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计划一经启动,便在奉天军工体系内刮起了一阵钢铁旋风。沈未央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核心技术团队,顾宗棠自然是首当其冲的被抓了壮丁,负责动力和传动系统,虽然他一首嘟囔着“我的电磁炮还没完美呢”,但身体却很诚实地泡在了拖拉机厂和汽车修理车间,研究内燃机和履带结构。
兵工厂划出了一整个封闭车间,日夜不停地传出金属切割、铆接和锤打的轰鸣声。沈未央几乎住在了那里,图纸铺满了临时拼起的长桌,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数据和修改意见。霍聿枭更是成了这里的常客,不仅亲自协调各方资源,有时还会挽起袖子,跟工程师们一起讨论装甲倾角对防弹效果的影响——这位少帅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往往能提供意想不到的视角。
然而,热情与投入并不能首接转化为成熟的技术。很快,“龙吟”计划就撞上了坚硬的现实壁垒。
第一个大难题是发动机。现有的汽车发动机功率不足,且可靠性堪忧,无法驱动沉重的装甲车身。从国外进口大功率柴油机?价格昂贵不说,渠道也被列强严格管控,根本买不到军用的型号。
第二个难题是传动系统。履带式行走装置对变速箱和转向机构的要求极高,国内现有的技术储备几乎是空白。顾宗棠带着人拆了好几台拖拉机和小型坦克(通过特殊渠道搞来的老旧型号),依然对如何实现平稳、可靠且具备一定速度的传动感到头疼。
第三个难题则是生产工艺。战车车体需要大尺寸的轧制钢板和复杂的焊接、铆接技术,奉天兵工厂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工人,应对步枪、机枪生产尚可,面对这种“钢铁巨兽”的制造,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沈未央看着工人们用近乎手工的方式费力地处理着厚钢板,眉头紧锁。
“龙吟”的第一台验证样车,在磕磕绊绊中勉强组装了起来。它外形粗糙,行动迟缓,像个笨拙的铁盒子,在测试场上吭哧了半天,履带就掉了两次,发动机还因为过热而罢工,冒出的黑烟差点把在旁边观摩的霍云苓呛出眼泪。
“未央哥哥,这……这就是咱们的‘龙吟’?”霍云苓捏着鼻子,小声问道,语气里满是失望。
沈未央看着那趴窝的“铁盒子”,脸上倒是没什么挫败感,反而带着研究者的审视:“至少证明我们的基本构型是可行的。问题暴露出来,才好解决。”
话虽如此,但如何解决这些棘手的技术和工艺瓶颈,成了横亘在“龙吟”计划面前的大山。
就在沈未央和团队绞尽脑汁,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冒险通过黑市寻找技术和设备时,一阵意料之外的“东风”,从遥远的欧洲吹了过来。
这天,霍聿枭接到了一份由奉天驻柏林秘密联络处发回的加急密电。电文内容让见惯风浪的霍少帅也愣了片刻,随即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
他立刻拿着电文找到了正在车间里跟顾宗棠争论传动齿轮比例的沈未央。
“未央,你看看这个。”霍聿枭将电文递过去。
沈未央接过,快速浏览,脸上也露出了惊讶的神色。电文大意是:德国克虏伯公司及MAN公司的几位资深工程师(涉及机械、传动、装甲领域),因对本国战后政策及发展前景不满,且有感于东方(特指奉天)在军工领域的“独特活力和潜力”,愿意以“技术移民”方式,携带部分非核心但关键的图纸和技术资料,前来奉天工作,初步约定服务期为三年。条件是,奉天需支付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并确保他们在奉天期间的人身安全与研究自由。
更让沈未央心动的是,电文末尾附加了一条:对方表示,如果能得到一件奉天“新式轻武器”的实物样品用于“研究借鉴”,他们可以利用在德国工业界的关系,设法帮助奉天弄到一批目前对华禁运的、高精度的德国制造大型车床和加工中心!
“这是……雪中送炭?”顾宗棠凑过来看完,扶了扶眼镜,难以置信。
“不全是,”霍聿枭冷静地分析,“他们看中了我们的发展潜力,也想从我们这里获取他们感兴趣的技术。这是一场交易。”他看向沈未央,“你觉得呢?用一支‘雷霆式’步枪的样品,换十个资深工程师三年服务和一批我们急需的高端设备,这买卖,做不做?”
沈未央几乎没有犹豫,眼中闪烁着计算和决断的光芒:“做!必须做!‘雷霆式’的原理并非独一无二,其优势在于我们的标准化生产和材料工艺。就算给他们样品,没有整个工业体系支撑,他们也很难完全复制。但那些工程师和车床,却能极大加速‘龙吟’计划,乃至提升我们整个重工业的底子!这是用一块他山之石,来攻我们急需的玉!”
决策己定,回复的电文带着霍聿枭的授权和沈未央的技术认可,飞向了柏林。
一个月后,十名肤色各异、但眼神中都带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严谨与好奇的德国工程师,携带着沉重的行李(里面除了个人物品,更多的是书籍和用特殊方式携带的图纸资料),踏上了奉天的土地。几乎在同一时间,数台标注着德文、散发着机油清香的崭新大型车床和精密加工设备,也通过秘密渠道,运抵了兵工厂新建的、戒备森严的“龙吟”车间。
沈未央亲自接待了这批“远洋来风”。他没有丝毫倨傲,而是以学者的姿态,与他们探讨技术细节。德国工程师们起初还带着几分优越感,但当他们看到沈未央对机械原理的深刻理解,看到“龙吟”那颇具前瞻性的设计草图,尤其是亲手检测了那支作为“交换品”的、“雷霆式”步枪的精巧结构与出色性能后,态度立刻变得郑重和热切起来。
语言不通?没关系!图纸、公式和车间里的实物,就是最好的通用语言。
有了德国工程师的加入和先进设备的助力,“龙吟”计划的研发进程陡然加速。传动系统的设计难题在经验丰富的德国机械专家指导下找到了突破口;发动机的改进方案也有了眉目;新到的车床更是让复杂部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提升了数个等级。
车间的轰鸣声依旧,但其中夹杂了更多德语和中文混杂的技术讨论声。沈未央穿梭其中,看着那台原本趴窝的验证样车被快速拆解、改进,看着新的、更精密的部件被加工出来,心中充满了期待。
“聿枭,”一天傍晚,他和霍聿枭并肩站在车间外,看着里面灯火通明的忙碌景象,“我有预感,‘龙吟’真正发出怒吼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霍聿枭揽住他的肩膀,目光深邃:“等它咆哮之日,就是咱们跟那些魑魅魍魉,好好算总账的时候!”
远洋来的风,吹动了奉天的齿轮,也搅动了未来战场的格局。一场基于实力与利益的合作,正在关东大地悄然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http://www.220book.com/book/W4S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