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1章 当涂县-马鞍山

小说: 县的历史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章节无错乱精修!
 

江东首邑:当涂县史考(自建县至清末)

序言:大江奔流,诗仙故里

在中华文明的地理版图上,长江以其万古奔腾之势,不仅分割了南北,更孕育了无数璀璨的城镇。于其下游南岸,皖东大地之上,坐落着一座拥有超过两千二百年建县史的古邑——当涂。它并非寻常的江南水乡,而是扼守大江、虎踞龙盘的“江东首邑”,是兵家必争的“南北锁钥”,更是千古诗仙李白魂牵梦绕、最终长眠的“第二故乡”。

当涂的历史,是一部与长江紧密相连的壮阔史诗。其境内的天门山壁立大江两岸,形成“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奇之景;采石矶以其绝壁临江、水流湍急的地势,与城陵矶、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自古便是决定江南安危的军事天险。独特的地理禀赋,注定了当涂的命运非同凡响:在和平年代,它是商贾云集、物产丰饶的通都大邑;在分裂时期,它则是壁垒森严、烽火连天的江防前线。

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梳理与考据,自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丹阳县”始,首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王朝终结,当涂在这两千余年间的真实历史。我们将深入探究其地理形胜如何塑造了它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形态;我们将追溯其从“丹阳”到“当涂”的名称演变与行政区划更迭;我们将分朝代、分领域地展现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辉煌与沉浮,特别是作为六朝京畿、南宋江防重镇、明清太平府城的荣光。我们还将浓墨重彩地描绘诗仙李白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以及太平天国战争给它带来的毁灭性浩劫。

这不仅是对一个千年古县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长江文明在特定节点上如何与国家命运、英雄人物、战争风云、市井百态交织互动的一次深度解读。通过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我们期望能感受到当涂那雄浑、深沉而又充满诗意的独特气质。

第一章:山川形胜与文明滥觞

任何地域的历史,都是在其独特的地理舞台上演绎的。当涂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由长江、平原、丘陵、湖泊共同构成的地理格局,是解读其一切历史密码的根源与基石。当涂的地理特征,首先是大江。长江自西南滚滚而来,在当涂境内折向东北,奔流入海。这段江面宽阔,水势浩荡,不仅是黄金水道,更是天堑鸿沟。在当涂境内的长江东岸,一座山石嶙峋的绝壁首插江心,这便是名震千古的采石矶。此地江面骤然束紧,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是长江下游最险要的渡口。对于由北向南的进攻者而言,若想渡江攻取金陵(南京)等江南核心地带,采石矶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突破口之一。反之,南方政权也必须在此屯驻重兵,构筑坚固的“水上长城”。采石矶的军事价值,贯穿了当涂的整个古代史,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门户”、“南北锁钥”。在采石矶上游不远处,长江两岸的博望山与西梁山(即东梁山)隔江对峙,形成一道天然的峡口,古称**“天门”**。唐代诗仙李白在此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千古绝唱。天门不仅是壮丽的自然景观,在军事上同样具有扼守航道、控制江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大江天险,当涂亦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它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广阔的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自古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丰饶的农业产出,为当涂的城市繁荣和军事驻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在平原之上,也点缀着一系列低山丘陵。如县境西南的横山,东北的青山。这些山丘虽然海拔不高,但林木茂盛,风景秀丽,为当涂增添了山水相依的灵气。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当涂提供了丰富的石材、木材和矿产资源。特别是青山,因诗仙李白长眠于此,而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名山。此外,当涂境内还遍布湖泊与河网,呈现出一派“泽国”风貌。东部与南部,历史上曾有广阔的古丹阳湖(后逐渐淤积、萎缩、分解)和石臼湖。这些巨大的湖泊,不仅是天然的蓄水库,调节着区域的水旱,更是重要的水产基地,盛产鱼、虾、蟹、藕、菱等,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物产。一条重要的内河姑溪河(又称青山河)横贯当涂腹地,它发源于南部的丘陵,向北注入长江。姑溪河是当涂境内最重要的灌溉和航运水道,将南部的山区、中部的平原与北部的长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当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长江天险、平原沃土、丘陵屏障、湖沼水网,这西者共同构成了当涂独特的地理格局,并赋予其三重重要的战略意涵:军事上的“西战之地”、经济上的“通都大邑”、文化上的“交融之所”。它的荣耀与苦难,繁华与沧桑,都与这片江山形胜息息相关。

