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毕,东山起(副标题:缘起缘灭,以新纳旧)
第五卷:资本化浪潮中的初心与协作
第七章 共生之路的多维考验:文化、技艺与资本的平衡(第二部分)
九月的印度新德里,气温依旧维持在 30℃以上,阳光透过棕榈树的缝隙,在协作中心的生产车间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拉吉尼正带领二十多位妇女赶制宜家的 500 个靠垫订单,车间里的老式木织机 “咔嗒咔嗒” 声此起彼伏,混纺线在织机上渐渐织成带着茉莉花图案的布面,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然而,当天下午,意外突然发生了 —— 卡维塔在给织机换线时,发现刚拆开的一箱可降解线颜色比之前浅了一度,织出来的茉莉花图案与样品对比,明显偏黄。她慌慌张张地拿着线和样品跑到拉吉尼面前:“拉吉尼姐,你看这线的颜色不对!要是织完 500 个靠垫,宜家肯定会退货的!”
拉吉尼接过线和样品,在阳光下反复比对,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她立刻召集所有妇女停下手中的活,把有问题的线和之前的线摆在一起:“大家看,这批线的米白色偏黄,和红色底布搭配后,茉莉花的层次感差了很多,不符合宜家的标准。”
车间里瞬间炸开了锅。负责原料采购的印度员工阿米尔急得满头大汗:“这批线是从本地供应商那里进的,他们说和之前的批次一样,怎么会出现颜色偏差?现在重新采购至少要一周时间,肯定会耽误订单交付,宜家会罚我们违约金的!”
妇女们也开始焦虑起来。一位叫普里娅的年轻母亲红着眼眶说:“我还等着这笔工资给孩子买疫苗,要是订单出问题,我们这个月的工资会不会没了?”
消息传到周梅耳中时,她正在和宜家亚太区质检经理视频沟通后续订单的细节。挂了电话,周梅立刻赶到车间,看到大家焦虑的神情,她先让阿米尔联系供应商询问颜色偏差的原因,然后拿起有问题的线,仔细查看线轴上的生产批次号:“大家别慌,先把有问题的线单独存放,我们用库存的合格线先继续生产,我马上联系国内总部,让他们紧急发一批线过来,应该能赶上交付日期。”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库存的合格线只剩下能织 100 个靠垫的量,国内发线到印度需要 5 天时间,加上清关手续,至少要 7 天才能到,而宜家的交付期限只剩 10 天,时间非常紧张。
拉吉尼看着周梅焦急的样子,突然开口说:“周女士,或许我们可以试试‘颜色补救’。我们传统织卡迪布时,要是线的颜色浅了,会用天然植物染料轻轻染一遍,既能调整颜色,又不会影响线的质感。”
周梅眼前一亮:“真的可以吗?用什么植物染料?会不会影响可降解性?”
“用印度楝树的树皮煮水,颜色是浅米色,正好能把偏黄的线调成标准色,而且楝树染料是天然的,不会破坏可降解线的材质,” 拉吉尼解释道,“我母亲以前就是用这种方法调整线的颜色,我现在就可以去村里的楝树林采树皮。”
周梅立刻安排阿米尔开车送拉吉尼去采树皮,又让团队联系当地的检测机构,加急测试楝树染料对可降解线的影响。当天晚上,拉吉尼带着煮好的楝树染料回到车间,周梅和团队成员一起,试着将偏黄的可降解线浸泡在染料中 ——15 分钟后,线的颜色果然变成了标准的米白色,用手摸上去,柔软度和之前一样,没有出现变硬或掉色的情况。
检测机构的报告也在第二天早上出来了:楝树染料不会影响可降解线的降解率,符合宜家的环保标准。车间里的妇女们欢呼起来,普里娅激动地抱住拉吉尼:“拉吉尼姐,你太厉害了!我们不用怕交不出订单了!”
