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试刀成功的军报与蒙恬充满信心的奏章一同送达咸阳,嬴政览毕,心中大定。钢铁的威力己得到最严酷战场的初步验证,工部与格物院的价值,再无任何人能够质疑。
然而,朝堂上儒法关于取士标准的争论,虽被他强行压下,却给他提了个醒。现行的举荐制度与“KPI考成法”主要针对在职官吏,对于如何更广泛、更有效地从天下选拔人才,尤其是吸纳那些并非官吏出身、却身怀实学的人,仍缺乏一个稳定、公平且易于掌控的渠道。“求贤令”效果虽好,但终非长久之计。
他的意识沉入系统,在浩瀚的知识库中搜寻。很快,一个在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雏形,引起了他的注意——科举。
当然,他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刻推行后世完善的科举制。他需要的是一个符合当下大秦国情、能够被他牢牢掌控、并能有效选拔所需人才的过渡性方案。
几日后的御前会议,嬴政只召见了李斯、程邈等少数核心重臣。
“朕观历代选官,或世袭,或举荐,皆有弊端。世袭易出庸才,举荐易成朋党。”嬴政开门见山,“‘求贤令’广开才路,然标准不一,难以持久。朕欲设一常制,定期于各郡县设考场,允许天下士子、匠人,乃至有特长之庶民,自愿报名,通过统一考试,选拔其中优异者,入格物院、博士宫或地方为吏。”
他提出了一个简化版的科举构想:考试分“明经”(考察对法令、典籍的理解)与“明算/格物”(考察算学、工巧等实用知识)两科,由朝廷统一出题、评卷,择优录用。
李斯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立刻意识到,这制度若能推行,将极大削弱地方豪强和世族通过举荐垄断官路的权力,将选官之权彻底收归中央,正合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理念!而且,“明经”科考法令,正是他法家的强项!
“陛下圣明!”李斯率先表示支持,“此制一出,可使野无遗贤,更能使天下英才,尽入陛下彀中!臣以为,当尽快拟定细则,颁布天下!”
程邈也点头赞同:“格物院正需源源不断之新血,若能有此稳定渠道选拔精通算学格物之才,实乃工部之幸!”
然而,嬴政接下来的话,却让李斯心中一凛。
“此事,由程邈牵头,会同博士宫、廷尉府共同拟定细则。李斯,你总领全局,负责协调。”嬴政淡淡吩咐。
让程邈牵头?李斯瞬间明白了陛下的深意。陛下这是要平衡!用程邈和工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的“格物”势力)来主导关乎未来人才选拔的制度建设,分薄他李斯(法家)和博士宫(儒家)的影响力,防止任何一方借此机会过度扩张。同时,让三方共同参与,又能相互制衡。
“臣,遵旨。”李斯压下心中的一丝不快,躬身领命。他深知,在陛下面前,任何不满都不能表露。
程邈则感到责任重大,忠诚度 91 的光芒稳定而坚定:“臣必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科举雏形的设立,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更深的层面开始搅动帝国的格局。
消息传出,地方世族和豪强感到阵阵寒意,他们世代经营的举荐特权将受到严重挑战。而无数寒门士子、民间匠人则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晋身之阶,激动不己。各地的私学、匠作坊,都开始根据风声,调整教学和传授内容,以适应可能到来的“考试”。
博士宫内,儒生们心情复杂。一方面,“明经”科给了他们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与“格物”并列,且由程邈牵头,让他们感到地位受到了威胁。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研究律法,试图在“明经”科中占据优势。
朝堂之上,因科举之事,各方势力进入了新一轮的微妙博弈与合纵连横。李斯虽被分权,却更加卖力地推行“KPI考成法”,试图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嬴政则稳坐中枢,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就像最高明的棋手,通过设立工部、引入墨家、推行KPI、酝酿科举,不断地在朝堂这盘大棋上落子,打破旧的平衡,塑造新的格局。
他深知,驭下之道,在于平衡,在于让臣下始终有所求、有所惧。他现在手握土豆(农业)、钢铁(工业)、系统(知识)三张王牌,更有蒙恬的忠诚与北疆的强军作为后盾,己初步具备了驾驭这场变革的绝对实力。
这一日,他收到“黑冰台”密报,旧齐之地的一些世族,因不满科举等新政,暗中联络,似有怨言。
嬴政看着密报,眼神冰冷。
“传诏给王贲(王翦之子,此时应在齐地镇守),”他对身边近侍吩咐,“让他‘留意’一下那些不安分的世族,若有异动,雷霆处置,不必请示。”
“再告诉李斯和程邈,科举细则,需加快进度。朕,要在明年春耕之后,看到第一次考试!”
变革的步伐,不会因任何阻力而停止。帝国的战车,在嬴政的驾驭下,正轰鸣着驶向一个由钢铁、律法、知识与皇权共同铸就的未来。而那些试图螳臂当车者,终将被碾得粉碎。
---
第十六章完。
花间雨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5I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