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涟漪效应
日内瓦的峰会结束后,“归真园全球网络”与其中蕴含的“共生”理念,如同在全球科技与人文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一圈圈扩散开来,其影响远超林晓星最初的预期。然而,涟漪在扩散过程中,也必然会触碰到一些固有的礁石。
回到上海总部,林晓星立刻感受到了这种“涟漪效应”的双面性。
一方面,是更多的合作邀约和赞誉。“创意共振”计划的初步成功,吸引了全球顶尖学术机构和创新实验室的关注。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学府纷纷递来橄榄枝,希望共建联合实验室,深入研究那种超越文化的“创意共性脑波模式”。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邀请“归真园网络”成为其“科技与文化多样性”项目的核心合作伙伴。
陈阳拿着厚厚一叠合作意向书,走进林晓星的办公室,脸上带着欣喜,也带着一丝忧虑。“晓星,我们现在是真正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了。机会很多,但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资源投入。”
林晓星站在办公室的巨幅世界地图前,上面标注着现有和潜在的“归真园”节点。她的目光扫过那些闪烁的光点,沉静地说:“我们不能被机会冲昏头脑。合作可以,但必须基于我们‘科技向善’和‘文化尊重’的核心原则。每一个新节点的拓展,都要像京都项目一样,做深度的本土化适配,绝不能搞标准化输出。”她顿了顿,指向地图上一些空白区域,“尤其是这些文化背景迥异、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我们需要更谨慎的可行性研究。”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集团内部和外部更隐蔽的阻力。
以张薇为首的部分保守派高管,在私下的小圈子里,开始散布新的论调。“林总的想法很美好,但太理想化了。全球化扩张意味着巨大的成本,而那种‘隐形科技’、‘深度适配’的模式,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蔚蓝是商业集团,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联合国下属单位。”这些声音虽然暂时未摆上台面,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中层管理者的心态,在一些资源审批、项目推进的环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滞涩。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
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媒体,发布了一篇题为《“善意科技”还是“文化殖民”?——审视蔚蓝“归真园”的全球野心》的评论文章。文章看似客观,却巧妙地将“归真园”的全球拓展,与历史上某些以“传播文明”为名的文化侵蚀行为进行类比,质疑其通过意识科技收集全球用户数据,可能存在的文化霸权风险。
这篇文章迅速被多家媒体转载,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尽管有不少支持者驳斥其观点,但“文化殖民”、“数据霸权”这些刺眼的标签,还是对“归真园”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晓星,这是有备而来的。”陈阳将舆情分析报告放在林晓星面前,眉头紧锁,“文章引用的几个所谓‘专家’,背景都经不起推敲,很可能背后有推手。”
林晓星快速浏览着报告,脸上看不出太多波澜,只有指尖微微收紧。“树大招风。我们倡导的‘共生’触动了某些依靠技术垄断或文化输出获利的势力的奶酪。”她抬起眼,目光锐利,“这不是坏事,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让他们感到了威胁。”
“我们需要立刻组织反击吗?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让合作的国际学者发声?”陈阳建议道。
“不,”林晓星摇了摇头,“辩解和驳斥,在这种预设了立场的舆论场里,效果有限,甚至可能越描越黑。我们需要用更具体、更真诚的行动来回应。”
她立刻做出了两个决定:
第一,加速推进“归真园数据白皮书”的制定与发布。她亲自牵头,邀请包括法律、、人类学以及各合作地区的文化代表,共同参与制定一套公开、透明、超越现有法律标准的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准则,明确承诺所有收集的数据(尤其是脑波等生物数据)的所有权属于用户本人,“归真园”仅在获得明确授权后,用于改善服务,且绝不会用于商业营销或任何可能损害用户文化自主性的用途。
第二,启动“归真园本土合伙人计划”。改变之前以蔚蓝集团为主导的拓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并扶持本土的、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的团队或个人,作为“归真园”项目的核心运营者。蔚蓝集团则退居为技术、资金和平台的支持者,真正将项目的“灵魂”交给当地。
这两个举措,尤其是后者,在集团内部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张薇在一次高层闭门会议上首言:“这将极大稀释我们对全球网络的控制力,也会让我们的核心技术面临外流风险!”
