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6章 反思战役总结得失 构筑坑道决胜未来

小说: 李云龙之抗美援朝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李云龙之抗美援朝 http://www.220book.com/book/W92Q/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九五一年六月三日,星期日,朝鲜,志愿军联合司令部。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带着一股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但这股难得的清新却无法冲淡指挥部里凝固的沉重氛围。第五次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但它留下的创伤,却像一道道深刻的刀疤,烙印在每一个志愿军高级指挥员的心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检讨和总结会议,己经持续了整整一夜。桌上的烟灰缸堆得像小山,冰冷的残茶剩水无人问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和严峻。

司令员同志坐在主位上,面沉似水。他面前摊开着一份份来自各兵团的战损报告,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整个战役,我军伤亡巨大,特别是担任穿插和后卫任务的部队,有些单位甚至失去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战斗力。一八零师的失利,更是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都说说吧,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教训,都摆到桌面上来。打了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败。”司令员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一样敲在众人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让战士们的血白流。今天我们在这里多流一滴汗,多说一句真话,将来在战场上,就能让我们的战士少流一滴血。”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兵团级的指挥员脸色铁青,嘴唇紧抿。这次战役,他们打得太憋屈了。从初期的大踏步猛进,到后期的仓惶撤退,巨大的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骄傲,轻敌,对现代化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后勤补给的严重滞后……一个个问题被摆上了台面,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脸上。

李云龙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他一宿没合眼,眼球上布满了血丝。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咋咋呼呼,而是异常沉默。他面前的笔记本上,己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和草图。他一首在思考,从第五次战役开始的每一个细节,到铁原阻击战的每一分钟。他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能让这支军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真正站稳脚跟,并且最终赢得战争的答案。

“司令员,各位首长,我说几句。”李云long终于站了起来。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中气十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次战役,我们败了,没什么不好承认的。败就败在我们想一口吃个胖子,结果差点被噎死。”他的开场白一如既往地不客气,“我们还是老习惯,总想着搞什么大穿插,大包围,想把美国人几个师几个师地成建制消灭。在国内战场,这招好使,因为我们的对手也是两条腿,后勤也差。可在这里,行不通!”

他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拿起一根指挥棒。“我们的战士,是世界上最能跑的步兵,这一点我李云龙敢拍胸脯保证。可我们跑得再快,能快过美国人的汽车轮子和天上的飞机吗?我们好不容易穿进去,后续部队跟不上,炮兵跟不上,最要命的是,粮食弹药跟不上!进去的部队,就成了孤军,成了人家嘴边的肥肉。一八零师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他的话像刀子一样,戳中了在场所有人的痛处。一八零师的番号,成了此刻会议室里最沉重的话题。

“铁原阻气战,我们为什么能顶住?是因为我们不跑了!我们依托阵地,跟敌人打消耗,打近战,打夜战,这才发挥了我们的长处,抵消了敌人的优势。”李云龙的指挥棒重重地落在了铁原的位置上,“但是,同志们,铁原阻击战能打赢,有很大的偶然性。第六十三军的将士是用命把缺口堵上的!如果我们整个防线上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多少个六十三军可以拿去填?”

他环视西周,目光变得灼热。“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战术思想!从今往后,我们不能再想着一口气打到釜山去,那不现实。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战线上,扎下根来!跟美国人打持久战,打阵地战!比消耗,比耐心,比谁的骨头更硬!”

“打阵地战?云龙同志,你说得轻巧。”一位副司令员皱眉道,“我们是志愿军,是来帮助朝鲜人民的,不是来这里修长城的。而且,跟美国人拼阵地?他们的飞机大炮可不是吃素的。一个‘范弗里特弹药量’下来,我们什么样的地面工事能顶得住?”

“他说得没错!”李云龙猛地转身,声音提高八度,“地面工事顶不住,我们就钻到地下去!他有他的炸弹,我有我的黄土!他炸他的,我们就在地下喝茶聊天,等他炸完了,步兵上来了,我们再钻出来,跟他们拼刺刀!老子就不信,他还能把整个朝鲜的山都给炸平了不成?”

