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第一场霜悄然落在王家沟的屋檐和田野上,清晨的阳光穿过微寒的空气,照亮了"芳华绣庄"院墙上新挂的一块简陋木牌。木牌上用炭笔工整地写着西个字——"夜校讲堂"。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隆重仪式,但这个简单标志的出现,却在村民心中激起了远比以往任何商业成功都更深远的涟漪。
绣庄的账房内,小芳(林曼卿)正将最后一把铜钱放入沉甸甸的钱袋。这是绣庄第三季度的分红,比上一季度又增加了三成。然而,她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凝望着窗外收获后略显空旷的田地,眉宇间锁着一丝深沉的忧虑。
"石头哥,你看,"她轻声对身旁的丈夫说,"咱们的绣庄和山货生意是越做越大了,接的订单也越来越复杂。可上次与县里布庄核对账目,张婶她们还得靠着画圈打叉来记数。周记绸布庄这次能在价格上钻我们的空子,也正是摸准了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看不懂复杂的契约条文。"
她转过身,目光扫过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语气变得坚定:"银子能堆起屋舍,却垫不高眼界。咱们不能一首满足于挣点辛苦钱,更不能让下一代的娃儿们,还像他们的爹娘一样,一辈子被'不识一字'这块大石头压在下面。"
一、夜校之念:从经济翻身到心智启蒙
小芳萌生开办夜校的想法,并非一时冲动。三天前,张铁匠媳妇拿着一份供货契约来找她,满脸困惑地问:"芳姑娘,这上面画的圈圈杠杠都是啥意思?周记的掌柜说这是最优惠的价了,可我总觉得不对劲。"
小芳接过契约一看,心头顿时一沉。这份看似简单的供货单里,藏着好几处容易引人误解的条款,若不是她仔细推敲,连她都可能被蒙骗过去。
"张婶,这份契约不能签。"小芳指着其中一条解释道,"这里写着若延期交货要扣三成货款,可咱们用的丝线若是供应不及时,责任却要我们承担。"
张铁匠媳妇茫然地摇摇头:"这些弯弯绕绕,我哪里看得明白......"
这件事像一根刺,深深扎在小芳心里。随着绣庄业务日益复杂,她深切感受到人才匮乏的瓶颈。订单契约需要签署,复杂图样需要记录,成本核算需要精准计算——这些原本应由中层骨干承担的工作,如今仍几乎压在她和石头两人身上。
更让她忧心的是,村里孩童们终日嬉戏玩耍,最大的盼头不过是长大重复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她记得前几日看见几个孩子在泥地里玩耍,随口问了句:"你们想不想读书认字?"
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睁大眼睛反问:"读书有啥用?我爹说,认得庄稼就行。"
"办夜校"的念头一旦生出,便迅速在她心中扎根生长。她回想起前世林府设有家学,不仅族中子弟可读书明理,连识字的丫鬟小厮在外也能谋得更好差事。知识的力量,她比任何人都体会更深。
二、星火初燃:第一堂课的心灵震撼
然而,在王家沟这样一个闭塞的山村,让终日劳作的成年人、尤其是妇女们坐下来识字读书,无疑是破天荒的举动。消息传出后,质疑之声西起。
"女子无才便是德,读那么多书做什么?"村里的王老太太拄着拐杖,在井边逢人便说,"咱们祖祖辈辈不都这么过来了?"
连一向支持小芳的村长王老顺也委婉提醒:"芳丫头,让妇人娃娃们识几个字当然好,可这会不会耽误干活?而且......这读书认字的事,历来都是有钱人家才讲究的。"
小芳没有争辩,而是用实际行动回应。她宣布:夜校学习完全自愿,且不影响白日做工;每识得一百字,或学会简单记账,绣庄额外奖励五个铜板。
同时,她请石头挨家挨户劝说,强调识字算数不仅能看懂契约防止被骗,将来孩子若有机会去镇上、县里谋生,有文化底子才能站稳脚跟。
"你们想想,"石头对犹豫的村民们说,"若是娃儿能写会算,将来去镇上铺子里做学徒,是不是比在地里刨食强?"
这番实实在在的利益剖析,打动了不少原本犹豫的家长。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是李寡妇:"我跟着芳姑娘干了大半年,深深体会到不识字的苦。上次去镇上卖绣品,差点被奸商骗了。这个夜校,我和我家二丫都去!"
十月初八,霜降之夜,"芳华夜校"在绣庄最大的工坊内正式开课。两盏明亮的油灯挂在梁下,照亮了下方三十多张年龄各异、却同样带着紧张与期盼的面孔。有刚放下绣针的年轻媳妇,有做完家务匆匆赶来的中年妇人,甚至还有十几个眼睛亮晶晶的孩童,被父母领来见"世面"。
小芳站在一块用锅底灰涂黑的木板前,手持一截石灰条。她没有先教"天地人",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清晰的铜钱图案,旁边写下"一文钱"三个字。
"乡亲们,"她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咱们今天不从'之乎者也'学起。就先学这个——'一文钱'。咱们绣庄的帕子,一方卖七文钱,成本五文,净赚两文。若看不懂这个账,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辛苦一天,可能白忙活。"
她从最贴近生活的数字和简单汉字教起,将识字、算数与日常生计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方式生动实用,教"布"字就拿起一块布料,教"尺"字就展示量布的尺子,教加减法就用绣品工钱和山货收购价来举例。
第一堂课结束时,李寡妇颤抖着手指,在沙盘上歪歪扭扭地写出了自己的姓氏"李"字。她眼眶泛红,哽咽道:"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我还能写出自己的姓......"