接下来的 7 天,大家加班加点赶工 —— 白天用合格线和补救后的线生产,晚上拉吉尼教大家如何精准控制染料的浓度,确保每一批线的颜色都一致。最终,在交付期限的前一天,500 个靠垫全部完成生产,经宜家质检人员现场检测,合格率达到 100%。
宜家亚太区采购总监收到货后,特意给周梅发了封邮件:“没想到你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还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智慧,这种‘灵活应变 + 文化融合’的能力,正是我们选择和你们合作的原因。”
周梅把邮件转发给林天宇,还附上了拉吉尼教大家用楝树染料的照片:“印度分中心这次不仅完成了订单,还找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的结合点,拉吉尼现在己经能独立处理生产中的小问题,成为了我们的核心骨干。”
林天宇看到消息后,立刻在公司内部通讯软件上表扬了印度团队,还决定设立 “传统工艺创新奖”,奖励那些在生产中融入本土工艺智慧的员工。
国内的蜀绣环保产品推广,却在此时遇到了市场争议。首批 200 条 “熊猫蜀绣围巾” 在成都机场专柜上架后,有部分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质疑:“用可降解线绣蜀绣,是不是偷工减料?传统蜀绣都是用真丝线,这种线会不会容易坏?” 还有非遗爱好者留言:“蜀绣的精髓在于真丝线的光泽和细腻,用可降解线就是对非遗的不尊重。”
这些质疑声引起了西川省文旅厅的关注,负责人特意给林天宇打电话:“林总,现在网上的争议不小,要是处理不好,会影响蜀绣非遗的形象,咱们得尽快回应消费者的疑问。”
林天宇立刻派小李和陈婆婆一起,在成都举办 “蜀绣环保工艺品鉴会”,邀请消费者、非遗专家和媒体参加。品鉴会当天,陈婆婆带着自己用可降解线绣的 “熊猫围巾” 和用传统真丝线绣的 “芙蓉鲤鱼”,站在台上对比展示:“大家看,可降解线虽然不是真丝,但经过改良后,光泽度和细腻度都接近真丝,而且韧性更好,不容易勾丝。我用可降解线绣这条围巾,用的还是传统的晕针和纱针,没有丢蜀绣的针法精髓。”
小李则现场演示了可降解线的环保特性 —— 她把一小块用可降解线绣成的熊猫图案放进装有土壤的玻璃罐里,又把一小块真丝线绣的图案放进另一个玻璃罐:“大家可以观察,三个月后,可降解线的图案会自然降解,变成有机物质,而真丝线的图案需要两年以上才能降解。现在全球都在倡导环保,用可降解线做蜀绣,是让非遗适应时代发展,不是不尊重。”
现场的消费者纷纷上前触摸两条围巾,一位从事纺织行业的专家还拿出放大镜观察针脚:“可降解线的针脚密度和真丝线一样,都是每厘米 14 针,而且晕针的过渡很自然,确实保留了蜀绣的精髓。”
品鉴会后,媒体的报道和消费者的现场反馈,渐渐扭转了网上的争议。不少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原来非遗也能很环保,我想买一条熊猫围巾支持一下!” 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专柜购买,说要让孩子从小了解 “环保非遗” 的理念。
陈婆婆看着专柜前排队购买的人群,笑着对小李说:“以前我总担心年轻人不喜欢蜀绣,现在用了可降解线,反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看来非遗也要跟着时代变,才能活下去。”
解决了蜀绣的市场争议,林天宇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市场。之前王仲明测试非洲传统蜡染与可降解面料的融合工艺,效果很好,林天宇决定亲自带队去肯尼亚考察,看看能否在当地建立协作中心,推广 “蜡染 + 可降解面料” 的模式。
十月的肯尼亚内罗毕,气候凉爽宜人。林天宇和王仲明、周梅一起,来到当地的手工蜡染村 —— 村里的妇女们坐在茅草屋前,手里拿着蜡刀,在白色的棉布上绘制传统的几何图案,然后用靛蓝色的染料染色,制成色彩鲜艳的蜡染布。
村长卡玛尔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展示了村里的蜡染产品:“我们的蜡染布在当地很受欢迎,但卖不上价,一条蜡染围巾只能卖 2 美元,而且很难卖到国外去,因为外国客户说我们的面料不是环保的。”
林天宇拿出带来的可降解面料样品和蜡染测试品 —— 用可降解面料做的蜡染围巾,上面印着肯尼亚传统的 “马赛族几何图案”,靛蓝色的图案在米白色的面料上格外醒目。“卡玛尔村长,我们的可降解面料可以和你们的蜡染工艺结合,” 林天宇介绍道,“这种面料能自然降解,符合欧洲和美洲客户的环保要求,而且我们可以帮你们搭建销售渠道,把产品卖到全球,价格能提升到每条 15 美元以上。”
卡玛尔和村里的妇女们都很兴奋,但也提出了顾虑:“我们的蜡染工艺是祖辈传下来的,用的是天然蜂蜡和靛蓝染料,不知道能不能在可降解面料上使用?而且我们没有钱买新的设备和面料,怎么开始生产?”
