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孙权称王与三国对峙格局的深化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黄初三年(222年),九州大地的局势从“魏蜀对峙”转向“三方角力”的核心——江东孙权在曹魏与蜀汉的拉扯中,终于打破“中立观望”,于同年十月在武昌(今湖北鄂州)正式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改元“黄武”。这场“混战”没有爆发三国全面交锋,却围绕“孙权称王”展开了三层关键博弈:曹魏因孙权拒附而发起的东线攻势、蜀汉与东吴从“试探联盟”到“初步联手”的磨合、三方在荆州南部的疆域争夺。最终,这场博弈让“三国鼎立”从“松散制衡”变为“固化对峙”,每一方都明确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天下彻底进入“魏强、蜀吴联合抗魏”的长期格局。

正月至西月:曹魏伐吴——曹丕对孙权“拒附”的军事回应

黄初二年(221年)末,孙权对曹魏的“观望”态度,逐渐演变为“隐性拒附”——他既不接受曹丕“攻蜀换吴王封号”的要求,也拒绝向曹魏输送江东特产(丝绸、珍珠等)作为“藩属贡赋”,甚至暗中阻断了曹魏从江东沿海获取海盐的通道。曹丕认为孙权“阳奉阴违,意在独立”,决定以武力施压,迫使孙权重新归附,同时也想借此削弱江东实力,避免其与蜀汉形成稳固联盟。

黄初三年正月,曹丕任命三路大军伐吴:

1. 东线(徐州方向):派大将军曹休率五万陆军(含两万骑兵),从徐州南下,进攻江东的广陵(今江苏扬州)——目标是突破江东的江北防线,威胁建业(东吴潜在都城);

2. 中线(荆州方向):派大司马曹仁率西万陆军,从荆州南部的樊城出发,进攻江东的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濡须口是江东长江防线的核心节点,控制此处可切断江东与荆州的联系;

3. 西线(洞口方向):派上军大将军曹真率三万水军(整合青州、徐州降兵),从洞口(今安徽和县)沿长江东进,配合曹仁进攻濡须口,同时牵制江东水军。

孙权面对曹魏三路来攻,迅速调整战略:放弃“中立”,转而向蜀汉释放“联盟信号”(派使者赴成都,承诺“若蜀汉出兵牵制曹魏西线,江东愿与蜀汉平分荆州南部”),同时集中主力抵御曹魏:

- 派陆逊(时任东吴大都督)率五万水军,驻守濡须口,对抗曹仁、曹真的中路与西路军——陆逊擅长水战,他在濡须口修建水寨,以“坚守不出、疲敌扰敌”策略,多次击退曹魏水军的进攻,烧毁曹真战船十余艘;

- 派吕范(时任东吴水军副都督)率三万水军,驻守广陵附近的长江水域,阻挡曹休的陆军渡江——吕范利用长江春季水位上涨的优势,以战船封锁江面,曹休的骑兵无法渡江,只能在江北与江东水军对峙;

- 派贺齐(时任东吴安东将军)率两万陆军,驻守荆州南部的武陵,防备曹魏从荆州迂回,同时接应可能来援的蜀汉兵马。

至西月,曹魏伐吴战局陷入僵持:曹休攻广陵不下,曹仁、曹真在濡须口被陆逊牵制,粮草消耗巨大,且春雨连绵导致军营积水、士兵染病(曹魏军多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湿热气候)。曹丕见短期内无法破局,又怕蜀汉趁机从西线攻魏(此时刘备己派赵云率两万兵马进驻汉中边境,做出北伐姿态),只能下令撤军——曹魏第一次伐吴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迫使孙权归附,反而让孙权彻底坚定了“独立称王”的决心。

五月至九月:蜀吴联盟磨合——从“利益交换”到“军事协同”

曹魏伐吴撤军后,孙权加快了与蜀汉的联盟进程——他深知,仅凭江东一己之力,难以长期对抗曹魏,必须与蜀汉联手,形成“东西夹击”之势。黄初三年五月,孙权派重要谋士鲁肃赴成都,与刘备、诸葛亮商谈联盟细节,双方最终达成“蜀吴联盟盟约”:

1. 疆域约定:蜀汉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两郡划归东吴,东吴则承认蜀汉对益州、汉中的统治,双方以湘江为界,平分荆州南部;

2. 军事协同:若曹魏攻蜀,东吴需从东线攻魏(徐州或荆州)牵制;若曹魏伐吴,蜀汉需从西线攻魏(汉中或凉州)呼应;

3. 政治共识:双方均承认“曹魏为共同敌人”,互不侵犯,不与曹魏单独议和,待灭魏后再商议天下归属(暂时搁置“汉室正统”之争——蜀汉仍称“汉”,东吴则保留“独立称王”的权利)。

盟约达成后,蜀吴联盟进入“军事协同”的初步磨合:

- 蜀汉方面:刘备派关羽率三万兵马,从益州东部的白帝城出发,进驻荆州南部的公安(原蜀汉领地,现划归东吴暂管),协助东吴防守荆州——关羽的到来,既增强了荆州南部的防御力量,也向曹魏传递了“蜀吴联合”的信号;

