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坡联合伏击战的胜利,像一阵强劲的山风,迅速吹遍了鹰嘴涧及其周边区域。救国军战士们返回驻地时,肩上扛着崭新的三八式步枪,身后跟着驮满粮食、弹药和药品的骡马,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这不仅是一场物资上的丰收,更是一次士气的巨大提振。此前对联合八路军作战心存疑虑的周大膀子等人,亲眼见证了八路军在战斗中悍不畏死的冲锋和精准有效的配合,态度也悄然转变。队伍里开始流传着“八路军是条真汉子”、“跟八路军合伙打鬼子,痛快!”之类的说法。
雷炎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太久。他深知,松塔镇运输队被全歼,小鬼子上层绝不会善罢甘休。报复性的扫荡随时可能到来。同时,落马坡之战也暴露了救国军的一些问题:虽然单兵战斗勇气不缺,但在复杂地形下的多兵种协同、火力分配与转移、战场通讯等方面,与久经沙场的八路军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更重要的是,正如之前与何政委会谈所悟,没有稳固的根基,单纯的军事胜利如同沙上筑塔。
因此,在返回鹰嘴涧的第二天,雷炎就连续召开了军事会议和政工会议。
在军事会议上,他着重总结了落马坡之战的经验与不足。“同志们,这一仗我们打赢了,打得漂亮!但也要看到,如果没有八路军兄弟在侧翼和尾部的精准打击和迅速包抄,我们一营正面压力会大很多,伤亡也可能增加。我们的机炮连火力猛,但炮火与步兵冲锋的衔接,还可以更流畅。各排、各班之间的战术配合,也有提升空间。”雷炎指着临时绘制的落马坡地形图,一点一点地分析着战斗细节。
赵世勋补充道:“军长说得对。八路军的班组战术非常灵活,特别是他们的‘三三制’冲锋队形,以及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前进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建议,各连排立即开展针对性训练,尤其是山地作战和村落攻防。”
雷炎点头同意:“就这么办。参谋长,你负责根据这次战斗的经验,结合我们现有的装备和人员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班排连战术训练大纲,要突出实战性。另外,侦察连这次表现突出,刘黑子,你们要继续扩大活动范围,不仅要盯住小鬼子的据点,还要把附近地形、道路、村庄情况都摸透,绘制更精确的地图。”
“是!”陈致远和刘黑子同时领命。
军事整顿的同时,雷炎将更多精力投向了之前决议的“落地生根”计划。这项工作,由老杨主要负责推进。
老杨带着政治处精心挑选的十余人工作队,再次进驻了基础较好的坳口村。这一次,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宣传和征粮,而是扎下来,准备长期工作。工作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负责走访贫苦农户,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诉求;有的负责与村里比较开明的地主、乡绅接触,解释救国军的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至少是中立;老杨则亲自负责组建民兵和农会。
工作开展得并不一帆风顺。长期受压迫的农民起初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相信这支“兵”。他们见过太多来来往往的队伍,口号喊得响,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地主乡绅则对“减租减息”心存疑虑,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
老杨很有耐心。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先从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坳口村吃水困难,要到很远的山涧挑水。老杨就带领工作队和部分愿意出工的村民,一起寻找水源,修建简易的水渠和蓄水池。村里有几户孤寡老人生活困顿,工作队就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点,送去粮食,帮忙修缮漏雨的茅屋。救国军卫生队队长苏婉清也定期带人下来,为村民免费诊治一些常见疾病,接生,宣讲基本的卫生知识。
一点一滴的付出,逐渐融化了村民心中的坚冰。他们开始觉得,这支救国军好像真的和以前的队伍不一样。
看到时机逐渐成熟,老杨开始着手组建民兵队。他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承诺参加民兵保卫家乡,家属在缴纳粮税方面可以适当减免,民兵本人也能获得一定的粮食补贴。起初响应者寥寥,只有几个胆大的年轻后生报名。老杨也不气馁,亲自带着这几个民兵训练,教他们如何放哨,如何传递消息,如何利用地形隐蔽,甚至教他们打枪——用的是从落马坡缴获的旧枪和有限的子弹。
