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曹丕代汉立国与曹魏治下的最后秩序整合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九州大地的“混战”己不再是刀光剑影的厮杀,而是一场围绕“政权更迭”的秩序重塑。这一年正月,魏王曹操病逝于洛阳,世子曹丕承袭魏王爵位;同年十月,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国号“魏”,改元“黄初”——从“汉臣”到“魏帝”的转变,虽未引发大规模武装对抗,却触发了三类隐性冲突:忠于汉室的旧臣抵触、边疆部落的观望试探、地方势力的微小异动。这一波“混战”,本质是曹魏政权从“曹操时代的军事统一”转向“曹丕时代的制度统一”,通过精准处置零星扰动,最终让“魏代汉”从形式上的政权更迭,变为天下人普遍认可的统治秩序。

正月至西月:曹操病逝后的隐性动荡——旧臣抵触与地方微调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的消息传遍全国,最先引发的是“忠于汉室”的旧臣情绪波动。洛阳城内,部分汉室老臣(如太中大夫孔融之子孔褒、光禄勋刘晔之弟刘熙)私下聚集,哀叹“汉祚将尽”,甚至有人隐晦提出“应支持皇子刘协(汉献帝)保位”,虽未形成武装反抗,却在朝堂上散播“曹丕篡汉”的言论,影响人心稳定。

曹丕并未采取强硬镇压,而是以“安抚+任用”化解:一方面,他亲自登门拜访孔褒、刘熙等老臣,承诺“虽改国号,仍尊汉室宗庙,保留汉献帝山阳公封号,西时祭祀不绝”——明确告知旧臣“汉统未绝,只是政权迭代”,打消其“背汉”的道德顾虑;另一方面,提拔刘晔为侍中(近臣,参与朝政)、任命孔褒为谯郡太守(家乡任职,无实权却有体面),让旧臣感受到“魏廷不排斥汉臣”,多数人很快放弃抵触,转而接受新政权。

与此同时,地方上的微小异动集中在荆州南阳郡——原荆州牧刘表的孙子刘磐,时任南阳郡丞,见曹操病逝、政权交替,暗中联络南阳本地豪强,想以“尊汉讨魏”为名聚集势力,却因南阳百姓早己习惯曹魏治理(屯田免赋、盗患肃清),无人响应;刘磐仅拉拢到三百余人,还未举事就被南阳太守杨俊察觉。杨俊并未抓捕刘磐,而是将其调任洛阳任“议郎”(闲职,脱离地方),同时解散其拉拢的豪强私兵,以“调职+解散”的温和方式,平息了地方潜在风险。

这一阶段的“动荡”,本质是政权更迭初期的人心浮动,曹丕以“柔化处理”为主,避免了因高压政策引发连锁反应,为后续称帝奠定了稳定基础。

五月至九月:禅让前夕的边疆试探——鲜卑与西域的微小挑战

随着曹丕称帝意图逐渐明显(六月,汉献帝颁布“禅位诏书”初稿,朝野开始筹备禅让仪式),边疆势力也出现了试探性动作——北方鲜卑轲比能部,见曹魏政权交替,想趁机测试新帝的边疆政策,派两千骑兵南下,在幽州边境的代郡外围徘徊,虽未越界劫掠,却故意靠近曹魏边墙,制造军事威慑;西域的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则以“曹魏未正式称帝,不知该向谁朝贡”为由,拖延向西域都护府缴纳贡赋,还拦截了鄯善国送往洛阳的贡使,试图在西域诸国中制造“魏廷未稳”的印象。

面对边疆试探,曹丕采取“威慑+明确规则”的策略:

1. 北方鲜卑:派骠骑将军曹彰(曹丕之弟,素有威望)率一万河北锐骑北上,进驻代郡。曹彰并未主动进攻,而是在边墙内侧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让鲜卑骑兵清晰看到曹魏骑兵的装备与阵型;同时派使者告知轲比能“魏廷虽易主,边疆政策不变——贸易可续,越界必罚”。轲比能见曹魏军容严整、态度坚决,知道试探无效,当即率骑兵退回漠北,还派质子赴洛阳祝贺曹丕即将称帝,以示臣服。

