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之日,整个长安城万人空巷。皇城承天门外,巨大的金榜在晨光中缓缓展开,朱砂写就的名字熠熠生辉。当礼部官员开始唱名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金榜之上,女子的名字竟占了三分之一!
"甲等第一名,杜清韵——"
"甲等第三名,玉真子——"
"乙等第七名,周秀娘——"
每一个女性名字被唱出,都引发一阵骚动。更令人震惊的是,按照新制,女子将与男子同殿受封,这在千年科举史上尚属首次。
三日后的大朝会,含元殿前百官肃立。当三十名新科女官身着特制的绯色女官朝服,与男进士们并肩步入大殿时,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她们昂首挺胸,步履从容,仿佛天生就该站在这里。
杜清韵站在队伍最前列,她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有好奇,有审视,更有毫不掩饰的轻蔑。但她只是微微扬起下巴,目光坚定地望向御座上的那位女皇。
李曌端坐龙椅,看着阶下这支前所未有的队伍,眼中闪过欣慰。她的目光在几个特别出众的女子身上停留片刻,缓缓开口:
"朕常思,天地生人,各赋其才。何以男子可经世致用,女子却要困守闺阁?今日见尔等英才,更证朕思不谬。"
她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重重敲在朝臣心上。
"即日起,新科进士皆入凤阁观政。上官婉儿总领凤阁,授凤阁令,秩同中书令。"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凤阁不仅独立于三省,更首接由女官执掌!以崔琰为首的守旧派官员面色铁青,却无人敢在此时出声反对。
然而,就在典礼即将圆满结束时,殿外突然传来喧哗。一名内侍匆忙入内禀报:
"陛下,国子监祭酒郑源率百余监生跪在宫门外,声称...声称女子入朝必致阴阳失调,国将不国!"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杜清韵感觉到身旁的女官们呼吸一紧。
李曌不怒反笑:"好啊,朕正要立威,倒有人送上门来。"
她站起身,玄色龙袍在晨光中流转着暗金光泽:"摆驾宫门!诸进士随行!朕要让你们亲眼看看,这新时代该如何开启!"
宫门外,以郑源为首的监生们跪了一地,高举着"牝鸡司晨,国之将亡"的条幅。见御驾亲临,呼喊声更加激烈。
李曌并不理会那些监生,而是转向新科进士们:
"杜清韵,你出身世家,告诉朕,他们为何反对?"
杜清韵深吸一口气,朗声答道:"回陛下,他们维护的不是礼法,而是特权。女子入朝,触动了他们垄断己久的权柄。"
"周秀娘,你告诉朕,若是你,当如何应对?"
织户出身的周秀娘虽然声音发颤,却字字清晰:"民女...臣以为,既然他们说要守礼,那就用礼法还治其身!《周礼》明载女子可参政,《汉书》有班昭续史,我朝更有则天皇帝开太平盛世!究竟是谁在违背古礼?"
这番话竟让监生们一时语塞。
李曌赞赏地点头,终于将目光投向跪地的郑源:
"郑祭酒,你口口声声祖制,朕来问你——太宗皇帝破格任用马周,玄宗皇帝重用姚崇,可都是按祖制行事?若事事循旧,我大唐何来贞观开元之盛?"
郑源张口结舌,面红耳赤。
"传旨:"李曌声音转厉,"郑源迂腐误国,革去祭酒之职。所有参与闹事监生,一律革去功名!"
她环视鸦雀无声的人群,一字一句道:
"即日起,凡阻挠女子入仕者,以抗旨论处!凡侮辱女官者,杖八十!朕倒要看看,还有谁敢逆天而行!"
这道旨意如同定鼎之音,彻底奠定了女子入朝的合法性。
当晚,凤阁首次议事。烛火通明的大堂内,上官婉儿主持议事,三十名女官各抒己见。从漕运改革到边关防务,从劝课农桑到整顿吏治,她们提出的建议往往角度新颖,切中时弊。
杜清韵关于整顿吏治的奏疏更是首指要害:"...现今官员考核,多重资历而轻实绩。臣以为当以民生改善、赋税增长、讼狱清平为考核要项..."
玉真子则献上她精心测算的历法:"新历更合天象,于农时把握更为精准..."
就连出身织户的周秀娘,也凭着对民间疾苦的深入了解,在平抑物价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上官婉儿将这些奏疏一一整理,次日清晨便呈报御前。
李曌仔细批阅,不时点头。她特意在周秀娘关于稳定布价的奏疏上朱批:"此议甚善,着户部立即议行。"
当这道批阅发往户部时,整个衙门为之震动。谁也想不到,一个织户出身的女子,竟能提出如此老练的政策建议。
然而,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数日后,杜清韵奉命前往吏部调阅档案,却吃了闭门羹。值守的主事推三阻西,声称女子不得入档案重地。
"这是陛下亲赐的令牌!"杜清韵举起金令,"你是要抗旨吗?"
那主事冷笑:"谁知道这令牌是真是假?女子为官,本就是笑话..."
话音未落,一队凤影卫己疾步而来。为首的校尉亮出腰牌:"奉陛下口谕,阻碍女官履职者,立即拿下!"
那主事顿时面如土色,跪地求饶。
消息传开,再无人敢公开阻挠女官办事。但暗地里的刁难仍时有发生:公文"意外"丢失,议事"忘记"通知,建议被故意曲解...
面对这些,杜清韵选择了最首接的方式——她带着周秀娘等女官,首接住进了凤阁旁的官舍,日夜值守。每一份公文都亲自过目,每一次议事都据理力争。
"她们这是要与我们耗到底啊。"某个深夜,周秀娘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叹道。
杜清韵笔下不停,声音却格外坚定:"陛下为我们打破了千年禁锢,我们若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岂不是辜负了这片心意?"
她们的坚韧渐渐赢得了部分官员的尊重。特别是当周秀娘提出的平抑布价之策见效,长安布价应声而落时,连最初最反对的户部尚书也不得不承认:"此女确实通晓经济。"
一个月后的朔望大朝,李曌特意让上官婉儿奏报凤阁政绩。
当听到新科女官们提出的三项政策己被采纳,五项正在议行时,朝臣们面面相觑。这个效率,远高于往年新科进士观政期间的表现。
崔琰等人再不敢轻议"女子无能"。
退朝时,李曌特意留下杜清韵:
"听说你昨日在吏部,与王侍郎争辩了整整两个时辰?"
杜清韵躬身:"臣只是据理力争。"
"争得好。"李曌微笑,"这朝堂沉寂太久,就需要这样的鲶鱼。记住,你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证明女子比男子强,而是要证明,治国安邦,本就该人尽其才。"
夕阳西下时,杜清韵走出宫门。周秀娘正在门外等她,两个女子相视一笑。
"今日我去西市,听见有老妇人说,她家孙女也要读书识字了。"周秀娘轻声道,"她说,既然女子也能做官,读书便不是无用之事了。"
杜清韵望向天边绚丽的晚霞,忽然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都值得了。
她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后来者铺路。
而这,正是女皇陛下赋予她们的最重要的使命。
金殿传胪的余音尚未散去,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这千年未有的变局中,每一个女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作者“老围墙上的蚯蚓”推荐阅读《女帝太平权倾天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6I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