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都护府与西域的治理新政,在陈平、李冰等干吏的推动下,逐步展开。陈平以秦律为纲,结合草原部落的习惯法,制定了简明易懂的《北庭约法》,明确了权利与义务,处理纠纷公正迅速,逐渐赢得了归附胡人的信任。李冰则勘察水源,指导移民与胡人共同开挖水渠,推广土豆与苜蓿轮作,昔日单纯的牧场开始出现片片农田,牧民的生计更加稳定,对都护府的向心力日益增强。
西域方面,护西域校尉利用丝路税收,不仅修筑要塞,更在沿途设立驿站、提供护卫,保障商路安全。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与西域的良马、玉石、葡萄、香料贸易空前繁荣,大量的税收反过来又支持了边疆建设。一种以经济利益和文化影响力为纽带的羁縻统治模式,逐渐取代了单纯的军事威慑。
消息传回咸阳,嬴政深感欣慰。他意识到,帝国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有效的治理与民生的改善。他在朝会上明确提出“文治与武功并重,开拓与固本兼行”的治国理念,要求各郡县在完成“KPI”考核指标的同时,需更加注重教化百姓、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与此同时,随着工部格物院成果的不断涌现以及科举制度对“明算/格物”人才的持续选拔,一股重视实证、探究物理的新风气,逐渐从上层向民间渗透。稷下学宫内,尽管周青臣等老派儒生仍持保留态度,但年轻学子中对格物学感兴趣者日益增多,私下交流算学、地理、甚至偷偷研究杠杆滑轮者大有人在。一些地方官学,也开始尝试引入基础的算学与地理知识。
程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他奏请陛下,希望允许格物院刊行一些不涉及核心机密的普及读物,如《算术启蒙》、《万物图说》(介绍常见动植物、矿物)、《寰宇风物略》(删减版的世界地理),以开启民智,培养更多基础人才。
此议一出,朝堂争议再起。周青臣等人激烈反对,认为这将混淆圣贤之道,使百姓舍本逐末。李斯则持谨慎支持态度,认为有限度的知识传播有助于提升吏员素质和工匠水平,但需严格控制内容。
嬴政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准!民智开,则国力强!然,需设立‘文宣署’于丞相府下,专司刊行书籍之审核,凡涉及军国机密、悖逆纲常者,一律严禁!格物院可先刊行《算术启蒙》与《万物图说》,试于关中官学,观其后效。”
《算术启蒙》与《万物图说》的刊行,如同在沉寂的思想湖面投入两颗石子。虽然初始影响范围有限,但却标志着帝国官方开始有意识地向民间传播实用知识,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而在更高的技术层面,骊山基地对螺旋桨技术的实用化改进日夜不停,首艘安装螺旋桨的“扬威级”试验舰开始铺设龙骨。格物院对“司南针”的改进也取得进展,通过悬吊、水浮等方式,减少了晃动,指向稳定性有所提高。更令人振奋的是,禽滑釐团队在尝试提高蒸汽机效率时,受陛下偶尔提及的“高压”概念启发,开始研究更高压力的锅炉与更精密的阀门控制系统,虽然风险巨大,却代表着动力革命的又一次深入。
帝国的躯体,在北庭西域逐渐扎根稳固;帝国的血脉,随着轨道网络的延伸和蒸汽船的改进而更加通畅;帝国的思维,则在格物之风的吹拂下,悄然发生着蜕变。
这一日,嬴政登临新建成的灵台(天文观测台)。台上安置着格物院根据新旧知识融合制造的最新青铜浑天仪与简易望远镜。他透过望远镜,看向清晰的月球环形山与璀璨的银河,脑海中系统的【基础天文学】知识愈发清晰。
“天地之奥,无穷尽也。”他放下望远镜,对随行的程邈、周青臣(被特意召来)等人感叹道,“儒者言敬天知命,格物者言察类明故。二者岂可偏废?不知天行有常,何以敬天?不究万物之理,何以知命?”
周青臣闻言,浑身一震,若有所思。
程邈则躬身道:“陛下圣明!格物非为否定传统,乃为更深切地理解天地,进而更好地利用厚生,强国富民!”
嬴政点头:“然也。传旨,于稷下学宫增设‘格物科’,与‘明经科’并列,选育兼通经典与实学之才!未来朝堂栋梁,当出于此!”
这道旨意,无疑是对格物学的官方正名,也是对周青臣等保守派的一次温和却坚定的引导。帝国的发展方向,在文武并举、兼容并包的基调下,愈发清晰。
就在嬴政致力于内修文治、外拓疆土、引导思潮之时,他接到了海军大都督尉缭的密报:罗马新的使团己抵达安息,正在前往大秦的途中。同时,安息帝国亦有遣使通好之意。
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在新的层面上,即将再次展开。而这一次,大秦将以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的姿态,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
第西十西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5I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