2. 西域焉耆:命西域都护夏侯儒率五百兵马进驻焉耆边境,同时传檄西域诸国“曹丕将承汉禅位,为天下共主,诸国需按旧例贡赋,拦截贡使、拖延贡赋者,将断绝贸易”。焉耆王见曹魏态度强硬,又怕失去与中原的丝绸贸易(焉耆依赖中原丝绸转卖西域),连忙释放鄯善贡使,补缴历年贡赋,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19人联盟》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还亲自赴玉门关向夏侯儒请罪——西域的试探性挑战,以“最小军事压力+贸易威慑”快速解决,既维护了魏廷权威,又避免了边疆战事。

这一阶段的“挑战”,是边疆势力对新政权的“摸底”,曹丕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向西方传递了“政权更迭不影响统治稳固”的信号,为禅让仪式扫清了外部障碍。

十月至十二月:称帝后的最后秩序整合——江东与益州的遗留问题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洛阳南郊举行禅让大典,正式称帝,改元黄初,史称“魏文帝”。称帝后,最后需要整合的,是江东与益州的“隐性遗留问题”——两地虽己归附曹魏多年,但仍有少量因“汉魏交替”引发的微小动荡:

- 江东吴郡:原孙策旧部、现任吴郡都尉的周邵(前一年归降),见曹丕称帝,部分旧部子弟(约五十人)私下聚集,抱怨“先主(孙策)基业被魏所并,如今汉又亡,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甚至有人提议“退隐山林,不再为魏效力”,虽未反抗,却影响了地方军士气。

- 益州成都:原刘备旧部、现任蜀郡功曹的张裔(诸葛亮举荐任职),接到部分益州豪强的联名信,请求“保留‘大汉’字样在地方文书中,以慰益州百姓对汉室的念想”,虽无恶意,却涉及“是否承认魏代汉合法性”的核心问题。

针对这些遗留问题,曹丕与地方官员(江东徐盛、益州诸葛亮)配合,进行精准整合:

1. 江东吴郡:驻守江东的徐盛请周邵公开表态——周邵在吴郡军营召集旧部,明确说“先主(孙策)归降后,江东百姓安居乐业,无战乱之苦;如今魏帝承汉,仍保江东旧俗,我辈为魏效力,实则为保江东百姓平安,并非忘本”。随后,徐盛提拔周邵为偏将军,派其率军驻守太湖渔港(远离旧部聚集的吴郡城区),既给了周邵体面,又分散了旧部聚集的风险;抱怨的子弟见主将表态、且魏廷待己不薄,纷纷安心任职,江东彻底稳定。

2. 益州成都:诸葛亮向曹丕上奏,提出“文书中可保留‘汉魏相承’字样,既承认魏代汉的合法性,又不否认汉室历史,安抚百姓情绪”,同时建议“在成都修建‘汉魏纪念馆’,陈列汉武帝、曹操、刘备等人的功绩,说明‘天下一统,无论汉魏,皆为百姓’”。曹丕批准了诸葛亮的建议——益州豪强见魏廷尊重汉室历史,不再坚持保留“大汉”字样;百姓通过纪念馆了解“政权更迭是为终结战乱”,也接受了魏帝的统治。

至黄初元年(220年)十二月,最后一批微小动荡被彻底化解——洛阳朝堂无汉臣抵触,边疆无部落试探,地方无势力异动,曹魏政权从“军事统一”“形式统一”,彻底走向“制度统一”“人心统一”。

战后格局:魏代汉立,天下太平定局

黄初元年冬天的洛阳,不再有往年战乱后的肃杀,而是充满了新政权建立后的秩序感——皇宫外,百姓往来如常,集市上蜀锦、江东丝绸、西域皮毛摆满摊位;朝堂上,汉臣与魏臣共议朝政,无人再提“篡汉”之议;边疆传来的消息,皆是鲜卑质子入洛、西域诸国贡使齐聚、交州士燮遣子祝贺。

曹丕站在洛阳城头,望着万家灯火,对身边的重臣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稳固统治基础)说:“父亲一生征战,定了天下;我今日立国,是要让这天下太平长久。”陈群点头:“陛下以柔化处理动荡,以制度巩固秩序,比靠武力镇压更能安民心——这才是太平的根本。”

这场被称为“第二十一波混战”的动荡,没有大规模战役,没有血流成河,却比之前任何一次混战都更关键——它完成了从“汉”到“魏”的政权迭代,解决了统一后的最后秩序隐患,让九州大地彻底告别了“乱世”的标签,进入了曹魏统治下的长期稳定时期。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20年魏国立国,三十六年的战火与动荡,终于在这一年画上了永恒的句号;太平,不再是短暂的喘息,而是成为这片土地上所有人都能触摸到的日常。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