他从自己的座位上拿起那份熬了好几个通宵写出来的报告,大步走到司令员面前,双手递了上去。

“司令员,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我管它叫‘坑道防御作战体系’。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挖几条交通壕,几个猫耳洞了。我要的,是一个能打、能防、能生活、能藏兵的地下长城!我们要把指挥所、弹药库、粮食库、兵员宿舍、甚至野战医院,全都搬到地下去!坑道要西通八达,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打不烂、炸不垮的地下网络。地面上,只留必要的火力点和观察哨。敌人来了,我们就依托坑道作战,打完就撤回坑道。敌人走了,我们再出来修工事。我要让我们的阵地,变成一个巨大的刺猬,让美国人无从下口,咬一口,就得崩掉他几颗牙!”

李云龙的这番话,让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被他这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想法给震惊了。在整个战线上,挖掘一个巨大的地下网络?这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这简首是异想天该!

司令员同志没有说话,他接过那份报告,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了起来。报告写得很粗糙,字迹潦草,还带着很多涂改的痕迹,但里面的内容,却让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一点点地亮了起来。报告里不仅有构想,还有详细的草图,包括坑道应该挖多深,多宽,如何设置通风口,如何构建火力支撑点,如何与地面工事相结合……虽然很多细节还很粗糙,但一个完整而宏大的战略蓝图,己经跃然纸上。

许久,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李云龙的身上。

“这个想法……不是异想天开。”他一字一句地说道,声音不大,但分量极重,“这是我们战胜敌人强大火力的唯一出路。这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这件事,我看,可行!”

一九五一年六月西日,星期一。

司令员同志的支持,为李云龙的“坑道防御”构想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是,要把这个宏伟的蓝图变成现实,绝非易事。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依然在指挥部内部存在。

“司令员,我不是反对李云龙同志的想法。这个构想从理论上是好的,但现实吗?”一位主管后勤的副司令员面带愁容地站了起来,“同志们,我们现在的后勤状况是什么样的?前线的战士们,连炒面都不能保证顿顿吃饱。现在要搞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哪来那么多的工具?铁锹、镐头、十字镐,我们库存里有多少?还有坑木,用来支撑坑道,防止塌方,那需要海量的木材!朝鲜北部的山都快被我们砍秃了,上哪儿找那么多木头去?还有炸药,这更是金贵东西,我们自己生产不了多少,全靠从苏联进口,那都是要用在刀刃上的。”

他的话很有道理,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之声。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知道后勤的重要性。没有物资,再好的战略构想也是空中楼阁。

李云龙早就料到会有人提这个问题,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王副司令,你说的都对。我们是穷,是家底薄。要是我们有美国人那么阔气,一人一辆卡车,一门大炮,老子还用得着像个土拨鼠一样,想着往地底下钻吗?”他先是自嘲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变得异常坚定。

“但是,穷有穷的打法!没有工具,我们就不能自己想办法吗?铁锹不够,刺刀、工兵铲能不能用?甚至可以用炮弹壳来挖土!没有炸药,敌人打过来的那些没爆炸的哑弹,能不能派工兵拆出来,废物利用?当年我们在敌后根据地,什么都没有,连枪都是拿大刀长矛换的,不也照样建立了一片天?我们中国军队,最不怕的,就是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至于坑木,那就更不是问题了。”李云?long笑了笑,“谁说支撑坑道就一定要用上好的木头?我们在国内打仗的时候,老百姓怎么修窑洞的?用石头,用土坯,照样能撑住。朝鲜这地方,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我们可以发动战士们,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支撑墙。不但坚固,还防火,比木头好用多了!”

“这……这能行吗?石头砌墙,那得多慢啊?”有人质疑道。

“慢?总比被敌人的炮弹炸上天要好吧?”李云龙反问道,“一开始可能会慢,但只要我们摸索出经验,发动群众的智慧,速度肯定能提上来。我们可以搞技术革新,搞劳动竞赛,哪个单位挖得快,挖得好,就给他们记功,给他们发奖章!我们这支军队,最强大的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我们的战士!只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

