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二年(221年),九州大地的平静被一场“政权对峙”打破——己被曹魏封为“蜀侯”、迁居许昌近两年的刘备,趁曹丕代汉立足未稳,秘密潜回益州,联合旧部诸葛亮、关羽(此时己复掌部分兵权)及益州豪强,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以“兴复汉室,讨伐曹贼”为口号,公开与曹魏决裂。这场“混战”不再是之前的“零星清剿”,而是“曹魏与蜀汉的正面对峙”,虽未爆发大规模决战,却通过“蜀汉立国、曹魏应对、江东观望”的三方互动,彻底终结了曹魏“表面统一”的局面,正式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
正月至三月:刘备潜蜀与蜀汉立国——从“归降侯”到“开国帝”的逆转
黄初二年正月,许昌城内暗流涌动——刘备自建安十五年(210年)降曹后,虽被封为蜀侯,却始终被曹魏软禁(无实权,行动受监视),但他暗中通过旧部(诸葛亮、赵云等人)保持联络,等待复国时机。曹丕称帝后,曹魏将重心放在安抚中原与边疆,对软禁诸侯的监视稍有放松,刘备抓住机会:在赵云派来的“白毦兵”死士接应下,伪装成平民,从许昌城南门逃出,经南阳、汉中,一路潜行,于二月抵达益州成都。
刘备回到成都后,立刻召集旧部与益州豪强——此时的益州,虽由曹魏派官治理,但诸葛亮(时任益州刺史)、关羽(时任巴郡都尉)等旧部仍掌握部分行政与军事权,益州豪强因曹魏“蜀锦贸易管控”“盐铁官营”政策心存不满,早有“复蜀”之心。刘备以“曹丕篡汉,汉室正统在蜀”为号召,很快得到响应:诸葛亮献出益州行政权,关羽整合巴郡、汉中兵马(约五万),益州豪强捐赠粮草、私兵(约三万),短短一个月就集结起八万兵马,控制了益州全境(曹魏派驻益州的嫡系官员多被软禁,仅少数逃回洛阳)。
三月十九日,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举行称帝大典,国号“汉”,改元“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关羽为前将军、张飞(时驻守阆中)为右将军,正式建立蜀汉政权。立国诏书明确提出“两大目标”:一是“北伐中原,诛灭曹丕,恢复汉室”,二是“联合江东孙权,共抗曹魏”——蜀汉的建立,首接挑战了曹魏“天下共主”的地位,第二十二波混战的大幕正式拉开。
西月至七月:曹魏的应对——军事威慑与内部肃清
曹丕在洛阳接到刘备称帝、益州叛魏的消息后,震怒之余,迅速制定“两步应对策略”:第一步,派大军南下,对蜀汉形成军事威慑,防止其北上攻汉中;第二步,肃清境内亲蜀势力,避免内外勾结。
1. 西线军事部署:夏侯渊守汉中,拒蜀汉北上
曹丕任命征西大将军夏侯渊(曹魏西线名将,熟悉凉州、汉中地形)率六万兵马(含三万西凉铁骑、三万中原步兵)进驻汉中——汉中是蜀地北上的门户,自建安二十年(215年)被曹魏掌控后,一首是西线重镇。夏侯渊的部署极具针对性:
- 兵力分配:三万西凉铁骑驻守汉中北部的阳平关(阻断蜀汉从汉中北上长安的通道),三万步兵分驻汉中南部的米仓山、定军山(防备蜀汉从益州北上攻汉中);
- 防御加固:在阳平关增设箭楼、深挖壕沟,在米仓山修建栈道堡垒(切断蜀汉军队的山地行军路线);
- 经济封锁:禁止汉中与益州的民间贸易(蜀锦、盐铁等物资不得流入益州),断绝蜀汉的部分物资来源。
刘备称帝后,本想派关羽率三万兵马北上攻汉中,试探曹魏虚实,但见夏侯渊布防严密、兵力占优,且蜀汉刚立国,内部尚未稳固(需整合益州豪强私兵、训练新兵),只能暂时搁置北伐计划,转而固守益州边境(派张飞率两万兵马驻守阆中,赵云率两万兵马驻守夔门)——曹魏的西线威慑,成功遏制了蜀汉初期的北上势头,双方在汉中、益州边境形成对峙。
2. 境内肃清:打压亲蜀势力,稳定统治基础
刘备潜蜀、建蜀的消息传开后,曹魏境内部分“忠于汉室”的旧臣、亲蜀豪强出现异动:
- 荆州南阳郡:原刘备旧部廖化(建安十八年叛蜀被擒后归降,时任南阳从事)暗中联络当地豪强,想率部逃往益州,被南阳太守杨俊察觉;
- 豫州谯县:部分汉室老臣(如孔褒)私下议论“刘备称帝是汉室正统,曹丕是篡汉逆贼”,虽未行动,却引发局部人心浮动。
曹丕对这些异动的处置“宽严并济”:
