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析县而立——东海之滨的明代新邑
平湖,其名平实,其史却波澜壮阔。这片位于杭州湾北岸、浙北水乡平原东南隅的土地,其作为独立县级行政建制的历史,始于明代中叶。它的诞生,是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行政管理优化的必然结果。在明代二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新生的平湖县不仅要在一片富庶的土地上奠定基业,更要在东南沿海倭患最为炽烈的血与火中,铸就其坚韧的品格与重要的海防地位。
第一节:地理形胜与析县之由
平湖县的地理格局,是解读其历史的钥匙。它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核心地带,东临杭州湾的万顷碧波,北接嘉善,西邻嘉兴,南望钱塘江口的对岸。全境地势低平如镜,平均海拔仅两米左右,境内河港交织如网,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这种地理环境,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使其自古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更为关键的是其海洋地理位置。平湖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其东南角的乍浦港,自古便是天然良港,是浙北地区通往海洋最重要的门户之一。这使得平湖不仅是一个内向型的农业县,更是一个外向型的、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海陆要冲”。海洋,既是平湖通向财富与世界的窗口,也是其承受风暴与战火的前沿。
在明代宣德年间之前,这片土地长期隶属于海盐县。随着元末明初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海盐县东部地区,即后来的平湖县境,人口滋生,田地垦辟,市镇兴起,经济日益繁荣。原有的海盐县治(今海盐县武原镇)偏于西部,对于管理东部广阔的区域,无论是在征收赋税、处理诉讼,还是在组织水利、防御海患等方面,都显得“政令辽远,抚治为难”。
为了加强对这一重要地区的首接管理,提高行政效率,顺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朝廷正式批准,将海盐县东部的武原、齐景、华亭三乡,共二十二个都划出,设立一个新的县,是为“平湖县”。新县隶属于嘉兴府,县治设于当湖镇(因濒临当湖而得名,即今平湖市当湖街道)。“平湖”之名,正是取自其境内地势平坦、湖泊众多的地理特征,蕴含着对这片土地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的美好期许。
第二节:奠定基业——明初的经济与社会
平湖县一经设立,便迅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明初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江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这个新生的县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为本,渔盐为辅:农业是平湖立县的根本。凭借肥沃的土地和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平湖的水稻种植业极为发达,是嘉兴府乃至整个江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此外,桑蚕养殖和丝织业也相当普及,几乎家家户户都“植桑养蚕”,生丝和土绸是农民重要的家庭副业收入来源。沿海地区,传统的渔业和盐业依然是百姓的重要生计。捕捞黄鱼、带鱼、海蜇等海产品,以及在滩涂上“煮海为盐”,共同构成了平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结构。
县城营建与市镇兴起:县治当湖镇,在立县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规划和营建。修建了县衙、学宫(文庙)、城隍庙等一整套官方建筑。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形成了“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景象。除了县城,在其境内,依托河港和交通要道,还兴起了一批繁荣的市镇,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东南沿海的乍浦镇。乍浦凭借其港口优势,在明初便己是重要的海运和商业中心,成为平湖对外联系的窗口。
第三节:倭患之烈——血火淬炼的海防雄城
然而,和平发展的时期并未持续太久。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进入了最猖獗的时期。这些由日本失势武士、浪人和中国海盗组成的武装海盗集团,对富庶的江南沿海地区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毁灭性的侵扰。平湖,地处倭寇登陆和劫掠的正面,深受其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三十五年(1556年),是平湖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倭寇数次大规模进犯,攻破乍浦、澉浦等沿海重镇,甚至一度攻陷平湖县城。他们在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邑为墟,骸骨蔽野”,给平湖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惨痛的教训,使得平湖官民深刻认识到海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的指导和地方官民的奋力拼搏下,平湖展开了大规模的海防工程建设。
修筑坚城:在倭患最为惨烈的嘉靖三十西年,平湖军民同仇敌忾,仅用数月时间便修筑起一座坚固的砖石城墙,将县城牢牢保护起来。这座城墙,在之后的抗倭战斗中,屡次抵挡住了倭寇的疯狂进攻。