在这片土地上,文明的曙光出现得非常之早。现代考古发现,当涂境内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在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锛、陶器等文物,证明了早在五六千年前,当涂的先民们就在这片长江沿岸的土地上,从事着渔猎和原始的农业生产。进入商周时期,此地属于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湖熟文化分布区,青铜冶炼和印纹硬陶技术己经出现,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涂地处吴、越、楚三大强国的势力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吴头楚尾”之地。其归属权随着三国实力的此消-长而不断变换。春秋时期,此地多为吴国属地;越王勾践灭吴后,此地又归于越国;到了战国中后期,强大的楚国势力沿江东下,“并吞吴越”,当涂遂被纳入楚国版图。频繁的政权更迭,促进了吴、越、楚三种不同风格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朝在今日当涂县境内正式设立“丹阳县”。这是当涂拥有独立县级行政建制的开端,也是其超过两千二百年不间断历史的起点。关于“丹阳”县名的由来,通常认为源于古丹阳湖。新设立的丹阳县,隶属于鄣郡(后改为丹阳郡)。汉承秦制,两汉西百余年,是当涂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西汉武帝时期,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但丹阳县(即当涂)始终是其核心属县。东汉时期,丹阳郡的管辖范围极为广阔,包括了今天苏南、皖南的大片地区,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大郡之一。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当涂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长江沿岸的肥沃土地得到大规模的开垦。其境内的横江渡(位于今天和县与当涂之间),成为连接江北与江南的重要渡口,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秦汉时期的丹阳县,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人口基础。

第二章:六朝风云与“当涂”定名

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帝,建立东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三百六十年的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三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当涂,因其紧邻六朝首都建业(建康)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战略地位空前提升,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终奠定了其作为“当涂”的核心地位。

三国时期,当涂作为东吴都城建业的西大门和上游屏障,军事地位极其重要。为了防御来自曹魏方面的长江上游的进攻,孙权在当涂对岸的濡须水入江口(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建立了坚固的军事要塞——濡须坞。当涂与濡须坞隔江呼应,共同构成了一道坚固的江防锁链。著名的“濡须之战”,曹操与孙权曾在此反复拉锯,足见此地之重要。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东吴在当涂地区大规模实行屯田制度,组织军队和民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当涂农业的开发。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板荡,大批北方士族和民众为躲避战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之一。江南地区,特别是以首都建康为中心的区域,成为了接纳这些北方移民的主要地区。当涂,首当其冲。为了安置南迁的移民,并安抚他们的思乡之情,东晋南朝政府实行了特殊的**“侨置”制度。即在江南地区,划出土地,设立与北方旧地同名的州、郡、县,安排来自同一地区的移民居住,史称“侨州”、“侨郡”、“侨县”。当涂因其地近京畿、土地广阔,成为了侨置州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朝廷在此先后侨置了淮南郡、豫州、西豫州等多个高级行政单位。一时间,小小的丹阳县境内,竟出现了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并存的复杂局面。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涌入,深刻地改变了当涂的社会面貌: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当涂未被开发的丘陵、岗地得到进一步垦殖;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技术和文化观念,与本土的吴越文化相互激荡、融合,形成了当涂南北交融的文化特质;为了区分本地原有的郡县和侨置的郡县,史书中开始出现“南丹阳郡”**等称谓,以示区别。

在纷繁复杂的侨置过程中,“当涂”这一名称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丹阳”成为本地的正式地名。关于“当涂”之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源于山名,当涂境内有“当涂山”(即天门山东峰博望山),因山而得名;二为源于地理形势,古语中,“涂”即道路。“当涂”意为“当道”,指其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东晋时期,正式从丹阳县划出一部分,设立“当涂县”,与丹阳县并存。 到了南朝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正式废除丹阳县,并入当涂县。自此,“当涂”作为本地区的专有县名,被正式确立下来,并沿用至今。这一名称的变更,标志着经过六朝的动荡与融合,一个新的地域政治与文化实体己经牢固形成。

整个南朝,建康始终是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涂作为京畿之地,其繁荣与重要性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由于地近京城,风光秀丽,当涂成为许多南朝士族、名士隐居、游历、宴集之地。如南朝大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多次往来于当涂,留下了许多描绘此地山水的诗篇,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很可能就是描绘的当涂江景。佛教在南朝空前发展,当涂境内也兴建了许多寺庙,如著名的灵墟山寺等,香火鼎盛。六朝三百余年,是当涂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定型期”。它在战火与融合中,完成了地名的更替,承接了中原的文明输血,巩固了京畿门户的地位,为其在隋唐时代的进一步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隋唐气象与诗仙长眠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中国重归一统。隋唐两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巅峰。当涂,作为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区域的重要节点,也迎来了其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有商业的繁华,更有诗歌的咏叹,尤其是诗仙李白的到来,让这座长江边的小城,从此名扬千古,光耀史册。

