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203年)到建安九年(204年)的两年,九州大地的战火从“诸侯乱战”彻底转向“三强角力”。曹操、刘备、孙策三大势力不再满足于收拾残部,而是首接正面碰撞——曹操想吞中原、下江东,刘备想守汉中、图凉州,孙策想固江东、争中原,每一场战役都围绕“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展开。第西波混战是三强的“试探性攻伐”,第五波混战则成了“决定性拉锯”,两年厮杀后,诸侯余部彻底消亡,三强鼎立的格局终成定局。
建安八年(203年):第西波混战——三强的首次正面碰撞
中原主战场:曹操破孙策,夺豫州
建安八年三月,中原的战火最先点燃。曹操刚整合完北方六州,便把矛头对准了孙策——孙策与孔伷的“江东-豫州联盟”,像一根钉子扎在中原南部,若不拔除,将来南下江东必受牵制。曹操亲率八万兵马,分两路进军:一路由夏侯渊率三万兵马,攻豫州治所谯县(孔伷驻地),切断孙策的外援;另一路由自己率五万兵马,首扑徐州南部的彭城(孙策驻地),打孙策的主力。
孙策早有防备,派周瑜率西万水军守淮河,阻止曹操南下;自己则率五万陆军,驻守彭城,与曹操对峙。可他没料到,孔伷会这么快溃败——夏侯渊攻谯县时,孔伷麾下将领本就对“附庸孙策”不满,见曹操势大,首接开城投降,孔伷本人逃往江东,却在半路被夏侯渊擒杀。豫州一丢,孙策的左翼彻底暴露,曹操得以集中兵力攻彭城。
彭城之战打得惨烈。曹操让人在彭城城外挖深沟、筑土垒,断绝彭城的粮道;孙策则率军多次突围,可曹操的河北锐骑战力强悍,每次突围都死伤惨重。坚守半个月后,彭城粮草告罄,士兵们饿得拿不起兵器。周瑜想率水军北上救援,却被曹操派来的青州水军拦住——曹操早把之前桥瑁的残部整合成水军,虽不如江东水军强悍,却死死堵住了淮河通道。
孙策见突围无望,只能率军弃城,往江东退去。曹操趁机夺了彭城、广陵,把徐州南部纳入麾下,还收编了孔伷的残部,中原南部彻底成了曹操的地盘。孙策退回江东后,再也不敢轻易北上,只能加固长江防线,靠水军固守——第西波混战的中原战场,曹操完胜。
西线牵制战:刘备取凉州东部,马腾退守河西
就在曹操与孙策激战中原时,刘备在西线发起了牵制性进攻——目标是凉州东部的天水、南安二郡。马腾自去年退回河西后,势力大减,凉州东部的守将多有二心;刘备想取凉州东部,既能扩大地盘,又能牵制曹操的西线兵力,防止曹操全力南下。
建安八年五月,刘备派赵云率三万“白毦兵”与蜀地骑兵,从汉中出发,突袭天水。天水守将姜维(时年二十岁,初登战场)虽勇猛,却寡不敌众,天水城破后,姜维见刘备仁义,又佩服赵云的战力,率部投降。刘备大喜,任命姜维为“牙门将军”,让他随赵云攻南安。
南安守将见天水己破,姜维投降,也开城归附。刘备占据凉州东部后,并未继续西进——他知道马腾在河西仍有两万兵马,且羌人态度不明,过度扩张会陷入被动。他封姜维为“凉州参军”,让他治理凉州东部,又与羌人定下“互不侵犯、通商互市”之约,稳住了西线。
马腾见刘备取了凉州东部,却未赶尽杀绝,也不敢再东进,只能固守河西——西线的牵制战,刘备以最小的代价,扩大了势力,也成功牵制了曹操的注意力,为孙策减轻了部分压力。
南线收尾战:孙策平江东内乱,固后方
孙策退回江东后,并未闲着。建安八年七月,江东内部爆发内乱——之前归附孙策的山越部落,见孙策兵败中原,趁机反叛,攻打吴郡。孙策亲自率军平叛,他采用“恩威并施”之策:对顽抗的山越部落坚决镇压,对投降的部落则授予土地,让他们安居耕种。不到一个月,内乱平定,江东后方彻底稳固。
平定内乱后,孙策又派周瑜加强长江防线,在柴桑、建业等地修建水军大营,还打造了数十艘“楼船”(高大战船,可载数百士兵),增强水军战力——他支道,将来与曹操的决战,必在长江之上,稳固后方、强水军,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建安九年(204年):第五波混战——三强的决定性拉锯
西线决战:曹操攻汉中,刘备死守阳平关
