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王老师点名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块被扔进液压机的黄油,西面八方的压力企图将我塑造成某个指定的形状。
【命题作文,永远是人类最无聊的发明之一。它要求你在一个框定的范围内,表达出“独特”的思考,最终目的却是让你证明这个框子是多么合理。而我现在的题目是:如何在不得罪任何气团的情况下,描述一场风暴。】
放学铃声像赦免令,又像催命符。
我抓起书包,试图以最快速度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却被一道身影拦住了去路。
是江知鱼。
她脸上没有了往常那种程式化的坚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罕见的、混合着疲惫和不确定的神情。
“林子安,”她的声音有些干涩,“明天的日志…你打算怎么写?”
【班长这是在探听舆情,还是寻求战略协作?她大概希望我能写出一篇既能安抚群众、又能让老师满意、还不至于让她这个班长太难堪的“三赢”范文。】
我推了推眼镜,试图让语气像我的内心一样毫无波澜:“不知道。可能…记录一下天气?”
她似乎没料到我会这么回答,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声音低了下去:“陆星凛写的…是事实。但有时候,事实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她像是在对我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维持一个集体,有时候需要一点…模糊。”
【看,连最讲究“精确”和“责任”的班长,都开始承认“模糊”的必要性了。现实的引力,果然能扭曲一切原则。】
我没接话。
她看了我几秒钟,最终只是轻轻说了句“你自己把握吧”,便转身离开了。
背影显得有些仓促,仿佛刚才那片刻的“不坚定”是一种需要尽快修正的系统错误。
回家的路上,我感觉那本无形的日志本像鬼魂一样跟在我身后。
林七七显然又从某种“兄妹感应频道”截获了情报,吃晚饭时,她眨着大眼睛,充满“善意”地提议:“哥,要不要我帮你写?保证写得阳光积极、团结向上,让老师看了都想给我们班发流动红旗!”
【谢谢,不用。你的“阳光积极”大概等于把我的脸皮按在地上摩擦后再刷上一层金粉。】
母亲苏澜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在检查我作业,嗯她称之为“系统状态巡检”时,状似无意地提了一句:“书面表达,逻辑清晰、措辞严谨是首要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引发歧义的主观词汇。”
父亲林致远则在他那片思想的云端发表了看法:“语言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子安,你正在尝试为一片混沌划定边界,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一个让我注意“风险管控”,一个让我进行“哲学创造”。我需要的只是一份能让我明天活着走进教室的“保命文书”。】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空白的草稿纸发呆。
脑子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小人穿着陆星凛同款冰冷铠甲,挥舞着“真实”的旗帜。
另一个小人戴着江知鱼式的班长臂章,举着“和谐”的标语。
【这感觉,就像被迫在“当众裸奔”和“穿着不合身的戏服唱赞歌”之间二选一。有没有第三种选择?比如,首接让学校爆炸?】
就在我几乎要选择交白卷并承担其严重后果时,我的目光落在了窗台上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上。
它不需要赞美阳光,也不需要抱怨干旱,它只是存在着,进行着最基础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一个荒谬的、极其“林子安”的念头,像一颗微弱的水泡,从脑海深处浮了上来。
也许,我不需要评判,不需要和解。
我只需要……描述。
用一种,所有人都无法质疑的“客观”语言。
我拿起笔,开始在那张饱受折磨的草稿纸上,写下第一个词:
《......观测报告》
..........................
《关于班级内部气体流动的观测报告》
观测者:林子安
摘要:本报告旨在客观描述观测期内(即昨日)班级内部主要气体团块(以情绪及互动模式为表征)的分布、运动及相互作用,不涉及价值判断与动机分析。
1.观测背景:
继前日V同学(陆星凛)发布《生态观察实录》后,班级大气环流系统受到显著扰动,原有稳定结构被打破,各气团间压差增大,界面摩擦加剧,整体环境呈现不稳定态。
2.详细观测记录:
C区(教室中央偏右):初始为高压区,以Z同学(周亮宇)为核心,气体成分以“欢快氮氧混合气”为主。受前日日志事件引发的“舆论冷锋”影响,该区气压一度骤降,气体流动近乎停滞,形成“尴尬静默区”。约一节课后,在Z同学自身“热力驱动”及外部“人造暖锋”(如主动搭话、玩笑)介入下,开始出现微弱对流,但气体成分中仍检测到较高浓度的“欲言又止”悬浮颗粒物。
东南角区(本人常驻区域):持续维持稳定低压,气体交换率极低,主要成分为“惰性氮气”及微量“思考性稀有气体”,与周围环境形成稳定压差,符合该区域一贯的物理化学属性。
班长席位(江知鱼):观测到频繁形成并移动的“责任气旋”。该气旋试图吸附、中和来自各方的“争议性酸性气体”及“不满尘埃”,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中性水汽”(即官方解释与安抚)。但其核心温度明显偏低,能量耗散严重,疑似在能量转化(即情绪劳动)过程中负荷过大。
事件中心区(陆星凛):周身持续维持“负压吸引场”,高效抽离周围的“虚伪浮尘”与“情绪杂质”,导致其附近区域气体透明度异常之高,能见度极佳。然而,此环境对习惯于在“信息雾霾”中生存的个体造成了显著不适感。
流动区(王皓等):观测到数股旨在探测“舆论风向”与“潜在联盟”的试探性暖流,其运动轨迹复杂,具有明显的趋利避害特性。
其他区域:存在多处局部“窃窃私语”微气流,以及因视线交汇、表情变化引发的短暂“情绪湍流”。
3.分析与展望:
当前班级气体环境处于旧平衡打破后、新平衡建立前的重组期。V同学的《生态观察实录》作为一次强烈的“外部能量输入”(如同闪电),提升了整体大气的“电离度”,使得一些原本因浓度过低或状态稳定而被忽略的气体成分(如“尴尬”、“焦虑”、“伪装”)变得显性。
争论“闪电”本身的对错属于形而上学范畴,缺乏观测意义。关键在于,闪电过后释放的能量,是用于加剧系统内耗,还是促使各气团重新认识自身属性与相互边界?
本观测员基于现有数据倾向于认为:一个绝对“纯净”(单一成分)或无尘(无摩擦)的气体环境是不切实际且违背物理规律的。一个具备韧性的生态系统,其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或许在于能否允许不同气压、不同成分、不同温度的气团共存,并在一种动态的、非破坏性的交换与摩擦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可呼吸的平衡。
结论:观测期内,班级气体流动复杂,能量交换活跃,但未观测到结构性破坏或毁灭性风暴的生成条件。系统整体仍在弹性范围内运行。建议各方保持现有物态,减少过度人为干预,待其依靠内部动力学机制自然平复。强行统一气压或成分,可能导致能量积聚,引发更剧烈的气候异常。
——一份来自临时观测员的非专业报告。
..........................
......
结论:【当“真实”与“和谐”无法两全,当“表达”与“生存”产生冲突,最好的办法,或许是把自己也变成一种自然现象。
不参与评价,只陈述规律。
把自己抽离成一股无关紧要的风,或是一团人畜无害的云。
至于这风会不会吹乱谁的头发,这云会不会遮住谁的阳光。
那属于气象学范畴,与我这个临时观测员无关。】
——林子安。
(http://www.220book.com/book/WDM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