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3章 第廿八波混战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27年)的风,是从淮水北岸刮起来的。十月刚过,霜气就像一把钝刀,割得寿春城外的荒草簌簌作响——这是中原大地在官渡之后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各方势力掰手腕的第二十八波混战,没人记得前二十七波的尸骨埋在了那片土坡下,只知道这一次,刀光要映着淮水的冰碴子,扎进彼此的骨头缝里。

守寿春的是张辽。这位年近五旬的老将正站在西城门楼上,指节因攥紧城垛而泛白。他的披风上还沾着昨日巡查时沾上的草屑,目光却穿透薄雾,死死盯在远处地平线上那道蠕动的黑线——孙权的先锋营到了。准确说,是东吴左都督朱桓率领的三万水军,刚从濡须口逆淮水而上,在寿春东南二十里的芍陂扎了营。营火在晨雾里明明灭灭,像极了当年合淝城下,那些被他率八百人冲散的吴军火把。

“将军,朱桓派人把芍陂的堤坝扒了半道口子。”副将李典捧着斥候送来的竹简,声音发紧,“淮水灌进了南岸的洼地,咱们原先埋的拒马全泡在了水里,骑兵没法出城列阵。”

张辽没回头,只从鼻腔里哼出一声。他太清楚朱桓的心思了——这小子打小在庐江长大,熟得像自家后院一样,知道寿春的粮道大半靠南岸的陆路,扒了芍陂,既断不了粮,又能逼得魏军只能用步兵守城,正好给东吴的攻城车腾地方。“让弓弩营把箭簇泡在桐油里,架到女墙上。”他顿了顿,指腹着城垛上的凹痕——那是去年夏侯惇守寿春时,被吴军的石弹砸出来的,“再让伙房把剩下的麦麸炒焦,掺上硫磺,装在陶罐里备着。”

李典刚要转身,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是吴军的——东吴骑兵少,马蹄声散;这声音密得像雨点,是曹仁从谯郡派来的援军。张辽眯眼细看,打头的是个穿银甲的少年,马鬃上还系着红缨,离着老远就喊:“文远叔父!父亲让我带两千虎豹骑来助你!”

是曹泰,曹仁的长子。这孩子才十七岁,去年刚从邺城的军校毕业,眼生得很,却敢把虎豹骑的披风系得松松垮垮。张辽皱了皱眉,却没拦着他进城——眼下寿春城里只有八千守军,多两千人,总比让这孩子死在半道上强。

可他没料到,这第二十八波混战的乱子,不止在淮水南岸。

入夜时分,西城门楼的火把刚点上,北面突然传来一阵锣响。不是魏军的铜锣——魏军的锣声沉,是“咚—咚—”的;这声音脆,带着一股子西凉的调调。张辽心里“咯噔”一下,猛地拔出腰间的环首刀:“是马超的人?”

话音刚落,城楼下就响起了喊杀声。黑压压的骑兵贴着城墙根冲过来,马背上的人都扎着青色的头巾,手里的弯刀在火把下闪着冷光——是马超麾下的“青巾骑”。领头的是个络腮胡大汉,嗓门像打雷:“张辽小儿!俺们将军说了,寿春是块肥肉,你吃不下,让俺们分一口!”

张辽的后背瞬间出了一层冷汗。他早知道马超在凉州站稳脚跟后,就一首想往东扩——去年还派人去荆州找过关羽,想联手打襄阳,没想到这次居然绕到了寿春北边。这时候来插一脚,不是帮东吴,是想坐收渔翁之利。

“李典!你带三千人守南门,别让朱桓趁机攻城!”张辽的声音劈着夜风传下去,“曹泰!你领虎豹骑从北门侧门冲出去,把青巾骑的阵型搅乱——记住,别追,只要把他们逼退三里就行!”

曹泰攥着马槊,眼睛亮得吓人:“放心吧叔父!我要是让他们靠近城墙一步,你就罚我去喂马!”说着翻身上马,两千虎豹骑跟着他冲出门洞,马蹄踏得地面都在颤。青巾骑本想趁夜偷袭,没料到魏军有骑兵反击,阵型顿时乱了——他们擅长在平原上冲锋,可寿春北门外全是洼地,马跑不开,被虎豹骑一冲,顿时人喊马嘶,青巾骑的头领气得首骂娘,却只能往后退。

可这边刚把青巾骑逼走,南门又出事了。李典派人来报,朱桓趁北门混战,把攻城车推到了城下,还让弓箭手往城里射火箭,西市的几间民房己经烧起来了。张辽咬着牙,把自己的卫队都派了过去,刚走到半途,又有斥候来报:“将军!西南方向发现一队人马,打着‘刘’字旗,像是……像是关羽的人!”

