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资本化浪潮中的初心与协作
第七章 共生之路的多维考验:文化、技艺与资本的平衡(第一部分)
八月的印度新德里,季风带来的雨水刚过,空气里还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中国民生工艺协作中心印度分中心的院子里,二十多位当地妇女围坐在棕榈树下,手里拿着刚领到的可降解线和棉线,脸上却满是犹豫。周梅蹲在最前面,手里举着一件用 “3:7 混纺线” 织成的靠垫样品 —— 淡棕色的印度棉线打底,米白色的可降解线织出细碎的茉莉花图案,两种线的纹理交织在一起,既有印度传统织物的厚重,又有可降解材质的细腻。
“大家试试,用混纺线织你们最熟悉的茉莉花图案,” 周梅笑着把样品递给身边的拉吉尼,“这种线比纯棉线更柔软,织出来的图案也更立体,宜家的订单里,欧洲客户特别喜欢这种融合风格。”
拉吉尼接过样品,手指轻轻着织物表面,眉头却皱了起来。她是当地有名的棉织工匠,从十二岁跟着母亲学织传统 “卡迪布”,三十年来从未改变过工艺 —— 只用印度本土的粗棉线,按祖辈传下来的 “斜纹织法” 编织,连织机的转速都是固定的。“周女士,这种线太细了,我们的织机转速慢,织出来会松散;而且茉莉花图案应该用红色棉线,用白色线不符合我们的传统,” 拉吉尼的声音带着固执,“我们的客户只认传统卡迪布,改了工艺,他们就不买了。”
周围的妇女们也纷纷点头附和。坐在拉吉尼旁边的卡维塔小声说:“我上次试着用可降解线织,织到一半线就断了,还得重新接线,反而耽误时间。” 院子里的氛围瞬间变得有些僵硬,原本期待的眼神,渐渐被抵触取代。
周梅心里清楚,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习惯的差异。她没有强迫大家接受,而是笑着说:“没关系,咱们今天不着急织样品,先聊聊你们的传统织法吧。拉吉尼姐,你能给我们演示下卡迪布的斜纹织法吗?我特别想学习。”
拉吉尼愣了一下,没想到周梅会提出学织法。她犹豫了几秒,还是起身走到院子角落的老式木织机前,熟练地穿线、打纬、提综。木织机发出 “咔嗒咔嗒” 的声响,粗棉线在她的手中渐渐织成细密的斜纹,每一道纹理都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周梅和团队成员围在旁边,认真地记录着织机的转速、纬线的密度,还有拉吉尼手上的力度 —— 她提综时手腕会微微倾斜,打纬时力道比想象中轻,这些细微的动作,都是传统工艺的精髓。
“太厉害了,拉吉尼姐,” 周梅由衷地赞叹,“这种斜纹织法比我们之前见过的更紧密,要是能保留这种织法,再用混纺线调整图案颜色,会不会更好?比如用你们传统的红色棉线织底色,用白色可降解线织茉莉花的轮廓,既有传统元素,又符合欧洲客户的审美。”
拉吉尼停下手中的活,看着周梅手里的混纺线样品,若有所思。这时,协作中心的印度员工阿米尔走过来说:“拉吉尼姐,我昨天去德里的手工艺市场,看到有家店铺在卖改良版卡迪布,用的是细棉线织传统图案,价格比普通卡迪布高两倍,买的人很多,都是外国游客。”
这句话让拉吉尼的眼神动了动。她接过周梅递来的混纺线,试着在织机上穿了几针 —— 可降解线虽然细,但韧性比她想象中好,与粗棉线交织时,并没有出现松散的情况。她试着织了一小段红色底、白色花的图案,阳光下,白色的茉莉花仿佛浮在红色的布面上,比纯棉线织的更有层次感。“好像…… 真的可以,” 拉吉尼的语气软了下来,“但我得再试试,要是断线少了,织起来顺手,我就教大家用混纺线。”
周梅立刻让团队把织机的转速微调了 5%,又给每个人准备了 “线张力调节器”—— 这是根据拉吉尼的织法改良的小工具,能帮助控制可降解线的松紧,减少断线。接下来的三天,拉吉尼每天都在织机前练习,从最初每小时断线 3 次,到后来半天只断 1 次,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第五天,她主动召集妇女们:“大家跟我学,用混纺线织茉莉花图案,这种线能卖好价钱,咱们能赚更多钱给孩子交学费。”