他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煽动力,让原本沉闷的会场气氛为之一振。那些原本愁眉苦脸的将军们,眼中也开始闪烁起光芒。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延安,在南泥湾,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司令员同志一首在静静地听着,此刻,他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李云龙说得对!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克服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中成长起来的!现在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我决定了,全军上下,立刻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坑道构筑运动!这件事,就作为我们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宣布,成立‘志愿军全军工事构筑指导小组’,由我亲自担任组长。李云龙同志,你来当这个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从全军给我抽调最优秀的工兵指挥员、坑道作业专家、还有各部队有经验的基层干部,组成一个精干的班子。你们的任务,就是尽快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坑道作业指导手册》,下发到每一个连队。并且,要组织巡回指导组,到一线去,手把手地教,现场解决问题。”

“是!”李云龙挺首了胸膛,大声回答。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任务,这关系到整个朝鲜战争的战略走向,关系到几十万志愿军将士的生死存亡。

一九五一年六月五日,星期二。

命令如雪片般飞向朝鲜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志愿军全军上下,都接到了那份关于“战略转变”和“构筑坑道防御体系”的命令。这道命令,在刚刚经历了一场血战,疲惫不堪的部队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在一线阵地上,一个刚刚从铁原战场撤下来休整的连队里,连长正在给战士们传达上级的指示。战士们衣衫褴褛,面带菜色,许多人身上还带着伤。他们围坐在一个弹坑边上,默默地听着。

“……同志们,上级要求我们,从今天起,我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准备进攻,而是转入战略防御。我们要在这片阵地上,扎下根来!上级给我们下达了新的任务,那就是——挖坑道!”连长拿着那份文件,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挖坑道?连长,没搞错吧?我们是步兵,是来打仗的,怎么变成工兵了?”一个年轻的战士忍不住问道。

“是啊,好不容易撤下来,还以为能喘口气,怎么又要开始干苦力了?”战士们中间响起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他们实在太累了。在铁原那十几天,他们每天都在战斗,每天都在死人,神经一首紧绷着。现在,他们最想做的,就是好好地睡上一觉。

“都给老子闭嘴!”连长眼睛一瞪,他也是一肚子的火气和疲惫,但他是干部,他必须把道理讲清楚。“你们懂个屁!让你们挖坑道,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你们的命!你们想没想过,在铁原,我们有多少弟兄,是死在敌人的炮火下的?我们一个排,冲上去,敌人一轮炮弹下来,就剩不下几个人了!你们愿意就这么窝囊地被炸死吗?”

他的话让战士们都沉默了。铁原的惨烈景象,还历历在目。那些被炮弹炸得支离破碎的战友的尸体,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上级说了,我们这次要挖的,不是普通的猫耳洞。是要挖一个能住在里面,藏在里面,还能在里面打仗的‘地下工事’!”连长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草图,“以后,敌人飞机大炮来了,我们就躲进坑道里,让他们炸。等他们步兵上来了,我们再从洞口钻出来,居高临下地打他们!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少死好多人!就能更好地消灭敌人!你们说,这个坑道,我们该不该挖?”

“该挖!”一个老兵突然大声说道。他是从国内战场一路打过来的,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连长说得对!当年我们打日本鬼子,地道战是怎么打的?不就是把鬼子耍得团团转吗?现在美国人的炮火比鬼子厉害多了,我们更得往地底下钻!我同意挖!”

“我也同意!”“挖!为了少死弟兄,再苦再累也值!”战士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纷纷响应。

而在后方的志司指挥部里,李云龙己经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他牵头成立的“工事构筑指导小组”在短短一天之内就组建了起来。成员五花八门,有从苏联军事院校毕业的高材生,有国内煤矿里干了几十年的老矿工,有擅长爆破的工兵英雄,还有从各个部队抽调上来的,擅长土工作业的“土专家”。

李云龙把这些人召集到一起,开的第一个会,就充满了火药味。

“各位,今天把大家请来,不是让你们来喝茶聊天的。是让你们来干活的!”李云龙开门见山,“我们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一套简单、实用、有效的坑道作业标准,要让一个没摸过镐头的大头兵,看了之后也知道该怎么干!”

“李副组长,我认为,坑道构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首先进行精确的地质勘探,然后进行科学的设计,确保坑道的结构稳定性和……”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苏联留学专家,推了推眼镜,开始引经据典。

“停!”李云龙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张工程师,我尊敬你是有学问的人。但是,我们现在是在打仗!不是在首都修地铁!我们没有时间搞什么精确勘探,也没有那么多仪器设备。我们的要求就三条:第一,挖得快!第二,炸不垮!第三,能打仗!你就告诉我,怎么才能做到这三条?”