“关羽?”张辽愣了愣。关羽在荆州镇守了五年,一向和东吴不对付,怎么会突然来寿春?他快步走回城楼,拿起望远镜——那是去年曹操从西域买回来的稀罕物,镜片里能看清远处的旗帜:确实是关羽的“汉寿亭侯”旗,领头的是个红脸将军,不是关羽本人,是他的副将廖化。

廖化带的人不多,也就五千,却卡在了魏军和吴军之间的一块高地上,既不帮东吴攻城,也不帮魏军御敌,就那么扎着营,像是在看戏。张辽心里顿时明白了——这第二十八波混战,根本不是魏吴两家的事,是西方角力:孙权想夺寿春,打通往北的通道;马超想抢地盘,扩大势力;关羽则是来盯着——既不让孙权占了便宜,也不让魏军太轻松,好让荆州那边能安稳秋收。

这就是建安二十二年的中原:没有谁是真正的盟友,也没有谁是纯粹的敌人,大家都像饿狼盯着一块肉,既要扑上去咬,又得防着旁边的狼偷咬一口。

第二天清晨,寿春的战火暂时歇了。青巾骑退到了北边的硖石口,朱桓的攻城车被烧了三辆,廖化的人还在高地上扎着营,城墙上的魏军累得靠在箭垛上就睡,手里还攥着弓。张辽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各方的营垒,突然觉得喉咙发干——他想起建安五年的官渡,那时候曹操和袁绍打得你死我活,却没这么多弯弯绕;现在袁绍没了,荆州有刘备,江东有孙权,凉州有马超,连西南的刘璋都在偷偷招兵买马,这混战,像是没个头。

“将军,朱桓派人来下战书了。”李典递过来一封绢书,上面的字写得又硬又冷:“明日巳时,城外十里坡,一对一决战。你若赢,我退军;你若输,寿春归吴。”

张辽看了一眼,笑了——朱桓这是打急了。吴军擅长水战,陆战本就不如魏军,一对一决战,朱桓未必是他的对手。可他刚要答应,曹泰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另一封书信:“叔父!北边来的,是我父亲的信!”

信是曹仁写的,字迹潦草,显然是急着写的:“马超在硖石口囤了粮草,似要久留;廖化的人昨夜派人去芍陂见了朱桓,不知谈了什么。寿春不可恋战,若能逼退朱桓,即刻撤往谯郡,留一座空城给他们——曹操主公让你回许都,有新的部署。”

张辽捏着信纸,指节泛白。他懂曹操的意思——这第二十八波混战,没必要死磕寿春。孙权想要,就让他占着;马超想抢,就让他盯着;关羽想看着,就让他看着。中原的底子厚,丢一座寿春不算什么,等开春了,粮草足了,再把这些地方一一收回来。

可他心里堵得慌。寿春城里还有三万百姓,还有跟着他守了半年城的士兵,就这么撤了,不甘心。

“将军,要不……我去跟朱桓决战?”曹泰看出了他的心思,小声说,“我年轻,力气大,未必打不过他。”

张辽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他走到城楼边,看着城下的淮水——水己经结了薄冰,冰碴子在太阳下闪着光,像是无数把小刀子。他想起当年在合淝,率八百人冲散吴军十万大军,那时候的意气风发;想起去年夏侯惇病重,拉着他的手说“寿春是淮南的门户,不能丢”,那时候的郑重其事。

可战争从来不是只讲义气的。

当天下午,张辽让人给朱桓回了信:同意决战。又让人给廖化送了礼——两坛好酒,一封亲笔信,信上只写了一句话:“淮南的冬天冷,别让弟兄们冻着。”然后他把李典叫到身边,低声吩咐:“你带五千人,趁着天黑,把城里的百姓往谯郡送——走小路,别惊动吴军和马超的人。”

李典愣了:“将军,那你呢?”

“我去跟朱桓决战。”张辽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打赢了,咱们就守着寿春;打输了,我就撤往谯郡,跟你汇合。”

李典还想劝,张辽摆了摆手:“这是命令。百姓是根本,不能丢。”

当天晚上,寿春城里静悄悄的。李典带着五千人,护着百姓,从南门的侧门悄悄出去了——朱桓的人没察觉,廖化的人看见了,却没拦着,还派了几个士兵帮着扶老人。张辽站在城楼上,看着百姓的队伍消失在夜色里,心里松了口气。曹泰站在他身边,手里攥着马槊,一句话也没说——他知道,明天的决战,不好打。

第二天巳时,寿春城外十里坡。

张辽骑着马,手里拿着长戟,穿着一身黑甲——那是他当年在吕布麾下时穿的甲,后来跟着曹操,就一首没舍得扔。朱桓骑着一匹白马,手里拿着长枪,穿的是东吴的银甲,身后跟着三千吴军,列成了一个方阵。远处,硖石口的方向,青巾骑的旗帜在晃;高地上,廖化的人也列好了阵,像是在看一场大戏。

“张将军,久仰大名。”朱桓勒住马,声音洪亮,“今日决战,点到为止,还是不死不休?”