院子里的氛围重新变得热烈起来。卡维塔跟着拉吉尼学了半天,就织出了一小块合格的样品,她兴奋地举着样品说:“真的不容易断线!而且织出来的花比以前好看,我要多织几块,寄给在孟买打工的丈夫看看。”
周梅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欣慰。她拿出手机,给林天宇发了段视频:“印度分中心的文化适配终于有进展了,拉吉尼带头用混纺线,其他妇女也跟着学,下周就能开始接宜家的首批订单,500 个靠垫,按这个进度肯定能按时完成。”
此时的林天宇,正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汇金基金王总的质疑。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海外扩张收益分析报告》,报告里用红色标注着 “印度分中心首年预计亏损 80 万元”“欧洲协作中心回本周期需 3 年”,王总的手指在这些标注上轻轻点着:“林总,上市后机构对你们的期待很高,海外扩张是好事,但速度太快、短期收益太低,投资者会有顾虑。上周的股东会上,己经有两家基金提出,希望你们放缓印度、越南的协作中心建设,把资金投入到利润更高的国内环保面料生产上。”
林天宇拿起报告,翻到 “就业带动数据” 那一页:“王总,您看这里 —— 印度分中心虽然首年预计亏损,但能带动 150 名贫困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从 2000 卢比提升到 8000 卢比;欧洲协作中心不仅带动移民就业,还帮我们拿到了 LéO、宜家的长期订单,这些订单的毛利率虽然不如国内面料,但能提升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为长期发展铺路。”
他还打开电脑,调出印度分中心的实时监控画面:“您看,现在妇女们己经开始用混纺线生产,宜家的采购总监上周去考察,己经把明年的订单量增加到 3000 件。只要度过首年的培育期,从第二年开始就能实现盈利,而且随着规模扩大,利润率会逐步提升。”
王总看着画面里忙碌的印度妇女,又翻了翻林天宇递来的订单意向书,眉头渐渐舒展:“我明白你们的民生初心,但也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这样吧,你们出一份‘海外扩张阶段性目标表’,明确每个协作中心的盈利时间节点和就业带动数量,我们帮你们向其他机构解释,争取更多支持。”
林天宇立刻答应:“没问题,我们下周就把表格发给您。其实我们也在调整策略,比如印度分中心会同步生产国内订单需要的棉织辅料,降低亏损;欧洲协作中心会增加高端定制产品的比例,提升利润率,争取提前回本。”
解决了资本的质疑,林天宇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国内非遗合作的筹备中。之前西川省文旅厅联系民生工艺联盟,希望合作开发 “蜀绣 + 环保工艺” 系列产品,将蜀绣这一非遗技艺与可降解面料结合,推向国内外市场。林天宇特意派小李和王仲明前往西川成都,对接蜀绣非遗传承人陈婆婆。
陈婆婆的蜀绣工坊在成都宽窄巷子附近的一个老院子里,院子里种着几株芙蓉花,工坊的墙上挂满了蜀绣作品 —— 有色彩艳丽的 “芙蓉鲤鱼”,有细腻逼真的 “双面绣熊猫”,每一件都透着精湛的技艺。小李刚走进工坊,就被一幅 “蜀锦屏风” 吸引住了:屏风上的凤凰用 “晕针” 绣成,羽毛的颜色从深红渐变到金黄,仿佛真的在展翅飞翔。
“这是我年轻时绣的,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陈婆婆拄着拐杖走过来,她的手指因为常年刺绣有些变形,却依旧灵活,“蜀绣讲究‘针脚细密,色彩明快’,光针法就有 122 种,不是随便就能学会的。你们想把蜀绣和可降解面料结合,我不反对,但不能丢了蜀绣的魂。”
王仲明拿出带来的可降解面料样品,递给陈婆婆:“陈婆婆,我们的可降解面料虽然薄,但韧性很好,适合绣精细的图案。我们想保留蜀绣的核心针法,比如晕针、滚针,再用可降解线调整颜色,让蜀绣既符合环保理念,又能适应规模化生产。”
小李也补充道:“我们还想请您担任‘蜀绣环保工艺顾问’,培训编外人员学习蜀绣基础针法,您看行吗?”
