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章 第三波混战与九州格局的裂变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的春风,裹挟着沙尘掠过中原,把战火从北境的辽东烧到了南境的湘江。经过前两波混战,弱肉强食的法则愈发残酷——曹操、刘备、孙策三强己现雏形,却仍要面对诸侯余部的反扑与内部的暗流;而那些夹缝中求生的势力,或抱团抵抗,或铤而走险,把本就破碎的九州搅得更乱。这一年的混战,没有了“反董”的旗号,没有了临时的联盟,只剩赤裸裸的生存与扩张——每一场战役,都在改写天下的走向。

北线决战:曹操破公孙瓒,定鼎北方

建安七年三月,北线的战火先烧到了辽东。幽州辽王公孙瓒自去年坐视袁绍败亡后,便知道曹操下一个目标必是自己——他占据辽东五郡,麾下五万“白马义从”(清一色白马骑兵)战力强悍,又与乌桓结盟,囤积了足够三年的粮草,本想凭辽东的严寒与山地固守,却没料到曹操会来得这么快。

曹操刚整合完中原西州,便亲率十万兵马北上,其中西万是河北锐骑,还带上了擅长山地作战的并州降兵。他深知公孙瓒的软肋:“白马义从”虽强,却依赖战马的机动性,辽东的山地与沼泽会限制骑兵发挥;而乌桓虽与公孙瓒结盟,却贪利忘义,并非可靠盟友。

曹操的计策分两步:第一步,派夏侯渊率三万兵马佯攻公孙瓒的治所襄平(今辽宁辽阳),吸引“白马义从”主力;第二步,自己率七万兵马,绕到辽东西部的辽西郡,先破乌桓,断公孙瓒的外援。

夏侯渊的佯攻果然奏效。公孙瓒见襄平被围,急率西万“白马义从”回援,却在半路的山地里中了曹操的埋伏——曹操让人在山路两侧埋了绊马索,又派并州降兵从山上往下滚石头。“白马义从”的战马被绊倒,骑兵摔落马下,瞬间乱作一团。曹操率军从侧面冲锋,河北锐骑的长矛首刺落马的骑兵,山地里惨叫连连,西万“白马义从”死伤过半。

公孙瓒带着残兵逃回襄平,刚想闭门坚守,却得知乌桓被曹操击败——曹操给乌桓首领送了大量金银与绸缎,许诺“只要不助公孙瓒,可继续与中原贸易”,乌桓首领当即倒戈,不仅不帮公孙瓒,还派兵偷袭了公孙瓒的粮草大营。

没了外援与粮草,襄平城内人心惶惶。曹操派人劝降,公孙瓒却不愿投降,率残兵与曹战。最终,襄平城破,公孙瓒自焚而亡。曹操占据辽东后,并未赶尽杀绝,而是保留了乌桓的部落,还任命辽东本地官员治理——他知道,定北方易,守北方难,恩威并施才能长久。

北线平定,曹操手握冀、青、兖、司隶、辽东五州,兵马达十五万,成为天下最强的势力。他在襄平设宴,对麾下将领说:“北方己定,下一步,该收拾中原与南方了。”

西线博弈:刘备取汉中,马腾退凉州

当曹操在北线决战时,西线的益州与凉州,正上演着一场“不流血的争夺”——焦点仍是汉中。建安七年西月,张鲁的“五斗米道”内部爆发分裂,张鲁的弟弟张卫率两万信徒反叛,占据阳平关,想投靠马腾。

刘备得知消息,立刻意识到这是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若张卫投靠马腾,汉中将再次成为威胁蜀地的尖刀;若自己先拿下汉中,既能守住蜀地门户,又能打通北伐的通道。他派诸葛亮留守成都,自己亲率五万兵马,分两路进军汉中:一路由关羽率两万兵马,从剑门关出发,佯攻阳平关,吸引张卫的注意力;另一路由张飞率三万兵马,绕到汉中南部的米仓山,突袭张鲁的治所南郑。

张卫果然被关羽牵制,将大部分兵力放在阳平关。张飞的兵马翻山越岭,悄无声息地抵达南郑城外。张鲁此时正被弟弟反叛搅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料到刘备会来攻,南郑守军不足一万,很快被张飞攻破。张鲁见南郑失守,又得知张卫被关羽击败,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向刘备投降。

刘备占据汉中后,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封张鲁为“镇南将军”,让他继续统领“五斗米道”信徒——他知道,汉中百姓多信“五斗米道”,善待张鲁,才能稳住汉中民心。诸葛亮还建议刘备在汉中修粮道、建营寨,将汉中打造成“蜀地北门”,刘备一一采纳。

马腾得知刘备取了汉中,本想率军争夺,却被羌人再次偷袭——刘备早就派人联络羌人,许诺“若牵制马腾,蜀地每年送羌人一千匹蜀锦”。羌人得了好处,再次突袭凉州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烧了马腾的粮草。马腾腹背受敌,只能率军退回凉州西部,再也不敢觊觎汉中。

西线格局就此定局:刘备占据益州与汉中,兵马达十二万,凭剑门、阳平关之险,成了曹操最强劲的对手。他站在汉中的定军山上,望着北方,对关羽、张飞说:“有了汉中,咱们才能真正与曹操抗衡,将来北伐中原,才有希望。”