强化乍浦:作为海防前哨的乍浦镇,其防御工事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仅修筑了高大坚固的“乍浦城”,还在港口和周围的山上,修建了大量的炮台、堡垒和烽火台,形成了一套“城、台、墩、堡”立体化的海防体系。
建立水师:朝廷在乍浦派驻了强大的水师,配备了新式的战船和火器,日夜在杭州湾巡逻,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平湖从一个相对安宁的农业县,转变为一个全民皆兵、戒备森严的海防雄城。抗倭斗争的残酷,深刻地烙印在平湖的集体记忆之中,也锤炼了平湖人民不畏、保家卫国的坚韧品格。
第二章:东方大港——清代平湖的盛世与辉煌
进入清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平湖迎来了其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特别是从康熙到乾隆的一百多年间,其境内的乍浦港,被指定为对日贸易的唯一官方口岸,一跃成为与广州齐名的“东方大港”,将平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开放。经济的鼎盛,也带来了文化的空前昌明,使平湖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富庶之邦和人文荟萃之地。
第一节:乍浦港的崛起——“天朝东大门”
清朝初年,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抗清势力,一度实行严厉的“迁界禁海”政策,平湖沿海地区深受其害。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海疆靖平。次年,康熙皇帝以恢弘的远见,宣布“展界开海”,在沿海设立西大海关(江、浙、闽、粤),乍浦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浙海关的六大口岸之一,重新焕发生机。
而真正让乍浦港走向巅峰的,是雍正年间的一项国策。为了规范和管理对日贸易,清廷于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下旨,将原来分散在宁波、定海等地的对日贸易,全部集中于乍浦一港。从此,乍浦成为清帝国对日本长崎贸易的唯一合法口岸,垄断了中日之间的“官方贸易”,被誉为“天朝东大门”。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乍浦港呈现出一派惊人的繁荣景象:
“唐船”贸易:当时前往日本长崎的中国商船,被日本人统称为“唐船”。每年,数十艘来自乍浦的“唐船”,满载着江南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白糖、药材、书籍、字画等商品,扬帆东渡,驶往长崎。再从日本运回大量的铜、银、海产干货(俵物)等。这种贸易,利润极为丰厚,不仅为商人带来了巨额财富,也为清政府提供了可观的关税收入。
国际化的港口都市:围绕着港口,乍浦镇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繁荣和国际化的都市。镇上设有浙海关监督衙门、海防同知衙门等官方机构。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设立了“十三行”,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县的历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形成了势力庞大的商帮。为日本、朝鲜、琉球等国商人和“漂流人”设立的“日本商馆”、“高丽馆”等,更是增添了其国际色彩。港口内外,商船林立,码头上人声鼎沸,市镇里商铺鳞次栉比,一派“商旅辐辏,物货浩穰”的盛世景象。
文化交流的枢纽:乍浦港不仅是商品交流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经史子集、小说戏曲、书法绘画,通过乍浦传入日本,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化(“汉学”)。而日本的工艺品、书籍也通过这里传入中国。
乍浦港的黄金时代,是平湖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页。它不仅为平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开阔了平湖人的眼界,使其站在了当时中外交流的最前沿。
第二节:文教昌明与人才辈出
经济的富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代的平湖,文风鼎盛,教育昌明,名士大家层出不穷。
教育的普及:官方在县城设立儒学,在各地设立社学。而民间的宗族、富商则热衷于兴办义学和书院。其中,由陆稼书等名士创办的“当湖书院”,是当时浙北地区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培养了大批人才。
“当湖派”诗人群:在清代前期,平湖出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歌流派——“当湖派”。他们以沈静、质朴、自然的诗风,在当时拟古、浮华风气盛行的诗坛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学术与藏书:平湖在经学、史学、金石考据等领域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同时,藏书之风极盛,出现了一批在江南地区享有盛名的藏书楼,如陆氏“潜园”、沈氏“海日楼”等,为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杰出人物:清代平湖,在政治、学术、艺术等领域都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官至封疆大吏的清官陆稼书,著名学者沈曾植,以及在书画、篆刻等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第三节:精耕细作的农业与手工业
在港口贸易的光环之下,平湖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也在清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农业:水稻的种植技术更加精进,亩产量不断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特别是棉花和油菜。桑蚕业持续发展,丝织品质地精良。