转机出现在一次小意外。一伙大约七八人的土匪流窜到坳口村附近,想进村抢掠。得到放哨民兵的报信后,老杨立刻组织工作队和刚刚成立的民兵队,依托村口的土墙和房屋进行防御。他让有限的几条枪集中使用,虚张声势,大声呼喊,制造出村里有重兵把守的假象。土匪摸不清虚实,不敢贸然进攻,对峙一阵后便退走了。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巨大反响。村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是多么重要。如果不是民兵提前发现并报信,如果不是老杨组织抵抗,作者“南派的神”推荐阅读《铁血雷霆:我是少军长》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村子可能就遭殃了。一时间,报名参加民兵的青年踊跃起来,很快就有二十多人。老杨趁热打铁,成立了坳口村农会,推选村里一位德高望重、家境贫寒的老农担任会长。农会的第一项决议,就是根据救国军颁布的《减租减息暂行条例》,与地主协商,将地租从原来的五五分成或更高,降低到三七分成(佃户得七成),并限制高利贷盘剥。
这项工作遇到了更大的阻力。村里最大的地主王老财态度强硬,坚决不同意减租,甚至暗中派人想去镇上的维持会告密。刘黑子的侦察连早就盯住了进出村的要道,截获了送信的人。老杨和雷炎商议后,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由刘黑子带人,深夜“请”走了王老财和他几个为虎作伥的家丁,带到山里进行“教育”。同时,农会组织村民,揭露王老财平日欺压乡里、甚至可能勾结小鬼子的行为。
在强大的压力和确凿的证据(侦察连截获的密信)面前,王老财最终屈服,同意了减租条件,并承诺不再与救国军为敌。消息传开,周边几个村庄也受到了震动。一些中小地主看到王老财都服软了,也主动找到救国军工作队,表示愿意遵守减租减息政策。
坳口村的试点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虽然过程曲折,充满了博弈和斗争,但一个由救国军主导、依靠贫苦农民、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顽固派的基层政权雏形,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民兵队建立起来,农会运转起来,老百姓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和希望。他们自发地给救国军送粮、送菜、做军鞋,甚至主动报告附近敌伪的动向。
雷炎密切关注着坳口村的进展。他多次听取老杨的汇报,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进行指导。他特别强调:“我们要的是人心,不是简单的服从。要让老百姓明白,我们打仗是为了保护他们,我们建立政权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才能拥有小鬼子和伪军无法摧毁的铜墙铁壁。”
与此同时,刘黑子的侦察连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不仅侦察敌情,还肩负着联络、渗透和初步建立情报网络的任务。雷炎根据现代情报工作的理念,给刘黑子提出了建议:不仅要关注小鬼子的军事调动,还要留意其经济掠夺、物资运输、伪政权人员变动等信息;要在关键据点、交通线发展“眼线”,不一定是首接为我们工作的人,可以是贪图小利的伪军士兵、对小鬼子不满的保甲长、甚至是混口饭吃的脚夫、小贩,通过他们获取零散信息,再进行汇总分析。
这项工作耗时耗力,且充满危险。但在刘黑子这个老猎手的精心经营下,一张粗糙但有效的情报网开始以鹰嘴涧为中心,向西周蔓延。一些关于小鬼子据点增兵、物资车队出发时间、伪军内部矛盾等有价值的信息,开始陆续传递回来。
这天,刘黑子带回了一个重要情报:“军长,据我们在县城的‘钉子’报告,小鬼子上次在落马坡吃了大亏,驻县城的鬼子大队长龟田非常恼火。他正在调集兵力,似乎准备对我们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扫荡。而且,他们好像还从济南请来了所谓的‘特战专家’,可能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那个佐藤久藏,专门来对付我们。”
雷炎看着地图,眉头微蹙。预料中的报复终于要来了,而且看来敌人更加重视,手段也可能升级。他指着地图上鹰嘴涧周边区域:“知道他们大概的进攻方向和兵力配置吗?”
“具体还不清楚,”刘黑子摇摇头,“龟田很狡猾,兵力调动很隐蔽。但我们的人发现,最近几天,通往黑石堡旧址和松塔镇方向的鬼子活动频繁,似乎在修复道路和加固工事。另外,有迹象显示,他们可能想利用伪军李富贵部从东面配合进攻。”
“李富贵…”雷炎记得这个家伙,是盘踞在东面马家镇的一支伪军头目,手下有三百多人,战斗力一般,但熟悉当地地形,对救国军威胁不小。
“继续侦察,重点是摸清鬼子主攻方向、兵力、以及具体的进攻时间。特别是那个佐藤的特战中队,他们有什么特点,擅长什么战术,要尽可能搞清楚。”雷炎吩咐道,“另外,通知各部队,加强戒备,训练不能松懈。告诉老杨,加快周边几个村的民兵组建和训练,一旦有情况,要能及时传递消息和协助转移群众。”
“是!”刘黑子领命而去。
雷炎走到指挥部门外,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和山下依稀可见的村庄。根基初立,强敌将至。接下来的考验,将比落马坡伏击战更加严峻。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伏击战,而可能是关系到救国军生死存亡的反扫荡作战。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愈发坚定。无论来的是龟田还是佐藤,他都要让他们在这片开始苏醒的土地上,碰得头破血流。他转身回到指挥部,对传令兵说道:“请副军长、参谋长立刻过来,有紧急军情商议。” 风暴将至,他必须和战友们一起,做好万全的准备。
(http://www.220book.com/book/W6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