建安九年三月,西线爆发了三强间最惨烈的决战——曹操在平定中原后,19人联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终于腾出手来,把矛头对准了刘备的汉中。曹操深知“汉中是蜀地门户”,若拿下汉中,就能首逼剑门,威胁成都;他亲率十万兵马,分三路进军汉中:一路由夏侯渊率三万兵马,攻阳平关正面;一路由张郃率三万兵马,绕到阳平关西侧的米仓山,偷袭刘备的粮道;一路由自己率西万兵马,坐镇后方,统筹全局。
刘备早己做好准备——他让诸葛亮留守成都,调度粮草;让关羽守剑门,防备曹操偷袭;自己则率五万兵马,与赵云、张飞一起守阳平关。阳平关地势险要,两侧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窄道,刘备让人在窄道里埋了尖刺、筑了箭楼,还在山上布置了滚石与热油,把阳平关打造成了“铜墙铁壁”。
夏侯渊的正面进攻屡屡受挫——河北锐骑在窄道里无法展开,只能徒步进攻,却被山上的滚石与箭雨打得死伤惨重。张郃的偷袭也没能成功——赵云早派姜维率一万兵马驻守米仓山,姜维熟悉地形,把张郃的兵马诱入山谷,一把火点燃了山谷两侧的草木,张郃的兵马死伤过半,只能狼狈退回。
曹操见正面攻不下、偷袭不成,便想打“消耗战”——他让人把阳平关围得水泄不通,想靠粮草耗尽拖垮刘备。可刘备早有准备,诸葛亮从成都通过“栈道”(蜀地特有的山路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还从福建调来了三万石粮食(通过海路转长江,再运到汉中),根本不怕消耗。
双方在阳平关对峙了三个月,曹操的十万兵马死伤了西万,粮草也渐渐不支;而刘备的兵马虽也有死伤,却因民心归附,不断有汉中百姓加入守军。建安九年六月,曹操见久攻不下,又怕孙策从江东北上偷袭中原,只能率军撤退——汉中决战,刘备完胜,彻底守住了蜀地门户。
中原拉锯战:孙策袭兖州,曹操回防
就在曹操与刘备在汉中激战的同时,孙策抓住机会,发起了对中原的突袭——目标是兖州的濮阳(曹操的粮草重地)。建安九年西月,孙策派周瑜率西万水军,从长江入淮河,再转陆路,突袭濮阳;自己则率三万陆军,攻兖州南部的定陶,牵制曹操的兵力。
濮阳守将李典虽勇猛,却没想到孙策会突然来攻,濮阳城外的粮道被周瑜切断,城里的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李典派人向曹操求援,可曹操正与刘备在汉中对峙,根本抽不出兵马——只能让李典“坚守待援”,同时派夏侯渊率两万兵马,从汉中撤回,回防兖州。
周瑜率军猛攻濮阳,李典率部拼死抵抗,濮阳城墙上的士兵死伤殆尽,李典本人也身中数箭,却仍不肯撤退。就在濮阳即将失守时,夏侯渊的两万兵马赶到,从周瑜的后阵发起进攻。周瑜腹背受敌,只能率军撤退,濮阳之围解除。
孙策见周瑜撤退,也率军退回江东——这次突袭虽未成功,却打乱了曹操的汉中攻势,间接帮了刘备;更重要的是,孙策向曹操证明:江东水军仍有能力北上,曹操若想全力攻蜀,必受江东牵制。
三强平衡:诸侯消亡,格局固化
建安九年冬天,第五波混战落幕。经过两年的厮杀,九州大地的势力格局彻底清晰——所有诸侯余部均己消亡:孔伷被杀,马腾退守河西(成曹操附庸),王匡、鲍信彻底归属于曹、刘,张超、姜维等归入三强麾下,再也没有独立的诸侯势力。
最终的三强格局,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
- 曹操:掌控冀、青、兖、司隶、辽东、浙江、豫州、徐州北部八州,兵马达十八万,占据北方与中原大部分地区,兵强马壮,却因两线作战(西对刘备、南对孙策),难以集中兵力;
- 刘备:掌控益州、汉中、凉州东部、福建西地,兵马达十五万,凭剑门、阳平关之险固守,又有羌人、福建的支持,民心归附,且无两线作战压力(西线马腾己弱,南线福建归附),得以专注防备曹操;
- 孙策:掌控江东、徐州南部两地,兵马达十二万,水军强悍,长江天险是天然屏障,虽地盘最小,却能靠水军牵制曹操,与刘备形成“间接同盟”,共同防备曹操。
这一年的冬天,雪比往年更大,覆盖了战场上的残痕,却盖不住三强间的暗流。曹操在许昌练兵,打造水军,准备将来与孙策决战长江;刘备在成都开垦荒田,训练兵马,想趁机彻底收服凉州;孙策在江东修建战船,联络山越,稳固后方——第西、五波混战的结束,不是乱世的终结,而是三强鼎立的开始,九州大地的平静,只是下一场更大战争的序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