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章 尘盒藏身世 闹市寻谜踪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一锅卤下水,馋哭全京城 http://www.220book.com/book/WE1C/ 章节无错乱精修!
 

紫檀木盒静静地躺在林漱的掌心,冰凉的触感透过肌肤,仿佛一首沁入心底。那冰冷的系统提示音还在脑海中回响,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击着她刚刚才安定下来的心湖。

林家食经?身世的秘密?

林漱的呼吸有那么一瞬间的凝滞。她穿越而来,继承了这具身体的记忆,那记忆清晰而贫瘠,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普通农家女在饥饿与劳作中挣扎求生的片段。她的父亲早逝,母亲陈氏是外乡嫁来的,性子柔弱,对夫家之事知之甚少。记忆里,从未有过任何与“食经”或显赫身世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突如其来的主线任务,像一道撕裂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她认知中的一片巨大盲区。原来,她所以为的全部,不过是冰山一角。这具身体的过往,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前世作为食品研发经理的职业素养在此时发挥了作用,面对突发状况,慌乱是无用的,唯有分析和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她将木盒重新放回暗格,用衣物小心遮盖好,然后深吸一口气,开始梳理这团乱麻。

首先,这个紫檀木盒出现在宋清远赠送的宅子里,这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是巧合吗?还是宋清远知晓些什么?林漱很快否定了后一个猜测。宋清远若真知道,以他那滴水不漏的行事风格,绝不会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来提醒她,更何况,他与原主素不相识。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这宅子的前主人,与原主的“林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是那句关键的线索:“清河白月光,旧巷杏花香。”

这听起来像是一句诗,又像是一个地点的描述。林漱初来乍到,对清河镇的了解仅限于醉仙楼和周府那一片。要想解开这个谜题,她必须像一块海绵,尽快吸收关于这座城镇的一切信息。

她走出书房,看到母亲陈氏正坐在院中的桂花树下,脸上带着一种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安详笑容。林安则拿着一根小树枝,兴致勃勃地在地上划拉着,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在模仿私塾里的先生念书。

看到这一幕,林漱心中那最后一丝因未知而产生的浮躁,也彻底沉淀了下来。无论这具身体藏着怎样的秘密,保护好眼前的家人,让他们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才是她当前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解谜之事,可以徐徐图之,不必急于一时。

“漱儿,在屋里忙什么呢?快过来歇歇。”陈氏看到女儿出来,连忙招手。

“娘,我就是在看看屋子,收拾一下。”林漱走过去,挨着母亲坐下,“这院子真好,比咱们村里那破屋子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是啊,跟做梦一样。”陈氏感慨道,她拉着女儿的手,轻声说,“漱儿,如今咱们安顿下来了,你手里那一百多两银子,可得收好了。娘这里还有些碎银,你先拿去,买些米面油盐,再扯几尺布,给你和安儿做两身新衣裳。咱们搬了新家,也该有个新气象。”

说着,陈氏从怀里掏出一个打了结的布包,小心翼翼地解开,里面是几块大小不一的碎银子,还有几十个铜板,这几乎是她全部的积蓄了。

林漱鼻头一酸,却没有推辞。她知道,让母亲为这个家操持,会让她更有安全感。她接过钱袋,笑道:“好,都听娘的。我这就去街上转转,看看咱们这新家周围都有些什么。”

“去吧,早去早回,注意安全。”

林漱将钱袋收好,又叮嘱了林安几句,便推开院门,走进了南街的巷子。

这是她第一次以一个“居民”的身份,来审视和观察清河镇。不同于上次去醉仙楼时的行色匆匆,这一次,她的脚步放得很慢,目光也充满了探索的意味。

南街是居民区,青石板路的两侧,多是和她家类似的院落,偶有几家卖针头线脑、酱醋调料的小铺子,显得宁静而充满了生活气息。穿过两条巷子,眼前豁然开朗,人声鼎沸,一条宽阔的主街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清河镇最繁华的东大街了。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楼、茶馆、布庄、米行、药铺,应有尽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推着独轮车的货郎,在人群中穿梭叫卖,声音此起彼伏。空气中,混合着点心铺的甜香、药材店的甘苦和街边小吃的辛辣,构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市井画卷。

林漱的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她先是找了家看起来最干净的米行,买了上好的白米和一些杂粮,又去油铺称了油,去肉铺割了块新鲜的五花肉。她买东西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和店家多聊几句,旁敲侧击地打听一些镇上的风土人情。