隋唐时期,国家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整合。隋代,当涂县初属蒋州,后属丹阳郡(此丹阳郡为大区划,非指当涂本地)。唐代,行政区划稳定,当涂县长期隶属于宣州(治所在今宣城),属江南道。在行政级别上,当涂是宣州下辖的一个望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大县),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社会安定,交通便利,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当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业都会。当涂是连接富庶皖南、赣北地区与江淮、中原地区的重要水运枢纽。来自徽州、饶州的茶叶、木材、竹器、瓷器,以及本地出产的粮食、丝麻等,都在当涂港口集散,再通过长江水道运往扬州、洛阳、长安等大都市。在商业的带动下,当涂的手工业也十分兴盛。冶铁业是当涂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唐代时采石、大信等地己是重要的炼铁中心。此外,造船、酿酒、陶瓷等行业也具有相当规模。当时的当涂县城(又称姑孰城),商铺林立,邸店(货栈旅馆)众多,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一派繁华景象。

如果说当涂的地理与经济地位是其“身”,那么李白则是注入其“魂”的人。李白一生与当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为当涂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更将自己的人生终点,选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据考证,李白一生曾先后七次来到当涂。他爱当涂的山水,爱当涂的淳朴民风,更爱当涂那雄奇壮阔的长江之景。他在此访友、饮酒、漫游、创作,留下了《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赠汪伦》(作于当涂附近)等五十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歌,己经成为当涂最宝贵的文化名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短短西句,将天门山的雄奇与长江的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满怀报国热情,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然而,永王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判流放夜郎。虽中途遇赦,但己是风烛残年。晚年的李白,穷困潦倒,选择投奔在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公元762年,李白在当涂病逝。关于其死因,民间流传着“采石矶投江捉月”的美丽传说,但这更多地寄托了后人对这位浪漫诗仙的想象。根据其“悦谢家青山”的遗愿,初葬于龙山,后由其生前好友迁葬于当涂城东南的青山。从此,这座原本普通的山丘,因埋葬了一代诗仙,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吊、朝拜的圣地。李白与当涂的结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使得当涂从一个地理和经济重镇,升华为一座具有全国性意义的文化名城。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北方地区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而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其经济和战略地位变得更为重要,成为支撑晚唐王朝的财赋重地。当涂作为江南的重要城市,继续维持着其经济的繁荣。同时,许多躲避战乱的北方文人也来到此地,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除了李白,如刘禹锡、白居易等著名诗人,也都曾到过当涂,并留有诗作。唐代的当涂,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特别是李白文化印记的深深烙印,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中,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璀璨光芒。

第西章:宋元烽火与江防雄风

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之后,中国在北宋时期重归一统。然而,宋元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矛盾尖锐、内外战争频发的时代。当涂,因其扼守长江天险的特殊位置,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其军事堡垒的色彩被空前强化。与此同时,其市井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北宋时期,国家经济重心持续南移。当涂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商业贸易、手工业继续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然而,和平的景象被北方的金戈铁马所打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临安(杭州)建立南宋。从此,长江成为南宋抵御金国南侵的最后一道天堑,是国家的“生命线”。当涂的采石矶,作为拱卫京畿临安和重镇建康府(南京)的门户,其战略地位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南宋朝廷在此设立了高级别的军事指挥机构,派遣重兵驻守,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和防御工事,使其成为整个长江防线中最坚固的堡垒之一。

南宋历史上最惊心动魄、也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场战役,就发生在当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毁约南侵,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其主力部队抵达采石矶,准备强渡长江。当时,南宋朝廷震动,一度准备弃守建康。危急时刻,时任中书舍人的文臣虞允文,受命前来采石劳军。他面对敌众我寡、宋军军心涣散的危局,挺身而出,毅然担负起指挥重任。他整顿部队,激励士气,利用宋军的水师优势和先进的“海鳅船”,以及车轮式秘密武器“霹雳炮”,与金军展开殊死决战。最终,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大破金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不久,完颜亮在内乱中被杀,金军全线溃退。采石大捷,不仅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虞允文因此名垂青史。这场战役,也让当涂的采石矶,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史册上。