王仲明立刻现场演示:他用村里的蜂蜡和蜡刀,在可降解面料上绘制图案,然后用靛蓝染料染色 —— 结果和在棉布上染色一样,图案清晰,颜色鲜艳,而且可降解面料的吸染性比棉布更好,染料不容易掉色。“蜂蜡和靛蓝染料都是天然的,不会影响可降解面料的特性,” 王仲明说,“设备和面料的钱不用你们担心,我们的协作中心会提供,还会免费培训大家使用可降解面料。”
周梅则补充道:“我们还会在当地招聘员工,优先选择贫困家庭的妇女,给大家发稳定的工资,让大家靠手艺赚钱,不用再担心温饱问题。”
村里的妇女们听到这些,都激动地鼓掌。一位叫娜奥米的年轻母亲,抱着孩子走到林天宇面前:“我以前只会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要是能学蜡染和可降解面料的工艺,我就能赚钱给孩子买奶粉和衣服了,太感谢你们了!”
考察结束后,林天宇和卡玛尔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计划在三个月内,在肯尼亚建立首个 “蜡染 + 可降解面料” 协作中心,初期带动 50 名妇女就业,后续逐步扩大规模,覆盖周边的蜡染村。
回到国内后,林天宇在公司大会上分享了肯尼亚考察的经历:“非洲市场有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也有大量需要就业的妇女,我们的民生工艺共生模式,在非洲同样适用。未来,我们要在更多国家建立协作中心,让中国的环保理念和民生模式,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
十一月初,“全球民生工艺论坛” 在上海召开。林天宇作为主办方代表,邀请了印度的拉吉尼、肯尼亚的卡玛尔、德国的安娜、中国的陈婆婆等手工艺者,一起上台分享 “共生模式” 的故事。
拉吉尼穿着自己用混纺线织的连衣裙,手里拿着靠垫样品,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以前我只会织传统卡迪布,现在我学会了用可降解线,还教了 20 多个姐妹,我们的产品卖到了欧洲,我的孩子也能上英语班了,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
陈婆婆则展示了蜀绣环保围巾和传统蜀绣作品:“蜀绣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用可降解线不是丢了传统,而是让传统活了下来,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喜欢蜀绣,我很开心。”
论坛的最后,林天宇和来自 15 个国家的手工艺者、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全球民生工艺共生宣言》,承诺 “尊重各国传统工艺,推广环保理念,带动弱势群体就业,共同推动全球工艺与民生的融合发展”。
论坛结束后,汇金基金的王总找到林天宇,笑着说:“林总,你们的共生模式在全球都得到了认可,上周的股东会上,没有一家基金再质疑海外扩张,大家都觉得这是有意义、有前景的事,我们还计划追加投资,支持你们开拓非洲和东南亚市场。”
林天宇握着王总的手,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小作坊,到上市企业,再到全球民生工艺的推动者,天宇民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 “尊重差异、赋能共生” 的理念,离不开团队的坚持和合作伙伴的支持。
十二月的天宇民生厂区,玉兰花树的枝叶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霜,却依旧透着生机。办公楼的显示屏上,滚动着最新的全球数据:印度分中心带动 200 人就业,蜀绣环保产品销售额突破 500 万元,肯尼亚协作中心开始筹备,欧洲协作中心新签 5 家客户……
林天宇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厂区里忙碌的身影 —— 研发人员在测试新的可降解蜡染面料,编外培训师在整理非洲协作中心的培训资料,商务部的员工在核对发往肯尼亚的设备订单。他想起华老说的话:“做企业就像种庄稼,不仅要自己长得好,还要让土壤更肥沃,让周边的庄稼一起丰收。”
现在,天宇民生种下的 “民生工艺共生” 种子,己经在全球多个国家生根发芽,开出了希望的花。林天宇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比如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文化融合的难题,但只要团队坚守 “民生为本、匠心无界” 的初心,就一定能在共生之路上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因为工艺而获得尊严,因为协作而实现梦想。
夜色渐深,厂区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像一颗颗温暖的星星,照亮着 “全球共生” 的道路。天宇民生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全球化发展,为世界的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贡献着源源不断的 “中国力量”。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从街头醉到事业新》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