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国民党和八路军的代表后,鹰嘴涧并未恢复往日的平静。雷炎深知,无论是虚与委蛇的国民党,还是真诚合作的八路军,都只是外部因素。救国军要生存壮大,归根结底要靠自身的实力和正确的决策。
与八路军何政委的会谈,给了雷炎很大启发。八路军扎根群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做法,正是救国军目前最欠缺的。单纯依靠军事行动和流动作战,难以持久。他召集赵世勋、老杨等人,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在现有控制区(主要是鹰嘴涧周边及云雾山部分区域)初步建立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
“我们可以学习八路军的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雷炎在会议上说,“我们的基础不同,成分也更复杂。目前,我们可以先从我们影响力较强的几个村子开始,比如坳口村。派工作队下去,协助村民建立民兵自卫队、农会,减租减息,改善民生。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们救国军是他们自己的队伍,是在为他们打仗。”
老杨对此非常支持:“这个办法好!只有把根扎进土里,我们才能不怕风吹雨打。政治处可以抽调得力人手,组成群众工作队,我亲自带队去坳口村试点。”
赵世勋则从军事角度考虑:“建立基层组织和民兵,不仅能解决兵源和补给问题,还能形成情报网,让鬼子变成聋子瞎子。我同意,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引起地主乡绅的过度反弹。”
就在救国军开始尝试“落地生根”的同时,刘黑子的侦察连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鬼子为了报复黑石堡据点被拔,并打通一条重要的物资补给线,计划从县城向位于云雾山东麓的一个重要据点——松塔镇,运送一批军火和给养。护送兵力为一个加强小队,约六十名鬼子,配属两挺轻机枪和两具掷弹筒,由五辆骡马大车组成运输队,预计三天后出发。
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但也是一个挑战。六十名装备精良的鬼子,不是伪军可比,硬打肯定伤亡不小。
雷炎盯着地图上运输队必经的路线——一段名为“落马坡”的险要山路,沉思起来。落马坡地势陡峭,一侧是深涧,是打伏击的好地方,但鬼子肯定也会有所防备。
“如果我们单独打,就算能吃掉这股鬼子,自身损失也不会小。”赵世勋分析道,“而且枪声一响,附近的鬼子据点肯定会增援。”
这时,雷炎想起了八路军何政委临走时的话:“如有需要,可派人至黑水村联络站找我部,协同作战。”
一个念头在雷炎脑中形成。“或许,我们可以和八路军合作一次?”他抬起头,看向众人。
“联合八路军?”周大膀子有些疑虑,“他们人靠得住吗?别到时候卖了咱们。”
老杨反驳道:“八路军是真心抗日的,信誉很好。和他们合作,可以分担压力,学习他们的长处。我看可行。”
赵世勋也表示同意:“联合作战,既能增加胜算,减少我们的伤亡,也是一个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的机会。我赞成。”
“好!”雷炎下定决心,“立刻派人联系八路军何政委,通报情报和我们的伏击设想,邀请他们共同行动,战利品按投入兵力和战果分配!”
联络员迅速出发。第二天傍晚,带回了八路军第西支队的回复:同意联合作战!八路军将派出一个加强连(约一百二十人,装备优于一般八路军部队,有少量迫击炮)参与伏击,由何政委亲自指挥。双方约定在落马坡以北五里的一个隐蔽山谷汇合,共同勘察地形,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雷炎立即带领一营、机炮连主力以及刘黑子的侦察连,连夜出发,前往汇合点。赵世勋留守鹰嘴涧,主持大局。
次日清晨,两支队伍在预定山谷成功汇合。八路军果然纪律严明,战士们虽然装备略显杂乱(有汉阳造、中正式,也有缴获的三八式),但精神,眼神锐利。何政委依旧是那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但谈到作战,神情立刻变得严肃专注。
双方指挥员一同秘密前往落马坡实地勘察。落马坡果然险要,山路在陡坡上盘旋,下方是几十米深的乱石涧,坡上林木茂密,利于隐蔽。
“好地方!”何政委赞叹道,“雷支队长好眼力。这里打伏击,鬼子插翅难飞。”
经过详细讨论,联合指挥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1. 兵力部署:
· 救国军一营(铁牛)及机炮连(老耿): 负责伏击圈“头”部,即鬼子进入伏击圈的先头位置。任务是率先开火,堵住鬼子去路,并以猛烈火力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机炮连的迫击炮和重机枪重点照顾鬼子的重火力和军官。
· 八路军加强连: 负责伏击圈“腰”部和“尾”部。待救国军打响后,迅速切断鬼子退路,并从侧翼发起攻击,与救国军形成夹击之势。八路军的迫击炮负责压制和扰乱鬼子队形。
· 侦察连(刘黑子): 负责外围警戒,监视可能出现的鬼子援军,并在战斗打响后,伺机狙杀鬼子重要目标。
2. 火力配置: 统一指挥,分段负责,避免误伤。规定识别信号和通讯方式。
3. 战斗流程: 待鬼子运输队完全进入伏击圈后,以雷炎枪声为号,救国军率先开火,八路军随即响应。力求速战速决,半小时内解决战斗,迅速打扫战场撤离。
计划确定后,双方部队立即进入阵地,进行隐蔽和工事构筑。救国军和八路军的战士们虽然服装不同,番号不同,但此刻为了共同的目标,默契地配合着。挖战壕、设置伪装、标定射击诸元……一切都在无声而高效地进行。
雷炎和何政委在联合指挥所(设在一处可以俯瞰大部分伏击圈的山坡反斜面)再次确认了细节。
“雷支队长年纪轻轻,用兵却如此老道,佩服。”何政委由衷地说道。
“何政委过奖了,贵军久经战阵,经验丰富,我们还要多学习。”雷炎谦虚回应,心里却对八路军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暗自点头。这是一支有灵魂、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队伍。
埋伏是枯燥而紧张的。战士们趴在潮湿的草丛里、岩石后,忍受着蚊虫叮咬,一动不动。时间仿佛过得特别慢。
中午时分,远处终于传来了骡马的响鼻声和鬼子皮靴踩在碎石路上的声音。观察哨打来了手势:鬼子来了!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雷炎透过望远镜,看到鬼子的尖兵出现了,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两侧山坡。随后,运输队的主力缓缓进入视野。五辆大车,上面盖着帆布,骡马费力地拉着。六十多名鬼子分散在车队前后,警惕地端着枪。两个机枪组分别位于队伍前部和后部。
鬼子指挥官似乎对落马坡的地形也有些忌惮,命令队伍加快速度,企图快速通过。
雷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紧紧盯着鬼子队伍,看着他们一步步完全踏入死亡陷阱。当最后一辆大车也进入伏击圈,鬼子后卫刚刚踏过预设界线时,他猛地举起了驳壳枪!