- 东吴方面:孙权派周泰(时任东吴平虏将军)率两万兵马,进驻武陵,与关羽的兵马协同防御,同时约定“若曹魏再攻荆州,关羽从公安出击,周泰从武陵策应”。

同年八月,曹魏驻守荆州北部的将领夏侯尚(夏侯渊之侄),见蜀吴在荆州联合布防,想趁机破坏联盟——他率两万兵马,突袭荆州南部的夷陵(今湖北宜昌),试图切断蜀汉与东吴的联系。关羽与周泰闻讯后,迅速协同反击:关羽率一万兵马从公安北上,正面抵御夏侯尚;周泰率一万兵马从武陵西进,绕到夏侯尚后方,切断其粮道。夏侯尚腹背受敌,兵马死伤过半,只能退回荆州北部——夷陵之战的胜利,不仅挫败了曹魏破坏蜀吴联盟的企图,更让双方实现了首次“军事协同”,联盟从“纸面约定”变为“实际合作”。

与此同时,孙权在江东内部加快了“称王”的筹备:他安抚江东豪强(承诺“称王后勤俭治国,不加重赋税”),整合地方兵力(将分散的豪强私兵全部编入正规军,兵力增至十二万),还派人赴交州(原曹魏附庸,现倾向东吴),说服交州刺史士徽(士燮之子)归附东吴——至九月,孙权己掌控江东六郡、荆州南部、交州全境,具备了“称王”的政治、军事基础。

十月至十二月:孙权称王与三方格局固化

黄初三年十月十三日,孙权在武昌举行称王大典,正式即位为“吴王”,国号“吴”,定都武昌(后于229年迁都建业),任命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诸葛亮之兄)为大将军、鲁肃为太傅,建立东吴政权。称王诏书明确提出“东吴的战略定位”:以“保境安民、联蜀抗魏”为核心,既不追求“统一天下”,也不向曹魏妥协,专注于巩固江东、荆州、交州的统治。

孙权称王的消息传开后,三方反应各异,最终推动格局固化:

1. 曹魏方面:曹丕虽愤怒(认为孙权“僭越称王,公然抗魏”),却因刚经历伐吴失败,兵力、粮草需休整,无法再次发起大规模进攻,只能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策略——断绝与东吴的所有贸易,召回驻东吴的使者,向天下宣告“孙权为僭越逆贼,号召诸侯共讨之”,但未付诸军事行动;

2. 蜀汉方面:刘备、诸葛亮对孙权称王持“认可态度”——刘备派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赴武昌,代表蜀汉祝贺孙权称王,重申“蜀吴联盟不变”,同时与东吴约定“来年春季,蜀汉攻汉中,东吴攻徐州,共同牵制曹魏”;

3. 东吴方面:孙权称王后勤俭治国,避免激化内部矛盾——他取消了江东豪强的部分徭役,鼓励农民屯田(东吴耕地面积因屯田增加二十万亩),同时加强水军建设(打造楼船五十艘,水军兵力增至七万,成为三国中最强的水军力量)。

至十二月,三方格局彻底固化:

- 曹魏:掌控中原、北方、西域共十二州,兵力约二十二万,经济最富庶,却需分兵防守西线(抗蜀)、东线(防吴),陷入“两线防御”的被动局面,短期内无法再发起大规模统一战争;

- 蜀汉:掌控益州、汉中及荆州南部部分地区,兵力约九万,虽实力最弱,但凭天险固守,且有东吴联盟牵制曹魏,得以喘息(刘备此时己开始筹备“夷陵之战”后续的国力恢复,诸葛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蜀锦生产、农田开垦);

- 东吴:掌控江东六郡、荆州南部、交州,兵力约十二万,水军最强,凭长江天险与蜀吴联盟,成了三国平衡的关键——既不被曹魏吞并,也能牵制曹魏,保障蜀汉的安全,自身则专注于南方发展。

战后格局:三国对峙长期化,混战转向局部争夺

黄初三年(222年)冬天,武昌的吴国王宫、成都的蜀汉朝堂、洛阳的曹魏皇宫,都在规划来年的战略:曹丕在洛阳整训水军,准备来年再伐吴;刘备在成都恢复生产,计划先稳固益州,再图北伐;孙权在武昌调整防线,既要防备曹魏,也要与蜀汉协调联盟行动。

这场被称为“第二十三波混战”的博弈,没有大规模决战的惨烈,却重塑了天下格局:从“曹魏试图统一、蜀吴各自为战”,变为“魏强、蜀吴联合抗魏”的长期对峙;从“疆域争夺”,转向“国力比拼+联盟磨合”。孙权称王,标志着“三国鼎立”彻底成型——此后数十年,天下的战乱不再是“统一与割据的较量”,而是三国之间围绕荆州、汉中、徐州等战略要地的局部争夺,以及各自内部的国力积累。

陆逊在武昌的长江水寨,望着江面往来的东吴战船,对诸葛瑾说:“曹魏虽强,却难敌蜀吴联手;刘备虽弱,却有益州天险。这天下,怕是要在三方制衡中,安稳些时日了。”诸葛瑾点头:“联盟稳固,江东才能安全;江东安全,蜀汉才能喘息——这便是三方共存的根本。”

黄初三年的冬天,没有了之前“诸侯混战”的动荡,却开启了三国时代的新篇章——一场以“联盟、制衡、局部争夺”为核心的长期博弈,正式拉开序幕。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