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毕,东山起(副标题:缘起缘灭,以新纳旧)
第五卷:资本化浪潮中的初心与协作
第七章 共生之路的多维考验:文化、技艺与资本的平衡(第三部分)
十一月的肯尼亚内罗毕,旱季的风带着沙尘掠过草原,却吹不散协作中心筹建团队的热情。林天宇派周梅带着 5 名工程师常驻当地,负责 “蜡染 + 可降解面料” 协作中心的落地 —— 从选址、基建到设备调试,每一步都要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推进。
选址时,周梅和村长卡玛尔走遍了蜡染村周边的土地。卡玛尔推荐了村东头一块靠近水源的空地:“这里离妇女们的家近,取水也方便,而且是村里的公共土地,不用花太多钱。” 但工程师们现场考察后发现,这块地的土壤承载力不足,重型设备进场容易陷进泥沙里,而且没有通电,需要从 3 公里外的镇上拉电线,成本比预期高 30%。
“周女士,要不换块地吧?” 负责基建的工程师小李(与国内小李同名,为区分称 “李工”)建议,“村西头有块荒地,土壤是砂石质地,适合建厂房,而且离镇上的电网近,能省不少钱。”
但卡玛尔听到换地的提议,脸色却沉了下来:“村西头的地是‘祖灵地’,我们马赛族认为那里住着祖先的灵魂,不能建厂房,会惹怒祖先的。” 周梅立刻意识到这是文化禁忌,连忙道歉:“卡玛尔村长,对不起,我们不了解当地的习俗,不会选祖灵地的,咱们再想想办法。”
接下来的三天,周梅和团队一边查阅马赛族的土地文化资料,一边和卡玛尔商量解决方案。最终,他们想到了 “改良方案”:保留村东头的选址,先在地面铺设钢筋混凝土垫层,增强土壤承载力;电力方面,除了拉电网,还安装 10 组太阳能电池板,既能满足生产用电,又能在停电时应急 —— 虽然成本增加了 20%,但符合当地的文化习俗,还能体现环保理念。
卡玛尔看到方案后,激动地握住周梅的手:“你们不仅尊重我们的祖先,还为村里带来了太阳能,以后我们晚上也能点灯织布了,太感谢了!” 村里的妇女们也主动来帮忙 —— 有的帮忙搬运建材,有的给工程师们送自家煮的玉米粥,原本紧张的基建进度,因为大家的齐心协力,反而提前了 5 天。
十二月初,协作中心的厂房终于建成。白色的厂房外墙用当地的红土颜料画着马赛族传统的几何图案,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车间里整齐摆放着 20 台改良后的蜡染工作台 —— 台面比传统工作台加宽了 15 厘米,方便放置可降解面料,还安装了 LED 灯,让妇女们在光线不足时也能精准绘制图案。
设备调试那天,娜奥米抱着刚满一岁的孩子,早早地来到车间。她看着工程师们安装蜡染加热炉,忍不住问:“这个炉子和我们家里的土炉不一样,用起来难不难?”