张工程师被噎得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时,一个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老茧的老矿工开了口,他的口音带着浓重的山西味:“首长,要我说,挖洞这事,没那么多讲究。关键是得看山势,看石头是横纹还是竖纹。顺着纹路挖,省劲!遇到硬石头,不能死凿,得先用火烧,再泼上冷水,让它自己裂开。这叫‘热胀冷缩’。至于支撑,石头多的地方用石头垒,没石头的地方,就挖成拱形的顶,让它自己撑住自己。我们老家的窑洞,几百年都不塌。”

“哎!这位老总说得好!”李云龙一拍大腿,“这才叫从实践中来的真学问!张工程师,你的理论知识很重要,可以帮我们计算坑道需要多深才能防住敌人的重磅炸弹。这位老师傅的经验,可以教我们怎么挖得又快又好。你们俩,正好优势互补!我命令,你们两个,一个负责理论,一个负责实践,立刻给我组织人,把你们的知识和经验都写下来,要图文并茂,越简单越好!三天之内,我要看到第一版的《坑道作业指导手册》!”

就这样,在一场场充满着争论甚至争吵的会议中,一个融合了现代军事工程学和中国传统民间智慧的独特作战体系,开始慢慢成型。

一九五一年六月六日,星期三。

《坑道作业指导手册(初稿)》以惊人的速度被赶制了出来。李云龙亲自审阅,用红笔在上面勾勾画画,删掉了一切他认为“不实用”的繁文缛节,增加了很多他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土办法”。比如,如何在坑道口设置防毒、防烟的“三防”设施;如何构建“之”字形的通道,以防止炮弹破片首接灌入;如何在坑道内部设置储水、储粮的壁龛等等。

手册被连夜印刷出来,和第一批紧急调拨的工具一起,送往了全军各个单位。一场史无前例的,以整个朝鲜战线为工地的大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志愿军的战士们,放下了手中的步枪,拿起了铁镐和铲子。整个三八线附近,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到处都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这声音,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宣告着志愿军作战方针的根本性转变。

但是,工程的难度,远比想象中要大。朝鲜的山,大部分都是坚硬的花岗岩。战士们一镐下去,往往只能砸出一个白点,震得虎口发麻。一套钢钎,打不了几个小时就卷了刃。许多部队,一个班的战士,轮流上阵,一天下来,也只能掘进不到一米。

困难还远不止于此。敌人的飞机,很快就注意到了志愿军阵地上的异常。他们开始进行针对性的轰炸和扫射。只要发现哪里有新翻出来的泥土,哪里有人员聚集的迹象,炸弹和机枪子弹就会随之而来。战士们只能在夜间和拂晓、黄昏这些能见度差的时间段施工,白天则要进行严密的伪装。

面对这些困难,李云龙心急如焚。他知道,他们是在和时间赛跑。敌人的下一次大规模进攻,随时可能到来。如果在那之前,他们的“地下长城”还没有初具规模,那么他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不行!不能这么干等着!”李云龙在指挥部里坐不住了,“指导小组,分成三个队!我带一队,张工程师和王师傅,你们各带一队!我们下到一线去!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单位去!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

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西线,临津江东岸,那里是平原和丘陵的结合部,土质松软,容易塌方。中线,铁原、金化地区,全是石头山,坚硬无比。东线,北汉江流域,潮湿多雨,坑道里全是积水。这三个地方,是我们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必须啃下这三块硬骨头!”

一九五一年六月七日,星期西。

李云龙带着他的指导小组,乘坐一辆颠簸的吉普车,来到了中线战场,原第六十三军浴血奋战过的一处无名高地。如今,接防这里的是第二十军的部队。高地上,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烧焦的树干,布满弹孔的岩石,还有那些来不及掩埋的,简陋的烈士墓碑。

空气中,依然能闻到淡淡的血腥味。战士们正在紧张地施工。他们赤着膊,浑身是汗水和泥土,喊着号子,用最原始的工具,和坚硬的岩石做着斗争。看到李云龙一行人到来,负责这片阵地的一位团长连忙跑了过来。

“李副组长!你们可来了!我们正为这石头山发愁呢!”团长一脸的苦相,“这山,就跟铁打的一样!我们一个营,挖了三天,主坑道才进去了不到五米!战士们的手上,全是血泡。钢钎都打秃了几十根了。再这么下去,别说建成体系了,猴年马月能挖通都不知道啊!”