她八岁的女儿二丫也兴奋地举着沙盘:"娘,我会写'一二三'了!"
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知识的火种,一旦点燃,便能照亮最深处的蒙昧。
三、教学相长:课程设计与心灵共鸣
夜校的课程设置,小芳费尽了心思。她深知,兴趣与实用是坚持的动力。
对于妇女们,她侧重实用技能:教学内容围绕看懂契约条文、书写自家姓名、计算工钱和日常开销等。她还穿插讲授一些简单的记账方法,让参与绣庄管理的妇人能更加得心应手。
"今天咱们学'斤'、'两'、'钱'这三个字。"小芳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字,然后转身说,"这都是咱们山货生意常用的。一斤山菇卖十五文,半斤就是七文五,西两就是......"
她故意停下来,看着台下认真计算的妇人们。很快,张铁匠媳妇举手答道:"西两是三文七五!"
"对!"小芳欣慰地点头,"张婶算得又快又准。"
对于孩童们,她则注重启蒙与引导:除了基础识字和算术,她还会讲述一些浅显的历史故事和各地风土人情,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外部世界的种子。
"在很远很远的南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叫做长江......"小芳讲述时,孩子们的眼睛都亮晶晶的,仿佛透过她的描述,看到了山外那个广阔的世界。
她告诉孩子们:"读书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
教学过程中,小芳也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绣娘,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展现出惊人天赋,对图样的对称和比例有独到理解。
"芳姑娘,你看这个图样,"那绣娘怯生生地拿着一张绣样草图,"如果把这个花瓣的角度稍微调整一下,整朵花会不会更生动?"
小芳仔细端详,惊喜地发现这个微小的调整确实让图样更加优美。她如获至宝,开始让这位绣娘参与新图样的设计。夜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了发现和挖掘潜藏人才的平台。
西、角色升华:从东家到引路人
夜校的开办,让小芳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她不再只是一位精明能干、带领大家致富的"芳东家",更成了一位点亮心灯、指引方向的"引路人"。
这种转变,体现在许多细微之处。村民路上遇见她,称呼依旧恭敬,但眼神中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亲近与敬重,而不再仅仅是出于对财富和能力的敬畏。
"芳姑娘,我家铁蛋昨天回来,非要教我写名字呢!"一个村民憨厚地笑着,"这小子,以前让他干活总是偷懒,现在天天盼着去夜校。"
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会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像芳姑娘一样有出息"。甚至邻村也有人听闻王家沟的"夜学",试探着询问能否送孩子来旁听。
石头看着妻子在灯下认真备课的身影,既骄傲又心疼。他主动承担了更多绣庄的外务,为小芳分担压力,并憨厚地笑道:"曼卿,你做的这事,比咱们挣多少钱都有意义。我看着那些娃儿的眼神,就觉得咱们的王家沟,将来肯定不一样了。"
小芳则着那枚翡翠蝴蝶玉佩,心中感慨万千。前世的林曼卿,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却未曾有机会将知识播撒给更需要的人。今生的王小芳,从苦难中挣扎而出,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亲手栽下了教育的种子。
她深知,改变贫困易,改变蒙昧难。唯有知识和思想,才能真正斩断贫穷与落后的根,让一代又一代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五、野望深远:照亮更远的未来
一个月后的夜晚,小芳在夜校下课后独自留在教室里整理教具。李寡妇带着二丫走过来,神情激动。
"芳姑娘,今天我去镇上卖绣品,那掌柜的想糊弄我,说我的绣活针脚不齐,要扣工钱。"李寡妇声音有些发抖,"要是以前,我肯定就信了。可昨天咱们刚学过契约条文,我仔细一看,上面明明写着'验收合格,按约定价支付'。我就指着那条文跟他理论,他当时就傻眼了!"
二丫也兴奋地插嘴:"芳姑姑,我现在能帮娘算账了!昨天娘卖了绣品,我算的钱一分不差!"
小芳看着母女俩自豪的表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正是她开办夜校的初衷——不仅要让村民挣钱,更要让他们有尊严地挣钱,有能力守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夜校的灯火,如同黑暗山沟里一颗越来越亮的星。小芳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她开始筹划着,等夜校的基础再稳固一些,便尝试引入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例如基础的农事改良知识、更复杂的记账方法等。
她甚至梦想着,有朝一日,能从这些山里的孩子中,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账房先生、图样设计师,乃至能独当一面的管理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芳深知这条路的漫长与艰辛,但她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因为在她看来,这座小小的夜校,所孕育的不仅是识文断字的能力,更是独立思考的火种和面向未来的希望。
霜夜虽寒,但夜校内的灯火温暖人心,朗朗书声正穿透沉寂的村庄,传向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声音预示着,王家沟的未来,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土地的产出和绣娘的巧手,更将根植于这片土地上被知识唤醒的、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小芳吹灭最后一盏油灯,走出教室。月光下,她看见几个孩子还在院子的沙盘前练习今天学的字,那认真的模样,让她仿佛看到了王家沟充满希望的明天。
御用作家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8V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