有荣誉感。”
她还补充道:“为了帮编外营销小队开拓市场,我们会提供宣传资料,比如产品手册、工艺视频,还会组织线下推广活动,比如在商场举办‘匠造系列工艺展’,让编外人员带客户参观,增加成交率。”
编外模式的方案基本确定后,林天宇又重点强调了 “与政府对接” 的细节:“编外团队的招聘要优先满足政府的就业扶持要求,每季度向商务局提交就业数据,包括‘带动就业人数’‘人均收入增长’等,争取拿到更多政策支持。另外,我们要打出‘互惠互助,商民互赢’的旗号,在厂区门口挂横幅,在编外加工点贴标语,让政府和当地居民都知道咱们在做实事,提升公司形象。”
华老也提醒道:“跟政府对接要主动,每周派专人跟商务局沟通,汇报编外模式的进展,有困难及时提,比如需要政府帮忙联系农村村委会、提供培训场地等,政府肯定愿意支持。咱们要把‘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绑在一起,实现双赢。”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后勤部的张经理带着小王去恒通物流考察,恒通的赵总亲自陪同参观仓储中心和运输车队,小王仔细检查了货车的防护措施、包装材料,还查看了之前的运输记录,确认没问题后,双方约定下周签订合同。
王仲明和李师傅则忙着制作《编外加工培训手册》,他们把刺绣步骤拍成照片,用简单的文字标注,比如 “第一步:穿针时线在舌尖抿一下,容易穿过针眼”“第二步:绣首线时针脚保持 1.5 毫米,均匀受力”,确保编外人员能看明白。张阿姨则在员工群里统计愿意参与编外加工的员工,短短一天就有 30 人报名,涉及 10 个农村地区。
周梅也开始招募编外营销小队,员工们积极性很高,有 20 人报名,其中小孙的姐姐在镇上开服装店,第一个表示 “愿意先试卖 50 件‘匠造系列’童装,肯定能卖得好”。
一周后,编外运输队率先落地,恒通物流承接了第一批非紧急订单 ——100 件环保外套的运输,3 天后准时送达客户手中,包装完好,没有任何损坏。张经理收到客户反馈后,立刻在部门会议上表扬了小王:“做得好!以后要继续跟紧运输进度,确保每一批货都能顺利交付。”
编外加工组也在同步推进。王仲明和李师傅去了小李的老家 —— 一个离市区 50 公里的小村庄,在村委会会议室举办了第一场培训,来了 20 位农村妇女,其中就有小李的妈妈。王仲明拿着样品,手把手教大家刺绣:“大家看,绣雏菊时要从花心开始,顺时针绣,每针的长度不能超过 2 毫米,这样绣出来的花才好看。”
小李的妈妈学得很认真,中午休息时还拉着王仲明问个不停:“王师傅,要是绣错了怎么办?能不能拆了重绣?” 王仲明笑着回答:“可以拆,但要小心,别把面料勾坏了。咱们慢慢来,多练几次就会了。”
培训结束后,王仲明给每位编外人员发了 10 片刺绣面料和一套工具,叮嘱道:“大家先试着绣,下周这个时候把成品送回来,有问题随时在微信群里问。”
编外营销小队也传来好消息,小孙的姐姐一周就卖出了 30 件童装,拿到了第一笔提成 ——1200 元,她特意给小孙发了消息:“你公司的衣服质量好,设计也好看,下次再给我送 100 件,我肯定能卖完!”
与政府的对接也很顺利。林天宇带着编外模式的进展报告去见商务局的李局长,报告里详细记录了 “编外运输队带动 5 人就业”“编外加工组带动 20 人就业”“编外营销小队带动 20 人就业”,还有人均收入增长的数据。李局长看后,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很好,真正把就业扶持政策落到了实处!我会帮你们申请‘省级民生企业’,再争取一笔就业补贴,支持你们继续扩大编外规模。”
两个月后,编外模式己经成为天宇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外运输队承接了 40% 的非紧急订单运输,物流成本降低了 8%;编外加工组有 50 名成员,每月能完成 200 件产品的简单刺绣和裁剪,减轻了车间 30% 的生产压力;编外营销小队拓展了 25 家本地销售渠道,“匠造系列” 的月销售额增长了 20%。
更让人惊喜的是,政府不仅给天宇民生发放了 200 万的科技创新补贴,还成功推荐公司参评 “省级民生企业”。颁奖那天,林天宇代表公司上台领奖,手里拿着沉甸甸的奖牌,心里满是感慨 —— 从最初担心编外模式 “搞不好会出问题”,到现在成为公司的 “特色优势”,离不开员工们的建议和支持,更离不开 “稳扎稳打、注重细节” 的规划。
回到公司后,林天宇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把奖牌展示给大家看:“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人!是你们的智慧和努力,让编外模式落地生根,让公司在扩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未来,咱们还要继续完善编外模式,开拓更多市场,让‘天宇民生’的名字被更多人知道!”
大会结束后,小李收到了妈妈发来的消息,说这个月拿到了 2500 元的加工费,还被评为 “编外加工之星”,奖励了一套刺绣工具。小李看着消息,心里满是温暖 —— 编外模式不仅帮公司缓解了压力,还让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就是 “互惠互助,商民互赢” 的真正意义。
夕阳下,厂区门口的 “省级民生企业” 奖牌闪闪发光,旁边的 “互惠互助,商民互赢” 横幅在风中飘扬。林天宇站在办公楼前,看着忙碌却有序的厂区,看着员工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清楚:编外模式的成功,只是公司扩张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外贸合作的推进、上市计划的筹备,但只要保持这份 “尊重员工声音、稳扎稳打” 的初心,天宇民生一定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更多关于成长与共赢的故事。
而这,也为第西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从部门冲突到协作默契,从紧急订单的挑战到编外模式的创新,天宇民生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匠心” 与 “责任” 的意义,为未来的征程,埋下了充满希望的种子。
(第西卷 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