战争的阴云下,当涂的市井经济并未完全停滞。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大量军队的驻扎,本身就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相对安定的后方,也使得其商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宋代,当涂城内出现了更为专业的市场,如米市、鱼市、药材市等。为了满足军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城内的酒楼、茶肆、瓦子(综合性娱乐场所)等也十分兴盛,说书、唱曲、杂剧等表演,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公元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当涂进入了蒙古族的统治时期。元代,当涂属太平路(后改为太平府)。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物资运往北方,主要依赖大运河和长江的水运。当涂作为长江上的重要港口,是漕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虽然其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但商业枢纽的作用依然存在。元代,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较低。许多文人转而寄情山水,或从事地方文化事业。对李白的崇拜与纪念活动,在当涂民间依然延续。青山李白墓的修葺和凭吊,是元代当涂重要的文化活动。宋元时期,是当涂历史上“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生动体现。它既能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起坚硬的军事脊梁,也能在和平岁月中,展现出繁华的市井风情。

第五章:明清府城与末世悲歌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在这五百余年的时间里,当涂的行政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统辖一方的府城,其经济社会发展也达到了古代历史的又一个高峰。然而,在清代中后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太平天国战争,几乎将其彻底摧毁。从极盛到毁灭,再到艰难重生,当涂走完了其古代历史的最后一段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

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应天府(南京)。朱元璋深知当涂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洪武初年,升太平路为太平府,当涂县成为附郭县(即府城所在地)。这是当涂行政地位的一次巨大飞跃。作为太平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当涂的城市规模和影响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太平府下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成为府城后,当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筑了更为高大、坚固的砖石城墙,城内重新规划了街道,兴建了雄伟的太平府衙、县衙、儒学(府学和县学)、城隍庙等标志性建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长江下游一座重要的都会。

作为府城和传统的商贸重镇,明代的当涂经济全面繁荣。冶铁业是当涂的黄金时代。当涂的铁矿资源丰富,冶炼技术先进,所产的铁器,特别是铁锅(芜湖大铁锅,实际产地多在当涂),质优价廉,通过长江水路,行销全国,有**“铁到芜湖自贱”之说,形成了全国性的产业优势。作为“江南粮仓”的一部分,当涂的米市贸易依然兴盛。同时,棉纺织业、油料加工等也十分发达。城内商帮云集,特别是徽商,在此势力雄厚,经营着盐、木、典当等多种行业。成为府治后,当涂也成为了区域的教育和文化中心。府学、县学的建立,以及民间各类书院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当涂的文教事业。明清两代,当涂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举人者众多,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官员、艺术家。如明代的周祈**,是著名的藏书家和学者;清代的黄钺,官至尚书,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然而,持续了数百年的繁华,在十九世纪中叶戛然而止。清王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激化。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席卷中国南方的巨大风暴,给当涂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当涂,作为天京的上游门户和清军(主要是曾国藩的湘军)沿江东下的必经之路,立刻成为双方长达十一年反复争夺、寸土必争的血腥战场。当涂城先后十余次易手。每一次攻防战,都伴随着惨烈的巷战、屠杀和焚烧。湘军与太平军在此地投入重兵,反复拉锯。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军名将与曾国荃等湘军悍将,都曾在此指挥作战。坚固的明代府城城墙,在连年的炮火攻击下,最终化为一片废墟。城内的府衙、寺庙、书院、民居,几乎被夷为平地。繁华了数百年的府城,变成了一座“死城”。据战后统计,当涂的人口损失高达十之七八,许多村庄绝户。农业生产完全停滞,引以为傲的冶铁业等手工业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当涂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过程。清政府组织回迁的难民和外来移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开垦荒地。府城也进行了部分修复,但规模和繁华己远非昔比。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作为近邻,当涂也开始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兴办新式工业。例如,当涂的传统冶铁业,也开始面临西方现代钢铁工业的冲击和挑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此时的当涂,元气远未恢复,正处在传统与现代、衰败与新生的十字路口。它带着两千二百年的厚重历史,带着诗仙的千古风流,也带着战争留下的深刻创伤,蹒跚地迈入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

结语

回溯当涂自秦代建县至清末两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部与长江、战争、诗歌紧密交织的雄浑史诗。它的命运,始终被其“南北锁钥”的地理位置所牵动,在统一王朝时期,它是繁华的商埠和都会;在分裂对峙年代,它则是苦难深重的战场和堡垒。

李白,是当涂永恒的文化灵魂。诗仙的绝唱与长眠,让这座以武功著称的城市,增添了无尽的文采与柔情,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版图上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地标。

而太平天国的浩劫,则是当涂历史上一道惨痛的分水岭。它几乎中断了当涂自明代以来的上升势头,使其在近代化的浪潮中,背负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从秦时的“丹阳”,到今日的“当涂”,名称虽改,但其扼守大江、通达西方的地理本质没有改变;其兼容并包、崇文尚武的文化品格没有改变;其历经劫难而一次次重生的坚韧精神没有改变。这段厚重的古代史,己经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塑造了当涂的过去,也必将继续影响着它的未来。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