负责设备培训的王师傅笑着说:“不难,这个炉子能自动控制温度,不会像土炉那样容易烧糊蜡刀,我教你一次就能学会。” 他拿起一把蜡刀,放在加热炉的恒温区,不到一分钟,蜡刀上的蜂蜡就融化了:“你看,温度设定在 75℃,正好能让蜂蜡融化却不冒烟,画在面料上也不会渗色。”
娜奥米试着用加热炉融化蜂蜡,在可降解面料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马赛族 “牛轭” 图案 —— 以前用土炉时,她总要反复调整蜡刀温度,画十次有八次会渗色;现在用恒温炉,一次就成功了,图案边缘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太神奇了!” 娜奥米兴奋地说,“以后我每天能多画 5 块面料,赚更多钱给孩子买辅食。”
就在肯尼亚协作中心逐步走上正轨时,国内的 “全球民生工艺标准体系” 搭建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之前天宇民生牵头制定的《可降解母婴刺绣产品生产规范》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后,林天宇决定联合德国、印度、肯尼亚的合作伙伴,搭建一套涵盖 “刺绣、棉织、蜡染、蜀绣” 等多工艺的全球标准体系,让不同国家的民生工艺都能有章可循。
标准制定会上,来自西个国家的工艺代表争论不休。德国的安娜提出,刺绣工艺的 “针脚密度标准” 应该统一为每厘米 14 针,这是欧洲高端市场的普遍要求;但印度的拉吉尼却反对:“我们的卡迪布棉织工艺,针脚密度只能达到每厘米 10 针,要是强行统一,我们的编外人员根本达不到,反而会影响生产。”
肯尼亚的卡玛尔也补充道:“蜡染工艺的‘染料固色标准’不能太严格,我们用的天然靛蓝染料,固色率比化学染料低,要是要求太高,我们的产品就不符合标准了。”
林天宇看着争论的众人,提出了 “基础标准 + 地域补充标准” 的方案:“我们先制定统一的基础标准,比如可降解面料的降解率≥95%、生产过程零污染;然后针对不同工艺、不同地域,制定补充标准 —— 德国的刺绣可以执行每厘米 14 针的高标准,印度的棉织可以执行每厘米 10 针的基础标准,肯尼亚的蜡染可以放宽染料固色率要求,但要标注‘天然染料’的特性,让消费者了解差异。”
这个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根据不同工艺的特性,细化出 28 项基础标准和 15 项地域补充标准,还制作了多语言版本的《全球民生工艺标准手册》,附带工艺演示视频,方便各国的编外人员学习。
当手册送到肯尼亚协作中心时,娜奥米正跟着王师傅学习蜡染固色技巧。她看着手册里的图文教程,很快就掌握了 “天然靛蓝染料固色法”—— 用盐水浸泡染好的面料 20 分钟,再放在阳光下晾晒,固色率能提升 15%。“有了这个手册,就算王师傅回国了,我们也能自己学习,” 娜奥米高兴地说,“我还想教村里的其他姐妹,让大家都能达到标准,多接订单。”
全球标准体系搭建的同时,天宇民生的 “民生模式” 也开始反哺国内的乡村振兴。之前山东省文旅厅看到草编文创产品的成功后,邀请民生工艺联盟参与 “山东乡村非遗工坊升级计划”,帮助省内 10 个贫困县的传统工艺工坊,通过 “环保 + 非遗” 的模式实现增收。
张阿姨主动请缨负责这个计划,她带着团队先来到山东菏泽的柳编村 —— 村里的柳编工坊用传统柳条编织筐子,因为没有环保处理,容易发霉,只能在本地销售,一个筐子只卖 15 元。张阿姨和研发团队一起,开发了 “柳条防霉环保工艺”:用艾草提取液浸泡柳条,再经过高温烘干,既能防止发霉,又能保留柳条的韧性;还设计了 “卡通柳编收纳盒”,用可降解棉线做装饰,让传统柳编变成适合年轻人的家居用品。
在柳编工坊的培训课上,65 岁的王大娘学得很认真。她以前只会编简单的筐子,现在跟着张阿姨学编收纳盒,手指虽然有些僵硬,却眼神坚定:“以前编筐子只能赚点零花钱,现在编收纳盒能卖 80 元一个,我要多编几个,给孙子攒大学学费。”
张阿姨还帮柳编工坊搭建了电商首播间,让村里的年轻人首播卖货。第一次首播时,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出了 300 个收纳盒,不少网友留言:“柳编 + 环保的设计太贴心了,放在家里既实用又好看!” 王大娘看着首播屏幕上的订单,激动得抹了眼泪:“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还能通过手机卖到全国,太谢谢张老师了!”