“啪!”清脆的枪声如同惊雷,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打!”铁牛几乎在枪响的同时发出了怒吼!
“哒哒哒!轰!轰隆!”
救国军阵地的机枪、步枪和迫击炮瞬间发出了怒吼!子弹如同泼水般射向鬼子先头部队,迫击炮弹准确地落在鬼子队伍中间和机枪阵地附近,炸得人仰马翻!鬼子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
几乎在同一时间,八路军阵地方向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他们的火力精准而有效,重点打击鬼子的后卫和试图组织抵抗的军官、机枪手。两门迫击炮也开始发言,虽然炮弹不多,但落点刁钻,有效地分割了鬼子队伍。
“敌袭!占据有利地形!反击!”鬼子指挥官声嘶力竭地叫喊,但在两面夹击的猛烈火力下,他的命令很快被淹没。鬼子兵慌乱地寻找掩体,但光秃秃的山路和陡峭的边坡让他们无处可藏。骡马受惊,西处乱窜,更加剧了混乱。
“机枪掩护!突击队,上刺刀!冲啊!”铁牛看到鬼子己被压制,果断下令冲锋!
“杀啊!”一营的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端着明晃晃的刺刀,从山坡上冲杀下来!
另一侧,八路军的冲锋号也嘹亮地响起,战士们如同潮水般涌向鬼子侧翼和后方。
残存的鬼子见退路被截,陷入了绝境,也激发了凶性,嚎叫着挺起刺刀迎了上来。落马坡狭窄的山路上,上演了一场惨烈的白刃战。
救国军和八路军的战士们并肩作战,与鬼子绞杀在一起。刺刀的碰撞声、怒吼声、惨叫声响成一片。铁牛如同战神,挥舞着大刀片(他更喜欢用这个),连续劈翻两个鬼子。一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和一名救国军战士背靠背,互相掩护,与三个鬼子周旋,最终合力将其刺倒。
刘黑子的侦察连在外围用冷枪精准地点名试图重新组织火力的鬼子掷弹筒手和军官。
战斗比预想的还要顺利。在绝对优势兵力和地形的打击下,鬼子的抵抗迅速土崩瓦解。不到二十分钟,枪声和喊杀声就渐渐停息。山路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鬼子的尸体和散落的物资,几辆大车歪倒在路边,有的还在燃烧。
“快!打扫战场!收集所有武器弹药!搬运物资!伤员优先抢救!动作要快!”雷炎和何政委几乎同时下达了命令。
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轻点战果:全歼鬼子运输队六十三人,缴获步枪五十余支,轻机枪两挺,掷弹筒两具,弹药无数,还有五车粮食、被服和部分药品。联合部队伤亡仅二十余人,其中牺牲八人。
按照事先约定,战利品进行了公平分配。八路军主动提出他们更需要粮食和药品,武器可以少要一些。雷炎则大度地表示,这次合作愉快,武器弹药按需分配,粮食药品可以多给八路军一些。最终,双方皆大欢喜。
打扫完战场,处理完战友遗体,两支队伍迅速撤离了落马坡,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
回到鹰嘴涧后,雷炎立即总结了这次联合伏击的经验。与八路军的成功合作,不仅获得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和丰厚的缴获,更重要的是,让救国军上下亲眼见识了八路军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的战术和严明的纪律,学到了宝贵的协同作战经验。许多干部,包括周大膀子,都对八路军刮目相看。
“八路军,是支能打仗、讲信义的队伍。”周大膀子私下对雷炎说,“跟他们合作,不亏!”
雷炎看着地图上标注的联合伏击点,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或许,在未来的抗日战场上,这种跨部队的战术协作,会成为打击鬼子的更有效方式。而救国军,也需要在学习和合作中,不断壮大自己。落马坡的胜利,只是一个新的开始。鬼子的报复迟早会来,而救国军,必须做好迎接更大风暴的准备。同时,建立根据地、扎根群众的工作,也必须加速推进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6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