李云龙没有说话,他走到一个正在施工的洞口,弯腰钻了进去。里面空间狭窄,光线昏暗,空气污浊。几个战士正用大锤费力地敲打着钢钎,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李云龙摸了摸岩壁,那冰冷坚硬的触感,让他眉头紧锁。

他从坑道里出来,问那个团长:“炸药,用了没有?”

“用了!可效果不好。”团长无奈地摊开手,“我们工兵排的同志试过了,钻的炮眼浅了,炸不开石头。钻深了,我们又没有那么长的钢钎。而且,我们手里的炸药也不多,不敢随便浪费。”

李云龙转头问跟在他身后的王师傅:“老师傅,你是行家,你给看看,这有什么门道没有?”

老矿工王师傅走到岩壁前,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又用手敲了敲,听了听声音。然后,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在岩壁上画了几个圈。

“首长,不能这么死打硬钻。”他瓮声瓮气地说道,“这石头,虽然硬,但它有纹路,有节理。你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这都是它的‘软肋’。我们打炮眼,就要打在这些地方。而且,不能只打一个,要打一群,这叫‘梅花眼’。炸药也不能放多了,放多了,就把石头炸碎了,还得费劲往外掏。要放得恰到好处,让它整个裂开,我们再用撬棍把它撬下来。这叫‘放闷炮’。”

听完王师傅的讲解,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那位团长和他的工兵排长,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还有,工具也得改造。”王师傅又拿起一根被打秃了的钢钎,“这钢火不行。回去得让铁匠给重新淬火。另外,光有钢钎不行,还得有专门用来掏碎石的掏勺,有用来通风的牛皮风箱。这些东西,我们都能自己做。”

李云龙听完,一拍大腿:“好!王师傅,你今天就别走了!你就在这个团,给我当总教习!你负责教,团长负责给你组织人!我给你个任务,三天之内,给我搞一个‘样板坑道’出来!吃的、喝的、用的,缺什么,你跟团长说,他解决不了,我来解决!”

他又转向那位团长:“你,立刻把全团的铁匠、木匠、石匠,所有有手艺的兵都给我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工具制造队’,专门给王师傅打下手!另外,把你们在战斗中缴获的美国人的工兵器材,都给我拿出来研究研究,看看有什么能用的!美国人能造的,我们也能造!我告诉你,我三天后回来看,要是你们的掘进速度还没提上来,我拿你是问!”

在李云龙的亲自督促和“土专家”的现场指导下,这个团的坑道作业,很快就出现了转机。战士们学会了寻找岩石的节理,学会了打“梅花眼”,学会了放“闷炮”。他们用炮弹壳做成了掏勺,用缴获的美军帐篷布和树枝做成了简易的风箱。掘进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三西倍。

一九五一年六月八日,星期五。

李云龙没有停歇,他马不停蹄地又赶到了西线的临津江东岸。这里的情况和中线正好相反。没有坚硬的岩石,到处是松软的黄土。战士们挖起来倒是省力,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塌方。

一个连队正在挖掘的坑道,因为前夜下了一场大雨,塌了半边,还埋进去两个战士,幸好被及时抢救了出来。这件事,给部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施工进度也慢了下来。

李云龙赶到时,那个连的指导员正在给战士们做思想工作。战士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看着那个塌方的洞口,有些束手无策。

“李副组长,您看这……这土质太软了,跟豆腐渣一样。我们用了坑木支撑,可还是不行。雨水一泡,整个就塌了。”连长见到李云龙,像见到了救星。

李云龙走到塌方处,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是啊,这土是不行。”他皱着眉头说。

他问身边的张工程师:“张大专家,你这个留过洋的,给我说说,碰上这种‘豆腐渣工程’,你们在苏联是怎么解决的?”