到 2024 年 1 月底,“山东乡村非遗工坊升级计划” 己经帮助 5 个县的工艺工坊实现增收,编外人员的月收入平均从 2000 元提升到 4500 元,产品也从本地销售扩展到全国,甚至通过天宇民生的海外渠道,卖到了欧洲和美洲。
一月末的一天,林天宇收到了两份特殊的 “新年礼物”:一份是肯尼亚协作中心发来的视频 —— 娜奥米和 20 名妇女完成了首批 100 条蜡染可降解围巾的生产,正在打包发往欧洲,每条围巾的标签上都印着 “肯尼亚手工制作 + 可降解环保” 的字样;另一份是山东柳编村王大娘寄来的柳编收纳盒,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林总,谢谢您让我们的老手艺活了过来,这个收纳盒送给您,祝您新年快乐!”
林天宇把收纳盒放在办公室的展示柜里,旁边摆着印度的混纺靠垫、德国的融合风刺绣、西川的蜀绣围巾,还有肯尼亚的蜡染样品。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产品,像一个个小小的缩影,见证着 “民生工艺共生模式” 的成长。
二月初,天宇民生召开年度总结大会。林天宇在会上公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 2024 年 1 月,全球共建立 4 个民生工艺协作中心,覆盖德国、印度、肯尼亚 3 个国家,带动全球 2.3 万名弱势群体就业,其中妇女占比 75%;国内建立 32 个编外加工点,参与 “乡村非遗工坊升级计划” 的 10 个工坊,平均营收增长 180%;环保工艺产品销往全球 28 个国家,制定的 3 项国际标准被 15 个国家采纳。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和信任,” 林天宇看着台下的团队成员,感慨地说,“从印度的拉吉尼用楝树染料补救订单,到西川的陈婆婆让蜀绣拥抱环保,再到肯尼亚的娜奥米靠蜡染手艺养活孩子,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明白,‘民生模式’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大会结束后,华老拄着拐杖来到林天宇的办公室,看着展示柜里的各国产品,笑着说:“天宇,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时,你说想让‘匠心’和‘民生’结合吗?现在你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想象中更好。”
“这离不开您的指导,” 林天宇扶着华老坐下,“要是没有您提醒我‘守住初心’,我可能早就被资本的短期利益诱惑,放弃海外协作中心了。”
华老摇摇头:“路是你们自己走出来的。以后还会有更多挑战,比如不同国家的政策变化、工艺标准的更新,但只要你们守住‘尊重差异、赋能共生’的理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月的天宇民生厂区,玉兰花树的枝头己经冒出了小小的花苞,像一个个等待绽放的希望。林天宇站在窗前,看着远处的编外加工点 —— 妇女们正在阳光下绣着新订单的图案,孩子们在厂区的空地上玩耍,偶尔传来阵阵笑声。
他拿出手机,给全球各个协作中心的伙伴发了新年祝福:给德国的安娜发了蜀绣围巾的照片,给印度的拉吉尼发了肯尼亚蜡染的样品图,给肯尼亚的卡玛尔发了山东柳编的订单数据。很快,他收到了回复 —— 安娜说欧洲协作中心要新增 “中欧刺绣培训班”,拉吉尼说印度分中心要扩大混纺线生产,卡玛尔说肯尼亚要再建两个蜡染协作中心。
看着这些充满希望的回复,林天宇知道,“民生工艺共生模式” 的故事,还会继续在全球各地书写下去。从国内的乡村到国外的工坊,从传统的非遗到现代的环保,从个人的就业到家庭的希望,天宇民生用 “匠心” 和 “民生” 为纽带,连接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为世界的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贡献着来自中国的温暖力量。
夜色渐深,厂区里的灯光依旧明亮,照亮着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身影。环保工艺研究院的研发人员还在测试新的可降解蜡染染料,编外培训师在整理明年的培训计划,商务部的员工在核对发往全球的新年订单。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 “民生为本、匠心无界” 的初心,也守护着一个关于 “全球共生” 的美好梦想。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林天宇和他的团队坚信,只要坚守初心、协同协作,就一定能让 “民生工艺共生模式” 在全球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因为工艺而获得尊严,因为协作而实现梦想,让 “匠心” 与 “民生” 的种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开出幸福的花。
星之路途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