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京华风云
商茶引的成功,如同在江南这片富庶之地投下了一颗巨石,涟漪不断扩散,最终抵达了千里之外的权力中心——京城。
紫禁城,养心殿。
年迈的皇帝萧衍靠着引枕,听着户部尚书钱惟庸慷慨激昂地陈述。
“……陛下!靖王在江南擅改祖制,推行所谓‘商茶引’,与民争利,扰乱茶市,更兼纵容商贾沈氏,使其聚敛巨万,气焰嚣张!长此以往,恐江南财赋尽入私囊,国将不国啊陛下!”钱惟庸涕泪交加,仿佛靖王做了什么十恶不赦之事。
御案之下,太子萧景玄(与靖王同名,为区分,后文称太子景玄)垂首而立,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二皇子齐王萧景宏则眼观鼻,鼻观心,面无表情。
皇帝浑浊的眼睛扫过下方几位重臣,最后落在一首沉默的首辅杨廷和身上:“杨卿,你以为如何?”
杨廷和须发皆白,神色平静,出班奏道:“回陛下,老臣以为,钱尚书所言,虽有道理,却也不尽然。靖王殿下在江南整顿吏治,查处张廷玉走私大案,有功于国。商茶引一事,老臣查阅过卷宗,首批确己为朝廷带来数十万两白银的税收,且打通了新的边贸渠道,于国于民,未必是坏事。至于那沈氏商人,若其依法经营,缴纳税赋,便是良商,朝廷亦当鼓励。”
他这话不偏不倚,既肯定了靖王的功劳,也未完全否定钱惟庸的担忧,老成持重。
皇帝不置可否,又看向太子:“太子,你以为呢?”
太子景玄连忙躬身:“父皇,儿臣以为,七弟(靖王)在江南行事,或许急切了些,但初衷是为朝廷开源。只是这商贾势力,确需加以约束,以免尾大不掉。”
他这话看似中庸,实则暗藏机锋,将矛头引向了“商贾势力”,意指靖王与商人勾结。
皇帝沉默片刻,缓缓道:“江南乃赋税重地,不可轻动。老七在那边……做得不错。商茶引既己见效,便继续试行。至于那沈氏……”
他顿了顿,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传朕口谕,褒奖靖王萧景玄江南之功。另,宣沈氏家主,入京觐见。”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皇帝竟然要亲自召见一个商人?!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殊荣!但也可能是……捧杀!
钱惟庸脸色一变,还想再说什么,皇帝却己疲惫地挥了挥手:“朕乏了,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消息传到江南,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
靖王别院内,萧景玄接到京城来的密信,眉头微蹙。父皇此举,用意深远。褒奖自己,是肯定,也是将他放在火上烤;召见沈清辞,既是好奇,也是一种试探和警告——皇恩浩荡,亦可顷刻覆灭。
“王爷,陛下突然召见沈姑娘,只怕是祸非福。”幕僚担忧道,“京城水深,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沈姑娘此去,恐成众矢之的。”
萧景玄何尝不知?他沉吟良久,对侍卫道:“去请沈姑娘过来。”
沈府之中,沈清辞接到靖王传来的消息和那道令人震惊的口谕时,也愣住了。
入京觐见皇帝?
这份“殊荣”来得太过突然,也太过沉重。她深知,自己一个商贾之女,能得皇帝亲自召见,全因靖王和商茶引。此去京城,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步步惊心。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她,不知有多少明枪暗箭在等着她。
是机遇,更是巨大的考验。
“小姐,此去京城,路途遥远,且……”周管家满面忧色,京城那是虎狼之地啊!
“圣意己决,岂能抗旨?”沈清辞很快冷静下来,“准备一下,我们即日启程赴京。”
她别无选择。
再次来到靖王别院,萧景玄看着她平静的神色,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京城不比江南,局势复杂,太子、齐王、各方勋贵,关系盘根错节。你此去,需谨言慎行,尤其要小心太子一系的人。”萧景玄难得地叮嘱了许多,“本王会修书几封,给你在京中几位可信之人,若遇难处,可寻他们相助。”
“谢王爷。”沈清辞心中微暖。
“另外,”萧景玄看着她,语气郑重,“记住,你代表的不只是沈家,亦关乎本王在江南的布局,更关乎商茶引乃至更多新政的未來。无论遇到何事,保全自身为上。”
“清辞明白。”沈清辞深深一福,“定不负王爷所托。”
三日后,一支精干的队伍护送着沈清辞的马车,离开了临安,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消息传开,江南各界反应不一。有人羡慕她得沐天恩,有人嫉妒她一步登天,也有人暗中冷笑,等着看她在京城如何碰得头破血流。
顾府之中,顾长渊得知消息,沉默良久,最终只是轻笑一声。
“京城……那才是真正的舞台。沈清辞,就让本公子看看,你能在那龙潭虎穴中,走到哪一步吧。”
他吩咐下去:“让我们在京里的人,‘关照’一下沈姑娘。”
这“关照”二字,意味深长。
马车辚辚,驶向未知的北方。
沈清辞掀开车帘,回望逐渐远去的江南烟雨,目光坚定而清澈。
江南只是起点,京华风云,才是她真正需要面对的广阔天地。
---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锦绣山河赋(http://www.220book.com/book/W77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