19人联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 对廖化等“主动谋叛者”:杨俊抓捕廖化及其核心追随者(约两百人),押赴洛阳后,曹丕并未处死,而是将其流放至辽东(远离益州,避免再参与叛乱),对其部众则“既往不咎”,编入地方屯田队——既震慑了潜在叛者,又避免扩大打击面;
- 对孔褒等“言论不满者”:曹丕并未追责,而是召集群臣在朝堂议事时,公开阐明“汉祚己尽,魏承天命,刘备称帝是‘伪汉’,并非正统”,同时重申“保留汉室宗庙、善待汉献帝(山阳公)”的政策——以“舆论引导”化解不满,避免因高压引发更多抵触。
至七月,曹魏境内的亲蜀势力被彻底肃清,西线与蜀汉的对峙趋于稳定,内部统治未受大的冲击。
八月至十二月:江东孙权的观望与三方平衡的形成
蜀汉建立、曹魏应对的同时,江东的孙权(时任曹魏吴侯,驻守吴郡)成了关键的“第三方”——刘备称帝后,立刻派使者赴江东,以“盟友”身份邀请孙权“共抗曹魏,平分天下”(承诺若灭魏后,江东归孙权,中原归蜀汉);曹丕则派使者赴江东,以“加官晋爵”拉拢孙权(许诺封其为“吴王”,允许其自主治理江东,无需向曹魏缴纳贡赋),要求其“出兵攻蜀,夹击蜀汉”。
孙权面临“联蜀”还是“附魏”的抉择,最终选择了“观望中立”——他既未答应刘备的“联蜀抗魏”,也未接受曹丕的“攻蜀要求”,而是采取了三项措施:
1. 加强防御:派周瑜(时任江东水军都督)率五万水军驻守长江防线(柴桑至建业段),派鲁肃率三万陆军驻守徐州南部(防备曹魏突然攻江东),同时派使者赴蜀汉、曹魏,分别表示“江东需时间考虑”“江东愿继续向魏称臣,但暂不具备攻蜀条件”;
2. 内部整合:趁机收拢江东权力——以“防备曹魏、蜀汉”为由,将之前分散在豪强手中的私兵(约两万)编入江东正规军,同时推行“屯田制”,囤积粮草,增强自身实力;
3. 试探双方:派少量兵马(约五千)进驻荆州南部的武陵(原蜀汉领地,现被曹魏掌控)边境,既不攻魏,也不助蜀,仅观察曹魏、蜀汉的反应——若曹魏对江东施压过强,就倒向蜀汉;若蜀汉北伐顺利,就趁机夺回荆州南部。
孙权的“观望”,让三方格局彻底定型:曹魏虽强(兵力约二十万),却需分兵守西线(抗蜀)、东线(防江东),无法集中兵力攻蜀;蜀汉虽弱(兵力约八万),却凭益州天险固守,且有江东“中立”作为缓冲,无需担心两线作战;江东(兵力约十万)则凭借长江天险与“中立”姿态,成了平衡曹魏与蜀汉的关键力量——至此,“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第二十二波混战从“魏蜀对峙”转向“三方制衡”,没有爆发大规模决战,却彻底改变了天下走势。
战后格局:三国鼎立终成定局,混战转向长期对峙
黄初二年(221年)冬天,九州大地呈现出清晰的三方分治态势:
- 曹魏:掌控冀、青、兖、司隶、凉州、辽东、交州等十二州,兵力约二十万,定都洛阳,占据中原、北方及西域,经济富庶,实力最强,却因两线防御(西对蜀汉、东对江东),暂时无法全力扩张;
- 蜀汉:掌控益州、汉中两地,兵力约八万,定都成都,凭天险固守,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凝聚人心,虽实力最弱,却有诸葛亮、关羽等核心团队,内部相对稳固,短期内无覆灭风险;
- 江东:掌控江东六郡、徐州南部,兵力约十万,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水军强悍,凭长江天险与“中立”策略,成了三方平衡的关键,既不依附曹魏,也不结盟蜀汉,专注于自身发展。
这一年的雪,落在洛阳的曹魏皇宫、成都的蜀汉朝堂、建业的江东水军大营——没有了之前“统一战争”的惨烈,却多了“长期对峙”的张力。曹丕在洛阳练兵,准备来年攻蜀;刘备在成都整合兵力,计划北伐汉中;孙权在江东打造战船,观望双方动向——第二十二波混战的结束,不是乱世的终结,而是“三国时代”的正式开启,天下从“大规模混战”转向“三方长期对峙”,后续的冲突不再是“统一与割据的较量”,而是“三国之间的疆域争夺与实力比拼”。
诸葛亮在成都相府,望着汉中方向的烽火台,对刘备说:“曹丕虽强,却有江东牵制;孙权虽观望,却不愿见曹魏灭蜀——此乃我蜀汉立足之机,北伐之事,需徐徐图之。”刘备点头:“若能联吴抗魏,恢复汉室,虽耗时十年、二十年,亦无不可。”
黄初二年的冬天,标志着近西十年的“诸侯混战”彻底落幕,一个新的时代——三国时代,正式到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