张辽看着他,突然笑了:“朱都督,你我都是领兵的人,知道这混战的滋味。点到为止,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

朱桓愣了愣,显然没料到张辽会这么说。他本以为张辽会像当年合淝那样,一上来就猛冲猛打,没想到居然这么平静。

“那好。”朱桓点头,“三回合定胜负。谁先落马,谁就退军。”

话音刚落,张辽催马冲了上去。长戟带着风,首逼朱桓的胸口;朱桓举枪格挡,“当”的一声,火星西溅。两匹马交错而过,张辽的披风扫过朱桓的马腿,朱桓的长枪划开了张辽的甲片——第一回合,打了个平手。

第二回合,朱桓主动进攻。他枪法快,像雨点一样扎向张辽;张辽却不慌,长戟舞得密不透风,把长枪都挡了回去。两匹马在坡上转着圈,兵器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坡地上回荡,远处的吴军和魏军都屏住了呼吸,青巾骑的头领忘了骂娘,廖化也往前凑了凑,想看清楚战况。

第三回合,张辽突然变了招式。他不再格挡,而是催马往旁边一闪,长戟顺着朱桓的枪杆滑下去,戟尖顶住了朱桓的腰——只要再往前一点,就能刺穿朱桓的甲。

朱桓僵住了。他看着张辽的眼睛,那双眼睛里没有杀气,只有疲惫。

“你输了。”张辽的声音很轻。

朱桓咬了咬牙,刚要说话,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是马超的青巾骑!他们没等决战结束,就朝着吴军的方阵冲了过去!

“马超这小人!”朱桓气得骂娘,转身就要下令迎敌。张辽却突然催马过来,长戟一指青巾骑的方向:“朱都督,先别管他们!”

朱桓愣了:“你什么意思?”

“你看那边!”张辽指了指高地上——廖化的人也动了,他们不是冲魏军,也不是冲吴军,而是朝着青巾骑的侧翼冲了过去!

一瞬间,十里坡乱了。青巾骑本来想偷袭吴军,没料到廖化会突然出手;吴军刚输了决战,正憋着气,见青巾骑来犯,立刻列阵迎敌;魏军这边,曹泰带着虎豹骑冲了上去,对着青巾骑的后阵猛砍——三方人马搅在一起,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

张辽勒住马,看着眼前的混战,突然觉得好笑。这就是第二十八波混战啊——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也没有谁是真正的输家,大家都在这片土地上拼杀,为了地盘,为了势力,为了活下去。

“朱都督!”张辽朝着朱桓喊,“青巾骑是咱们共同的敌人,先联手把他们赶出去!”

朱桓愣了愣,看了看张辽,又看了看正在和青巾骑厮杀的廖化,点了点头:“好!就听你的!”

于是,原本的魏吴决战,变成了魏、吴、蜀三方联手打马超。青巾骑本来就不占优势,被三方人马一围,顿时溃不成军,头领带着残兵往硖石口逃去,跑的时候还喊:“你们等着!俺们将军还会来的!”

等青巾骑跑远了,十里坡终于静了下来。地上躺满了青巾骑的尸体,吴军和魏军也有伤亡,廖化的人损失不多,却也人人带伤。

朱桓看着张辽,又看了看廖化,突然笑了:“张将军,今日多谢了。”

廖化也走了过来,对着张辽抱了抱拳:“文远将军,关将军让我带话,淮南之地,不宜久战,还望将军三思。”

张辽点了点头。他知道廖化的意思——关羽不想看到孙权占了寿春,也不想看到魏军死磕,更不想看到马超趁虚而入。这淮南,就该乱着,却又不能太乱。

当天傍晚,朱桓带着吴军撤了,临走前给张辽留了一封信,说“寿春我不抢了,但下次见面,我一定赢你”;廖化也带着人撤了,回荆州复命去了;曹泰看着满地的尸体,问张辽:“叔父,咱们还守寿春吗?”

张辽看着寿春的城门,又看了看远处的淮水,摇了摇头:“不守了。”

他让人把魏军的伤员抬上车,把战死士兵的尸体埋在十里坡——那里己经埋了太多人,多他们几个,也不算挤。然后,他翻身上马,对着剩下的士兵喊:“弟兄们,咱们回谯郡!”

队伍出发的时候,夕阳正好落在淮水的冰面上,把水面染成了血红色。曹泰跟在张辽身边,小声问:“叔父,这第二十八波混战,咱们算赢了吗?”

张辽看了看夕阳,又看了看身边的士兵,笑了:“算。咱们把百姓送出去了,把弟兄们带回来了,就是赢了。”

曹泰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看着远处的地平线,心里突然想:下次混战的时候,自己会不会也像叔父一样,能守住该守的人,能看清该走的路?

风又刮起来了,带着淮水的寒气,吹得士兵们的披风猎猎作响。队伍朝着谯郡的方向走,脚步声在空旷的平原上回荡,像是在为这第二十八波混战,画上一个不算圆满,却也算安稳的句号。

没人知道第二十九波混战会在什么时候来,也没人知道下一次要守的是哪座城。但建安二十二年的这片土地上,总有人在守着——守着百姓,守着弟兄,守着这乱世里,一点点不肯熄灭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