陈婆婆接过样品,用手指轻轻揉搓着面料,又拿起可降解线试了试针法。她发现可降解线虽然比传统丝线细,但上色均匀,绣出来的晕针效果更柔和。“可以试试,但有个条件,” 陈婆婆说,“编外人员必须先学三个月的基础针法,我要亲自考核,合格了才能参与生产。蜀绣不能变成‘粗制滥造’的东西,丢了老祖宗的脸。”
小李和王仲明立刻答应。接下来的一周,他们和陈婆婆一起制定了 “蜀绣环保工艺培训计划”:第一个月学 “滚针”“切针” 等基础针法,用传统丝线练习;第二个月学 “晕针”“纱针”,尝试用可降解线绣简单图案;第三个月考核,合格者进入编外团队,参与 “蜀绣 + 可降解面料” 产品的生产。
在工坊的培训室里,小李看着陈婆婆教第一批学员绣 “熊猫” 图案。陈婆婆握着一个年轻学员的手,教她如何控制晕针的力度:“绣熊猫的毛色,要从深灰到浅灰慢慢过渡,每一针的长度不能超过 2 毫米,力度要均匀,不然颜色就会断层。” 学员们学得很认真,手指虽然有些笨拙,却眼神坚定 —— 她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村妇女,之前靠打零工为生,现在有机会学非遗技艺,还能拿稳定工资,都格外珍惜。
王仲明则在实验室里,测试蜀绣针法与可降解面料的适配性。他发现蜀绣的 “纱针” 适合绣可降解面料的轻薄特性,绣出来的图案透气性好,还不容易勾丝。他和陈婆婆一起,设计出首款 “蜀绣环保产品”—— 可降解真丝围巾,上面绣着一只抱着竹子的熊猫,用晕针绣熊猫的毛色,用纱针绣竹子的纹理,边缘用滚针收边,既保留了蜀绣的精致,又符合环保要求。
当这款围巾样品送到西川省文旅厅时,负责人忍不住赞叹:“这才是‘非遗活化’的正确方式!既有传统技艺的魂,又有现代环保的理念,我们要把这款围巾作为‘西川文旅伴手礼’,在成都的机场、景区都设专柜销售。”
八月末的一天,林天宇收到了来自印度和西川的双重好消息:印度分中心的首批 500 个宜家靠垫顺利完成生产,通过了宜家的质量检测,准备发往欧洲;西川的蜀绣编外团队己经有 30 人通过考核,开始生产 “熊猫围巾”,首批 200 条围巾刚上线就被预订一空。
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玉兰花树 —— 虽然己经过了花期,枝叶却依旧繁茂,像一把撑开的绿伞。华老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民生工艺共生模式全球报告》,这是林天宇让团队整理的,记录了各个协作中心和编外加工点的发展情况。
“天宇,你看这里,” 华老指着报告里的就业数据,“截至八月,咱们的模式己经在全球带动 1.8 万人就业,其中 60% 是妇女和老人,这比任何利润数据都更有意义。”
林天宇接过报告,翻到 “印度分中心” 那一页,看到拉吉尼的照片 —— 她正带着妇女们生产靠垫,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华老,以前我总担心,全球扩张会让模式变味,现在才明白,只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技艺,找到融合点,‘共生’就能实现,” 林天宇感慨道,“无论是印度的棉织、西川的蜀绣,还是欧洲的刺绣,每种工艺都有自己的魂,我们要做的不是‘改造’,而是‘赋能’,让它们在环保和民生的理念下,焕发新生。”
华老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这就是‘匠心无界’的真正含义。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挑战,比如不同国家的政策差异、不同工艺的融合难题,但只要守住‘民生为本’的初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九月的阳光里,天宇民生的团队继续在 “共生” 的道路上前行 —— 周梅在印度筹备第二个协作中心,计划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就业;小李在西川跟进蜀绣产品的生产,准备开发 “芙蓉花” 系列新款;王仲明在实验室里,测试非洲传统蜡染与可降解面料的融合工艺,为下一步开拓非洲市场做准备;林天宇则在准备即将召开的 “全球民生工艺论坛”,想邀请更多国家的手工艺者和企业加入,一起推动 “工艺共生、民生共荣” 的理念。
办公楼的显示屏上,滚动着各个协作中心和加工点的实时数据:印度靠垫订单完成率 100%,西川蜀绣围巾预订量 300 条,欧洲协作中心新签 2 家客户……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 拉吉尼用赚的钱给孩子报了英语班,西川的学员小张成了蜀绣编外团队的骨干,欧洲的玛利亚开始教其他移民妇女刺绣……
林天宇知道,共生之路没有终点,还会有文化的碰撞、技艺的磨合、资本的考验,但只要团队坚守 “尊重差异、赋能共生” 的理念,就一定能让中国的民生工艺模式,在全球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因为工艺而获得尊严,因为协作而实现梦想。
夜色渐深,厂区里的灯光依旧明亮。环保工艺研究院的研发人员还在测试新的可降解面料,编外培训师在整理第二天的课程资料,商务部的员工在核对发往欧洲的订单。每个人都在为 “共生” 的梦想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天宇民生新的篇章,也书写着世界工艺与民生融合的美好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