然而,一圈问下来,收效甚微。一锅卤下水,馋哭全京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一锅卤下水,馋哭全京城最新章节随便看!这些店家大多忙于生计,对那些风花雪月般的诗句谜语,显然没什么兴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林漱并不气馁。她知道,这种信息,需要去特定的地方才能打听到。什么地方消息最灵通,故事最多?无非就是酒楼和茶馆。

酒楼太过嘈杂,而且她如今的身份,也不适合一个人抛头露面地去喝酒。相比之下,茶馆就是个绝佳的去处。三教九流汇聚于此,一杯清茶,一碟瓜子,便能坐一下午,天南地北,奇闻异事,都能在这里听到一二。

她向一位卖糖画的老大爷打听镇上最有名的茶馆,老大爷笑呵呵地给她指了路:“姑娘,要说听故事、品好茶,那得去‘百味轩’。那里的说书先生,可是能把死人说活的主儿,这清河镇三百年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没他不知道的!”

百味轩。

林漱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谢过老大爷,便提着东西,径首寻了过去。

百味轩坐落在东大街最热闹的地段,是一座两层的木制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一碗清茶品百味,半日闲谈知天下。”光是这气派,就远非寻常茶馆可比。

林漱走进茶馆,一个小二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姑娘,一位?”

“一位。”林漱点了点头,目光在大堂里扫了一圈。

此时正是午后,茶馆里几乎座无虚席。正中央搭着个小台子,一位身穿青布长衫的说书先生,正手持醒木,口若悬河地讲着一段《前朝演义》,引得满堂喝彩。

林漱不欲引人注目,便拣了个靠窗的僻静角落坐下。她点了一壶最普通的茉莉香片,又要了一碟茴香豆,便侧耳倾听起来。

她没有急着去打探消息,而是耐心地听着周围茶客们的闲聊。东家长,西家短,朝廷的新政,邻县的奇案……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在这里汇聚、发酵,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场。

一壶茶喝了半盏,说书先生也讲完了一段,下台休息去了。茶馆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热烈起来。

邻桌是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者,看穿着打扮,像是镇上有些家底的闲人。他们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议论着镇上的几处名胜古迹。

林漱觉得,时机到了。

她起身,端着自己的茶壶,走到那几位老者桌前,微微福了一福,脸上带着谦恭的笑容:“几位老人家,晚辈打扰了。可否向各位请教一件事?”

那几位老者见是个清秀有礼的小姑娘,倒也没什么恶感,其中一位蓄着山羊胡的老者抬了抬眼皮,问道:“小姑娘,有何事啊?”

林漱组织了一下语言,用一种最不经意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抛了出去:“是这样的。晚辈初来镇上,听人说起一句形容清河镇风光的话,叫‘清河白月光,旧巷杏花香’,觉得意境很美,却不知是何出处,也不知说的是哪里。几位老人家见多识广,可曾听说过?”

她将这句关键线索,包装成了一句赞美清河镇风光的话,这样既不会显得突兀,也容易让人接受。

果然,听她这么一说,那几位老者的脸上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旧巷杏花香?”一个胖些的老者率先开口,“这个我倒是知道。咱们清河镇,还真有条巷子,就叫‘杏花巷’。就在城西那边,巷子里种了好几棵老杏树,每到春天,那花开得,香飘十里,可是一景呢!”

杏花巷!

林漱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线索的后半句,这么轻易就对上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她按捺住心中的激动,继续追问道:“原来如此。那……那前半句‘清河白月光’,又是指的什么呢?也是一处景致吗?”

然而,这个问题,却让那几位老者都皱起了眉头。

山羊胡老者呷了口茶,摇头道:“这就没听说过了。清河镇的月亮,和别处的月亮也没什么不同。要说带‘月’字的地名,倒是有个‘映月湖’,可那湖水清澈,映的是天上的月亮,跟‘白月光’似乎也扯不上关系。”

“是啊,没听过。”其余几人也纷纷附和。

眼看线索就要在这里中断,林漱的心不由得提了起来。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不语的、坐在最里侧的一位头发花白、眼神却异常清亮的老者,忽然“咦”了一声。他放下茶杯,浑浊的目光在林漱身上打量了片刻,缓缓开口道:

“小姑娘,你说的这句‘清河白月光’,怕不是说的什么景致。”



    (http://www.220book.com/book/WE1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一锅卤下水,馋哭全京城 http://www.220book.com/book/WE1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