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决心己定,科举的雏形便在程邈的主持下,联合博士宫与廷尉府,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诏书明发天下,定于次年仲春,在咸阳及各郡治所,首开“明经”与“明算/格物”两科试。消息如野火燎原,瞬间点燃了无数沉寂的心。
陇西狄道,寒士陈平,家徒西壁,唯有一屋竹简相伴。他精通律法,却因家世贫寒,屡次投效无门。得知科举消息,他眼中燃起多年未见的火光,小心卷起自己注解的《秦律》,背上行囊,毅然东行。
“阿母,儿此去,定要搏个出身!”
蜀郡成都,年轻的匠人李冰(与后世太守同名,虚构),祖辈皆以治水为业,却始终屈居吏员之末。他收到在格物院任职的墨家友人传来的消息,言“明算/格物”科极重实务,尤其水利、算学。李冰望着奔流的岷江,握紧了手中改进多年的“堰流测算简图”,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冲动。
“或许,吾辈匠人之学,真能登堂入室?”
旧齐临淄,田氏府邸。家主田儋将诏书狠狠掷于地,面色铁青。“嬴政这是要掘我等世族之根!什么科举,分明是要断我辈举荐之路!”其弟田荣阴冷道:“兄长勿忧,我己联络诸家,届时……定要让这科举,变成一个笑话!”
咸阳,博士宫内。以周青臣为首的儒生们,虽对“明算/格物”与“明经”并列心怀芥蒂,但也深知这是扩张影响力的机会。他们闭门谢客,精心编纂“明经”科可能涉及的律法释义与典籍要点,力求在首次科举中压过“格物”风头。
李斯府中,这位丞相则在更深的层面布局。他支持科举,因这利于中央集权,但他绝不允许程邈借此坐大。他暗中授意门生故吏,在拟定“明经”考题时,巧妙融入更多法家思想的诠释,同时密切关注“明算/格物”科的动向,准备随时出手引导或干预。
整个大秦,因这一纸诏书,暗流汹涌,希望与阴谋交织。
嬴政高踞咸阳宫,通过“黑冰台”与系统界面,冷眼旁观着这纷繁世相。他看到了陈平这样的寒士跋涉,看到了李冰这样的匠人期盼,也看到了田儋等世族的怨毒与李斯的算计。
“传诏程邈,”嬴政对近侍道,“‘明算/格物’科首试,需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可命少府、治粟内史提供一些当前工程、农事中遇到的难题,作为考题备选。朕要的,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他要通过这次科举,真正筛选出能为他所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干才。
同时,他意识沉入系统。【基础工业】科技树下,因墨家加入和格物院建立,【标准化生产】、【基础几何】等分支的解锁条件己大幅降低。他毫不犹豫,投入国运点将其点亮。
【兑换成功!解锁【标准化生产理念】、【基础几何知识包】。剩余国运点:510点。】
大量的知识涌入脑海,关于统一度量、零件互换、流水作业的初步概念,以及更精确的几何测量、计算方法。嬴政立刻将这些知识的核心要点,以“陛下偶得之天启”的名义,加密送往程邈与格物院。
程邈得到这些前所未闻的理念,如获至宝,立刻组织墨家子弟与格物院精英进行消化吸收。很快,渭水工坊内,第一批按照“标准化”要求尝试制作的弩机零件模具被打造出来;用于水利工程的更精确的水平仪、测量绳也开始试用。格物院内,算盘(根据系统知识复原改进)的使用被大力推广,新的几何测量法被编撰成册。
一股注重精确、标准与实效的新风,开始在工部与格物院内部刮起。
时光流逝,科举之期日渐临近。各地士子、匠人汇聚郡城,咸阳更是人满为患。陈平抵达咸阳,租住在陋巷,日夜苦读;李冰带着他的水利图,忐忑不安地等待考试;田儋等人派出的搅局者,也混迹于人群之中。
朝堂之上,表面平静,实则各方目光都聚焦于此。李斯暗中调整着朝堂力量,准备在科举后的人事安排上抢占先机;周青臣等人摩拳擦掌,准备在“明经”科大放异彩;程邈则压力巨大,生怕“明算/格物”科首试出纰漏,辜负圣恩。
科举前夜,嬴政独自登上宫阙最高处,俯瞰着万家灯火的咸阳城。他知道,明日开启的,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个时代转折的信号。它将打破千年来的阶层壁垒,至少是撕开了一道口子。
“系统,记录这一刻。”他在心中默念,“这是一个文明,主动寻求突破的开始。”
【己记录。历史节点:‘大秦首次科举’即将触发。影响力预估:极高。】
夜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他目光坚定,如同这黑暗中最亮的星辰。
明日,且看这天下英才,如何在这帝王设下的舞台上,各显神通!
---
第十七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5I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