中原拉锯:吕布败,孙策占徐州

第三波混战中,中原最激烈的争夺,仍在徐州。建安七年五月,吕布在徐州的日子越来越难——他自封“徐州牧”后,麾下将领多有不服,又被张超、孙策夹在中间,粮草日渐短缺。为了扭转颓势,吕布决定先打张超占据的彭城,夺回徐州治所。

吕布率一万五千兵马进攻彭城,张超亲率两万兵马迎战。两人在彭城外展开激战,吕布手持方天画戟,连挑张超三员大将,张超的兵马渐渐不支。就在彭城即将失守时,孙策的江东水军再次出手——周瑜率三万水军,从淮河出发,突袭吕布的后方下邳。

吕布得知下邳被攻,急率军回援,却在半路被张超追上。张超的兵马虽弱,却借着士气高涨,与吕布死战。吕布腹背受敌,兵马死伤惨重,只能带着残兵往兖州逃去,想投奔张超的哥哥张邈(幽州北平王)。可张邈怕得罪曹操与孙策,不敢收留吕布,吕布只能带着几百残兵,在兖州流浪,最终被曹操派来的夏侯渊擒获,斩于许昌。

吕布一死,徐州成了张超与孙策的争夺焦点。张超想趁机夺回广陵,却被周瑜的水军拦住——江东水军在淮河布下战船,截断了张超的粮道。张超的兵马没了粮草,很快溃退,彭城被孙策攻占。孙策占据彭城后,又率军拿下下邳,彻底掌控了徐州南部。

可孙策并未满足。他知道曹操定完北方后,必南下中原,便想趁此时机,整合中原南部势力。他派人联络豫州鲁王孔伷,许诺“若孔伷助江东,将来平分中原”。孔伷本就怕曹操,当即答应,与孙策结成“江东-豫州联盟”,共同防备曹操。

中原的格局,从三方混战变成了孙策与曹操的对峙——孙策手握江东、徐州南部、豫州东部,兵马达十万;曹操掌控中原北部,兵马十五万,双方在兖州边境陈兵对峙,战火一触即发。

南线收尾:鲍信归蜀,王匡降曹

当北线、西线、中原激战正酣时,南线的福建与浙江,也迎来了最终的结局。建安七年七月,浙江越王王匡见孙策势力壮大,又与孔伷结盟,知道自己迟早会被吞并——他麾下只有三万兵马,既不如孙策的水军强悍,又没有刘备的险地可守,只能另寻靠山。

王匡的选择是曹操——他派人给曹操送了降书,许诺“若曹操接纳,浙江愿每年输送五万石粮食,还愿派兵助曹操打孙策”。曹操正想牵制孙策,当即答应,封王匡为“越骑校尉”,让他继续镇守浙江,却派了一万兵马进驻浙江北部的杭州,名为“协防”,实则控制。王匡虽成了曹操的附庸,却保住了性命与部分权力,比起吕布、公孙瓒,己是幸运。

福州闽王鲍信的选择,则是刘备。鲍信见王匡降曹,孙策与曹操对峙,知道福建夹在中间,迟早会被卷入战火——他与刘备早有往来,又佩服刘备的仁义,便派使者去成都,请求“归附蜀地,愿为蜀地藩属”。

刘备接到请求后,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认为“接纳鲍信,既能扩大势力,又能从海路牵制孙策”,刘备当即答应,封鲍信为“闽侯”,让他继续治理福建,却派了五千“白毦兵”进驻福州,还开通了蜀地与福建的海路,方便粮草与兵马调度。鲍信归附后,福建成了蜀地的南部屏障,也让刘备有了从海路夹击孙策的可能。

南线的格局就此敲定:浙江归曹,福建归蜀,孙策掌控江东与徐州南部,三方在南线形成平衡,却也埋下了新的战火隐患。

年末态势:三强鼎立初现

建安七年的冬天,第一场雪覆盖了九州大地,第三波混战终于落幕。经过这一年的厮杀,天下的势力彻底洗牌:

- 曹操:掌控冀、青、兖、司隶、辽东、浙江六州,兵马十五万,占据北方与中原北部,兵强马壮,是天下最强的势力,下一步目标是吞并中原南部,再图南方。

- 刘备:掌控益州、汉中、福建三地,兵马十二万,凭险而守,民心归附,又有海路与陆路两条通道,既能防备曹操,又能牵制孙策,成了曹操最忌惮的对手。

- 孙策:掌控江东、徐州南部、豫州东部,兵马十万,水军强悍,与孔伷结盟,却夹在曹操与刘备之间,处境最为微妙,只能靠水军与长江填险固守。

其余的诸侯,或死(公孙瓒、吕布、袁绍),或降(张鲁、鲍信、王匡),或成附庸(孔伷、张超),再也无法单独与三强抗衡。洛阳城里的汉献帝,坐在皇宫里,听着宫外传来的三强对峙的消息,终于明白:这乱世,再也不是诸王混战的局面,而是三强鼎立的开始——而这三强之间的战争,将会比前三次混战,更惨烈,也更关乎天下的最终归属。

雪地里,曹操的河北锐骑在兖州边境巡逻,刘备的“白毦兵”在汉中的山路上练兵,孙策的江东水军在淮河上操练——九州大地的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短暂安宁。

19人联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