林晓星平静却坚定地回应:“控制不是目的,共生才是。如果我们紧握着‘控制权’不放,那和文章里指责的‘文化殖民’又有什么区别?信任,是共生的基石。至于核心技术,只要我们保持持续的创新迭代,就不怕被超越。而且,开放与合作,往往会催生出更伟大的创新。”
就在林晓星全力应对外部舆论和内部阻力时,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也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圆圆所在的国际学校举办“世界文化日”,要求每个学生展示一种自己代表或感兴趣的文化。圆圆回家后,显得有些闷闷不乐。
“妈妈,詹姆斯说我的数字画‘不纯粹’,说我把太多东西混在一起,失去了每种文化自己的味道。”圆圆仰着小脸,困惑地问,“可是,我觉得那样很美啊。就像我们家的晚餐,有时吃中国菜,有时吃爸爸做的意面,有时还吃你带回来的日本点心,混在一起,不是更丰富吗?”
儿子的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晓星因连日忙碌而有些疲惫的心。她蹲下身,平视着圆圆清澈的眼睛,温柔地说:“圆圆,你的感觉没有错。詹姆斯说的‘纯粹’,是一种看待文化的方式;而你理解的‘丰富’,是另一种,也许是一种更面向未来的方式。”
她拉着圆圆走到书房,翻出之前京都项目的老会长赠送的一本关于日本茶道的书,指着里面一幅描绘“和敬清寂”理念的插图,说:“你看,日本的茶道,最初也是从中国的唐宋饮茶习俗中学习,然后融合了本国独特的审美和哲学,才形成了自己‘纯粹’的风格。文化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是在交流、融合、创新中不断发展的。”
“所以,我的画没有错,对吗?”圆圆的眼睛重新亮了起来。
“当然没有。”林晓星肯定地说,“你是在用你的方式,探索和创造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新文化。这本身,就是最美的‘共生’。”
几天后,林晓星收到了京都项目老会长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老人用苍劲的笔触写道:“林女士,近日风波,我己听闻。请勿介怀。京都庭园之‘共生’,己证明汝之诚心与智慧。真正之文化,不畏交流,反在交流中愈发坚韧与鲜活。‘归真园’之所为,非侵蚀,乃滋养。老朽虽力薄,愿为汝正名。”
随信附上的,还有老会长亲自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日本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刊物上,以京都“归真园”为例,详细阐述了“归真园”模式对守护和活化传统文化起到的积极作用。
这篇文章,成为了扭转舆论的关键之一。它以无可辩驳的亲历者视角,有力地回击了“文化殖民”的指责。
与此同时,“数据白皮书”的草案公布和“本土合伙人计划”的启动,也赢得了众多国际学者和草根创新组织的赞赏与支持。那篇负面报道带来的阴霾,正在被更多真实、积极的声音所驱散。
夜深人静,林晓星站在公寓的阳台上,望着浦东璀璨的夜景。陈阳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温水。
“今天圆圆的老师给我打电话,”陈阳笑着说,“说他在‘世界文化日’上,用三种语言向同学们解释了什么是‘文化共生’,还把好多同学都说服了。小家伙现在可是个小名人了。”
林晓星也笑了,疲惫的脸上流露出欣慰。她靠在栏杆上,轻声说:“你看,涟漪就是这样。有人觉得它破坏了水面的平静,但正是这些涟漪,让水活了起来,带来了氧气,滋养了水下的生命。我们做的,或许就是搅动这一池春水,期待它能孕育出新的、更有活力的生态。”
外部的风波暂告一段落,但林晓星知道,挑战永远不会停止。然而,看着远方那永不熄灭的城市之光,感受着身边家人的支持,以及全球网络中那些志同道合者传递来的温暖力量,她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共生的道路,注定崎岖,但每一步,都指向更开阔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WBE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