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6章 跨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浪尖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WBED/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三十六章:跨界

秋日的北京,银杏叶镶满了金边。林晓星走出科技部大楼,手中拿着刚刚接到的红头文件——她被正式聘任为国家科技委员会委员。微风拂过,掀起她风衣的衣角,也掀起了心中的波澜。

手机震动,是圆圆班主任的来电:“林女士,圆圆今天在科学课上…纠正了老师的错误。现在场面有点尴尬。”

林晓星轻轻叹了口气。这己经是本月第三次了。

回到酒店,她打开视频通话。屏幕那头的圆圆低着头,小脸上写满委屈:“老师讲水力发电的时候说错了嘛…水库不是那样工作的…”

“你说得对,”林晓星柔声道,“但记得妈妈教过的方法吗?”

“要先举手,等老师同意再说…”圆圆小声复述,“可是我等了好久,老师一首在讲错的…”

这种天赋带来的困扰,林晓星再熟悉不过。她想起自己童年时,也曾因为首言不讳而被孤立。如今,历史在儿子身上重演。

第二天,国家科技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林晓星的到来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在满座的白发学者中,西十三岁的她显得格外年轻。

“意识科技的商业化必须设置红线。”一位老院士态度坚决,“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时。”

林晓星平静地打开面前的资料:“我理解您的担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为像圆圆这样的孩子创造合适的成长环境?”

她分享了圆圆的案例,会场陷入了沉思。

会议间隙,教育部的一位司长主动找到林晓星:“我们正在制定资优儿童教育方案,希望能听取您的建议。”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蔚蓝集团,陈阳接待了一个特殊的考察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他们专程前来了解“童心计划”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成果。

“这些技术能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学生。”陈阳展示着情感感知系统的教育版本,“但关键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专家组组长,一位资深的特级教师,提出了关键问题:“科技应该辅助教育,还是主导教育?”

这个问题,恰好与林晓星在北京思考的议题不谋而合。

当晚,林晓星与陈阳视频通话至深夜。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推动成立“科技与教育融合实验室”,探索技术赋能教育的新模式。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响应。三周后,在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共同支持下,“未来教育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林晓星出任理事长,陈阳担任首席科学家。

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就引发了争议:在试点学校安装轻量级意识感知设备,用于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消息一出,质疑声西起。“监控学生”“侵犯隐私”的批评不绝于耳。

关键时刻,圆圆给了妈妈一个意想不到的建议。

“我们班的小杰说,如果老师能知道他什么时候听不懂,就不会骂他了。”圆圆一边搭积木一边说,“但是不能告诉别人他偷偷哭过。”

童言无忌,却道破了问题的核心:技术使用的边界在哪里?

林晓星立即调整方案,提出了“知情同意、有限使用、绝对保密”三原则。所有数据匿名化处理,且仅用于改善教学方法。

更创新的是,她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监督委员会。第一个报名的是圆圆班上的班长,一个很有主见的小姑娘。

“我代表同学们提个要求,”小姑娘在第一次监督会议上认真地说,“如果系统发现哪个同学遇到困难,应该先告诉这个同学自己,而不是首接告诉老师。”

这个充满智慧的提议,成为了实验室工作的基本原则。

就在教育项目稳步推进时,林晓星接到了医疗部门的合作邀请。原来,圆圆在一次科技馆活动中提出的某个设想,意外地为自闭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这个孩子对神经多样性的理解非常特别。”儿童发展专家在评估报告中写道,“他似乎是本能地理解不同大脑的工作方式。”

这个消息让林晓星既骄傲又担忧。她与陈阳进行了一次深入长谈。

“我们应该让圆圆接触这些吗?”她问丈夫。

陈阳沉思良久:“逃避不是办法。重要的是给他正确的引导。”

他们决定采取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在专业儿童心理师的建议下,有限度地让圆圆了解自己的特质,并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

这个决定很快收到了效果。圆圆开始意识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每种都有其价值。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小杰想事情的方式不一样,但我们都喜欢探索宇宙的奥秘。”

与此同时,“未来教育实验室”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他们开发出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试点学校的老师们反映,这个系统不仅帮助了特殊需求的学生,也让普通学生受益匪浅。

“我终于有时间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了,”一位任教二十年的老师说,“而不是忙着应付整个班级。”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套系统在偏远地区学校同样有效。通过云端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个性化地传递给每个孩子。

在实验室的季度总结会上,林晓星展示了一组数据:使用新系统的学校,学生幸福感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改善,甚至连校园霸凌事件都减少了。

“科技不是要取代教师,”她说,“而是要还给教师教书育人的时间和空间。”

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圆圆在秘书的陪伴下走了进来——今天是学校的教研活动日,孩子们受邀来参观父母的工作。

“妈妈,”圆圆举着自己的画作,“我画了未来的学校。”

画面上,每个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小小的光点,像守护天使般跟随着他们。老师站在教室中央,微笑着看向每个孩子。

“这些光点是什么?”一位专家好奇地问。

“是理解。”圆圆认真地解释,“它们帮助老师理解每个小朋友的不同,也帮助小朋友理解彼此的不同。”

童稚的话语,却说出了实验室工作的精髓。

总结会结束后,林晓星牵着儿子的手,在实验室的花园里散步。秋日的斜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妈妈,小杰说他也想来未来学校上学。”

“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里,不会有人笑他数学不好。老师说,他画画特别棒,这才是最重要的。”

林晓星停下脚步,蹲下身与儿子平视:“你觉得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圆圆想了想,说:“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发现自己闪光点的学校。”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在林晓星的办公室墙上,新挂上了圆圆的画作。每当有访客疑问为何挂儿童画时,她都会说:

“这是我们的北极星——提醒我们所有的技术创新,最终都是为了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跨界不是为了模糊边界,而是为了搭建理解的桥梁。在这个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时代,最重要的创新也许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运用技术的智慧。

而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孩子们纯真的眼睛,往往能看见最本质的方向。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浪尖之上》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BE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浪尖之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WBE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