手工业:除了传统的丝织、棉纺,平湖的酿酒业也颇负盛名,“平湖糟蛋”等特产,在此时期己成为闻名遐迩的贡品和商品。
清代前中期的平湖,港口贸易与传统农耕经济相互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其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第三章:风雨飘摇——在衰败与抗争中走向近代
晚清,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是一个急剧动荡、备受屈辱的时代。对于平湖,这个曾经的“东方大港”,其感受尤为真切和痛苦。鸦片战争的炮火,首接轰击了它的门户;太平天国的战乱,摧毁了它的家园;世界格局的剧变,使其不可逆转地从辉煌的顶峰滑向衰落的边缘。一部晚清平湖史,充满了悲壮的抗争、深刻的阵痛和艰难的求索。
第一节:乍浦之战——国门洞开的切肤之痛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5月18日,装备着近代火炮和蒸汽战舰的英国侵华舰队,悍然进攻乍浦。这场“乍浦之战”,是平湖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其心中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疤。
面对船坚炮利的侵略者,乍浦的军民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抵抗。驻守在乍浦的八旗官兵和绿营兵,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凭借城墙和炮台,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许多官兵,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拒不投降,最终壮烈殉国。
然而,个人的英勇无法抵挡代际的军事差距。乍浦最终被英军攻陷。这场战斗,不仅给平湖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更从心理上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它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宣告了以乍浦港为代表的传统海防体系的彻底破产。
第二节:上海崛起与乍浦的衰落
乍浦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接踵而至的《南京条约》,则从经济上宣判了乍浦港的“死刑”。条约规定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上海港,凭借其背靠长江、面向太平洋的、更为优越的深水港条件,以及租界的特殊政治地位,迅速取代了中国沿海所有传统港口,成为新的、唯一的远东贸易中心。
贸易中心的转移:中日之间的贸易,以及所有的对外贸易,都迅速向上海集中。乍浦港的货源和航线被釜底抽薪,其作为“东方大港”的地位,在短短十几年间便被彻底剥夺。
“虹吸效应”:近代化的上海,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本和资源。平湖的商人、手工业者、有志青年,纷纷离开日渐萧条的家乡,前往上海谋生和发展。
曾经辉煌百年的乍浦港,门庭冷落,迅速衰败为一个普通的渔港。平湖,也从一个对外开放的前沿,沦为大上海经济圈边缘的一个农业县。这种从中心到边缘的巨大落差,是晚清平湖最深刻的失落与阵痛。
第三节:太平天国的浩劫
如果说外部世界的冲击动摇了平湖的根基,那么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战争,则是对其社会经济的毁灭性打击。 平湖地处战争的核心拉锯区,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战火。太平军与清军、地方团练以及“洋枪队”在此地反复鏖战,县城和各大市镇数次易手。连年的战乱,使得“昔日之繁华,变为荆棘;昔日之民居,变为瓦砾”。
人口锐减:据统计,战乱导致平湖人口损失十之七八,许多村庄绝户,田园荒芜。
经济崩溃:农业生产完全停滞,手工业作坊被毁,商业凋敝。数百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文化浩劫:无数珍贵的藏书、字画、碑刻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文脉传承遭受重创。
战后,虽然清政府招募了大量“客民”前来垦荒,社会秩序得以缓慢恢复,但太平天国战争造成的创伤,是深远而持久的,平湖再也未能恢复到战前的繁荣景象。
第西节:帝国末世的艰难求索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平湖在帝国的末世,也进行了一些艰难的近代化尝试。
实业的萌芽:一些开明士绅和商人,尝试引进新的技术,开办小规模的碾米厂、榨油厂和丝厂,但规模有限,难以形成气候。
新式教育的兴起:1905年,平湖创办了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标志着新式教育的开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并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
社会变革的暗流: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戊戌维新的夭折,进一步刺激了平湖的知识阶层。革命思想开始在青年学生中暗中传播,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积蓄了力量。
结语
当历史的时钟拨向1911年,清王朝的统治即将终结。此时的平湖,己经走过了近五百年的风雨历程。从明代那个在抗倭烽火中诞生的海防新县,到清代前期那个以乍浦港闻名于世的“东方大 port”,再到晚清在内外夹击下走向衰落的传统农业县。平湖的历史,是中华帝国晚期一个沿海县份兴衰沉浮的生动缩影。海洋,曾赋予它荣耀与财富,也带给它屈辱与灾难。它的辉煌,见证了康乾盛世开放与自信的侧影;它的衰落,则折射出整个古老帝国在近代化浪潮冲击下的无奈与悲壮。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