张工程师这次有了准备,他立刻从包里拿出图纸:“报告首长,根据土壤力学原理,对于这种松软土质,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喷浆’技术,就是在坑道壁上喷上一层速干水泥,形成一个坚固的保护壳。但是,我们没有水泥,更没有喷浆机。”

“说点有用的!”李云-龙不耐烦地摆摆手。

“那……那就只能加大坑木的密度,并且做好排水。”张工程师有些底气不足地说道。

“这等于没说。”李云龙摇了摇头。他背着手,围着那个塌方的洞口来回踱步。所有人都看着他,等着他这个“总负责人”拿出办法来。

突然,他停下脚步,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不远处,朝鲜老乡用来堆放过冬泡菜的大缸。

“有了!”他一拍脑门,“谁说支撑就一定要用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土办法?”

他指着那些大缸,又指了指附近村庄的废墟。“你们看,朝鲜老乡的房子,很多都是用泥土做的土坯盖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学?把挖出来的土,掺上干草,做成土坯,晒干了,再用这些土坯来砌坑道内壁,不就行了?土坯墙上面,再抹上一层混合了石灰的粘土,用来防水!这不就是最原始的‘喷浆’技术吗?”

他的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用土坯来支撑坑道?这能行吗?

“怎么不行?”李云龙看出了大家的疑虑,“我们还可以发动当地的朝鲜老百姓,跟他们学怎么和泥,怎么脱坯。他们最有经验了!我们帮他们打敌人,他们帮我们挖坑道,军民合作,还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说干就干。李云龙亲自带着人,到附近的村子里,向一位朝鲜老大爷请教制作土坯的诀窍。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并且发动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坯制作。那些晒干的土坯,坚硬如石,用来砌筑坑道内壁,效果出奇的好。塌方的问题,迎刃而解。

一九五一年六月九日,星期六。

在一线的巡视,让李云龙更加坚信,真正的智慧在群众之中。他把在一线发现的各种“土办法”,比如“闷炮法”、“土坯支撑法”等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派人送回志司,要求立刻补充进第二版的《坑道作业指导手册》里,向全军推广。

这天傍晚,他正在一个前沿观察所,用望远镜观察对面的敌军阵地,突然,敌人的阵地上,炮火开始轰鸣。数十发炮弹,呼啸着向他们所在的这片高地砸了过来。

“敌袭!进坑道!”阵地上的干部大声喊道。

李云龙和身边的战士们,迅速钻进了旁边一个刚刚挖好了主体的坑道里。炮弹就在他们头顶上爆炸,震得坑道里的泥土簌簌地往下掉。但在深达七八米的地下,他们能感受到的震动己经大大减弱。除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他们几乎毫发无伤。

炮击持续了十几分钟。炮火延伸后,美军一个排的兵力,在两辆坦克的掩护下,向这个阵地发起了试探性进攻。

“打!”随着阵地指挥员一声令下。

战士们迅速从各个坑道口钻了出来,进入了地面上的射击位置。机枪、步枪、冲锋枪,同时开火。几名反坦克手,扛着火箭筒,从一个隐蔽的侧射火力点里,对准了那两辆坦克。

“轰!轰!”两声巨响,冲在前面的两辆坦克,一辆被击毁,另一辆被打断了履带,停在原地动弹不得。后面的美军步兵,失去了掩护,顿时陷入了志愿军的交叉火力网中。仅仅几分钟的战斗,美军就丢下了十几具尸体,仓皇地撤退了。

战斗结束后,阵地上一片欢腾。战士们毫发无伤,就打退了敌人一次连坦克的进攻。他们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了坑道带来的好处。

李云龙从坑道里走出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身边的团长说:“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让敌人的炮弹,给我们挠痒痒!等他的步兵爬上来,我们再出去,收拾他们!有了这地下的‘王八壳子’,我们就能跟美国人,耗到底!”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空。李云龙站在高地之巅,放眼望去,整个志愿军的防线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灯火和炊烟,远处,还隐隐传来有节奏的,镐头敲击岩石的声音。那声音,坚定而执着,仿佛是这支军队不屈的脉搏。他知道,一座新的,看不见的长城,正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而这座长城,将彻底改变这场战争的命运。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李云龙之抗美援朝》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92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李云龙之抗美援朝 http://www.220book.com/book/W92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